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18年, 4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25
      

  • 全选
    |
  • 杨萍
    2018, 43(8): 927-931.
    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受对临床治疗造成严重威胁。CRISPR-Cas系统具有高度的靶标基因序列特异性与方便的可编程性,已被尝试用来控制耐药病原细菌。用噬菌体传递CRISPR-Cas系统切割耐药细菌特有靶标,可恢复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或直接致其死亡。更吸引人的应用则是用CRISPR-Cas系统编辑噬菌体基因组,使其具备期望的抗菌性能。
  • 路慧丽
    2018, 43(8): 932-938.
    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凸显,作为大分子药物的抗体和疫苗,有望作为抗耐药菌感染的新一代药物。抗体偶联抗菌药物(antiboy-antibiotic conjugates, AAC)是在抗体偶联(抗肿瘤)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基础上研发的一类新型抗耐药菌感染的药物,其具有ADC研发的基本理念,但也具有作为抗菌药物的特殊要求。本文就AAC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李婷华
    2018, 43(8): 939-945.
    近年来,由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引起新的威胁,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进展缓慢且成本昂贵,使得噬菌体被重新考虑作为抗生素的替代疗法。本文旨在阐述噬菌体疗法在控制人类常见病原菌感染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开发噬菌体的新策略,并总结描述多种方法学理念,以促进对其进一步研究,早日使噬菌体作为治疗或预防药物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储林洋1
    2018, 43(8): 946-951.
    由于抗生素过量使用会带来细菌耐药性、变异性等临床问题,越来越多的非抗生素类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抗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基于氧化石墨烯为载体的复合材料构建及其抗菌应用,讨论了此类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抗菌性能和抗菌机制。
  • 刘瑶1
    2018, 43(8): 952-957.
    多重耐药菌感染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异性抗体和疫苗有望弥补抗生素治疗的缺陷,但抗体和疫苗的研发并不成熟,在后抗生素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病原体致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抗体和疫苗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将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 王兆飞
    2018, 43(8): 958-96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感染性疾病。耐药菌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裂解酶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期合成的细菌细胞壁肽聚糖水解酶,不仅具有高效的裂菌活性且不易诱导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受。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近年来研发新型抗菌制剂的热点。本文将重点阐述裂解酶的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防控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新思路。
  • 王悦
    2018, 43(8): 966-970.
    抗生素问世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降低了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死亡率,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然而,抗生素这把双刃剑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引起了细菌耐药,导致细菌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呈不断增长趋势。更为严重的是,抗生素的使用亦破坏了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结构,导致人体微生物菌群的紊乱,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令人欣喜的是,最近有研究发现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对付外来 “病原菌”也有自己的应对措施,这些策略有望被开发成抗生素治疗的一种替代疗法。目前,科学家针对这些策略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今后新型抗感染治疗和药物开发均有所启示。
  • 阮林高
    2018, 43(8): 971-978.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或者新的治疗方案。金属纳米粒子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靶点非特异性,已成为克服细菌耐药性的有效解决途径。但其细胞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将金属纳米粒子与抗生素联用可降低其毒性,且对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具有增效作用。本文将从金属纳米材料,及其与抗生素联用抗耐药菌活性及其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 鲁珊珊
    2018, 43(8): 979-989.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医学难题。利用制剂学手段,通过改进抗生素的体内行为,改善其抗菌效果,是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方法。脂质体是研究最广泛的纳米制剂之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修饰性,目前已经有抗生素脂质体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将脂质体作为抗生素药物载体,可以有效提高炎症部位抗生素的局部浓度,抑制细菌诱导耐药性的产生,并有利于减小全身给药剂量,降低毒副作用。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脂质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几种典型的抗生素脂质体(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莫匹罗星脂质体、阿米卡星脂质体以及多黏菌素B脂质体),以期为抗生素脂质体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还简述了以细菌生物膜为靶点的新的抗生素脂质体的研究。
  • 杜子秀
    2018, 43(8): 990-995.
    多聚物纳米抗生素制剂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多种聚合物可以作为抗生素的载体,如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壳聚糖、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等。本文主要回顾了上述聚合物的抗生素纳米制剂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展望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 赵丹
    2018, 43(8): 996-1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抗生素的发现和滥用造成了严重的抗生素耐药,由此所产生的细菌耐药性也成为了困扰人们的棘手问题。然而,近10多年来,随着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益生菌问题不断被发现和解答,相关的应用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本文对益生菌在“帮助”,以及“替代”抗生素的抗菌治疗研究方面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做一简要的综述。
  • 李瑞宁
    2018, 43(8): 1004-1012.
    抗生素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药物。青霉素作为第一个抗生素,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之后,促进了多种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等的发展。抗生素的使用有效的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细菌很快出现了耐药性。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人们通过对原有的抗生素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改造以提高其效果,同时发展新的方法应对细菌的耐药性威胁。本文将对2012—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14个抗生素及复方制剂进行综述。
  • 陈建宏1
    2018, 43(8): 1013-1019.
    从红树林根际淤泥中分离鉴定放线菌并进行多样性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为新抗生素的发现提供药用放线菌资源。方法 用6种分离培养基,利用涂布平板法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放线菌多样性;发酵液经处理分别形成发酵液酯相、发酵液水相和菌丝丙酮浸提液3类样品;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5份红树林植物根际淤泥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56株放线菌,分布于7个目7个科12个属,优势菌属为小单孢菌属和红球菌属;菌株L9T122、L1T1Jb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有效发表菌株Agromyces bracchium IFO 16238T(AB023359)、Streptomyces radiopugnans R97T(DQ912930)的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7.49%和97.07%,为潜在壤霉菌属和链霉菌属新种;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0株放线菌中,15株具有抗菌活性,总阳性率为75.00%。其中L2T1Gb21、L9T12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放线菌资源,菌株L2T1Gb21、L9T122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具有开发抗菌新药的潜力。
  • 宋召军
    2018, 43(8): 1020-1025.
    目的 从鸡粪便中分离裂解性空肠弯曲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治疗和防控空肠弯曲菌感染奠定基础。方法 以空肠弯曲菌NCTC11168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鸡粪便中分离空肠弯曲菌噬菌体,并测定其噬菌斑、遗传物质、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和热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 分离得到空肠弯曲菌噬菌体CP7,其噬菌斑直径约为1~2mm,清晰透明,边缘光滑,无晕环。CP7裂解能力较强,能裂解13株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电镜观察噬菌体属于肌尾噬菌体属,具有典型的弯曲菌噬菌体的终端泡和空头,有一直径80nm的正多面体对称头部,一长约100nm、宽15nm的尾部,有肌鞘并可发生收缩。CP7的遗传物质为ds DNA,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HhaⅠ、DraⅠ、EcoRⅤ和TaqⅠ切开,属于Ⅲ组空肠弯曲菌噬菌体,基因组大小约为140kb。结论 CP7为裂解性噬菌体,裂解能力较强,对不同温度、pH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开发为空肠弯曲菌抑菌制剂的潜力。
  • 薛长艳
    2018, 43(8): 1026-1030.
    目的 研究包瑞弯孢菌(Curvularia borreriae)HS-FG-237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HP-20树脂柱、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分析等色谱分离手段对菌体发酵液进行分离与纯化,同时利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以3种肿瘤细胞A549,K562和MDA-MB-231为供试细胞株,采用CCK-8法对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性研究。结果 从C. borreriae HS-FG-237菌株发酵液提取物中获得12个代谢产物,分别鉴定为:curvalarol A (1), 3β,12β-dihydroxy-4,4,14α-trimethyl-5α-pregna-7,9(11)-diene-20s-carboxylate (2), curva larol B (3), 3β-Hydroxy-lanost-24-en (4), cyclo-(Gly-Pro) (5), cyclo-(Pho-Thr) (6), cyclo-(Leu-Pro) (7), 4,6,8-Trihydroxy-2,3-dihydro-2H-naphthalen-1-one (8), cyclo-(4-hydroxyl-Pro-Leu) (9), ergosterolperoxide (10), 9-β-D-ribofuranosyl adenine (11), cerebr oside C (12),均为已知化合物;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3和10对3种肿瘤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结论 环二肽化合物为C. borreriae HS-FG-237菌株的主要代谢产物,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 韩鹏军
    2018, 43(8): 1031-1033.
    应用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束对金霉素链霉菌出发菌株B9-34-125进行辐照诱变,并应用96和48孔板高通量筛选金霉素高产菌株。结果表明:当重离子束12C+6离子的辐照剂量为60Gy时,对金霉素链霉菌的诱变效果显著,筛选出5株优势菌株,其中Z-1452菌株摇瓶发酵效价较对照提高14.4%,60m3发酵效价较对照提高5.7%,产量提高了2.6%。
  • 倪辉
    2018, 43(8): 1034-1042.
    目的 考察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在大肠埃希菌(E. coli)和龟裂链霉菌(S. rimosus)中的表达,研究在不同溶氧条件下表达的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对龟裂链霉菌生长和土霉素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vgb插入表达型质粒pET-28a中,导入E. coli BL21(DE3)用以表达VHb并测定其活性。以整合型质粒pSET152为载体,利用ermE*启动子组成型表达vgb基因,将构建的质粒通过接合转移整合到S. rimosus M4018基因组上,利用CO差示光谱法和SDS-PAGE鉴定两个重组菌中的血红蛋白。在5L罐上考察不同溶氧条件下VHb的表达对重组龟裂链霉菌生长和土霉素合成的影响。结果 重组大肠埃希菌和重组龟裂链霉菌都能够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Hb,发酵结果表明,在117h时与对照菌相比,重组龟裂链霉菌在高氧和低氧条件下的干重分别提高了6%和32%,同时单位干重土霉素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1%和93%。结论 VHb在重组龟裂链霉菌中成功表达,改善了菌体的生长和土霉素的合成,为解决工业发酵过程中氧限制问题提供了策略。
  • 邹维
    2018, 43(8): 1043-1048.
    本文筛选出一株对离子交换废水耐受性能较好的井冈霉素A发酵菌株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K2509。通过测定总糖、还原糖、发酵液电容、井冈霉素A产量等发酵参数,用摇瓶试验对比了S. hygroscopicus K2509和出发菌株S. hygroscopicus K18的差异,用15L罐试验验证了两菌株在离子交换废水配制培养基中的代谢特性。在摇瓶实验中,S. hygroscopicus K2509井冈霉素A产量低于出发菌株,但其表现出较好的离子交换废水耐受能力;在15L发酵罐实验中,S. hygroscopicus K18和K2509井冈霉素A产量分别为18.9和20.2g/L,产率分别为0.45和0.31g/L·h。新筛选菌株可在离子交换废水配制培养基中实现井冈霉素A正常发酵,可有效利用井冈霉素A提取工序所产生的废水,降低产品成本。
  • 庄智慧
    2018, 43(8): 1049-1054.
    以林可霉素A(Lin A)产量提高以及林可霉素B组分(Lin B)含量降低为目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林可链霉菌18-8菌株的含硫前体物质(硫酸钠、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与戊糖磷酸途径(HMP)的关键前体(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钠)以及相关醇类、离子(肌醇、氯化钴)等物质进行组合优化。首先对7个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得到3个显著性因子:葡萄糖酸钙、肌醇和氯化钴。再通过Box-Behnken设计3因素3水平实验,利用Design-Expert 8.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佳优化条件为:氯化钴7.97mg/L、葡萄糖酸钙6.0g/L、肌醇0.42g/L。摇瓶验证Lin A液相效价为5210mg/L,比优化前提高21%,Lin B含量为4.3%,比出发菌株的Lin B含量(6.0%)降低39.5%;在15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实验,Lin A液相效价可达8980mg/L,比对照(6630mg/L)提高35%,Lin B含量在90h达到最低含量2.4%,相比对照Lin B含量(4.8%)降低50%,效果显著。
  • 胡栋
    2018, 43(8): 1055-1061.
    目的 设计优化一种化学合成发酵培养基,为阿维菌素产生菌生理生化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对9种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得到3个显著因子,并对其进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V8.06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优组合。结果 优化后化学合成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12g/L,麦芽糖18g/L,苏氨酸1.98g/L,50%乳酸钠0.5mL/L,K2HPO4·3H2O 0.3g/L,MgSO4·7H2O 0.5g/L,NaCl 0.5g/L,FeSO4·7H2O 0.01g/L,MnSO4·H2O 0.015g/L,MOPS 5g/L。结论 经验证,该培养基的产素能力比目前的清亮培养基提高了397.4%,并具有透明清亮且产素稳定等特点,为以后阿维链霉菌的理论和生产研究奠定了基础。
  • 蒋燕
    2018, 43(8): 1062-1066.
    吲哚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和药理活性的有机分子,其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通过N-芳基烯胺的分子内氧化偶联反应构建吲哚类化合物成为合成吲哚类化合物最直接、高效的方法之一,得到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发展以便宜的二价铜盐(CuBr2)、绿色氧化剂(O2)和吡啶作为配体共同促进的N-芳基-β-烯胺酯的分子内氧化环合反应,以58%~94%的收率成功地合成一系列2,3-二取代的吲哚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表征。该合成策略为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