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19年, 4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9-12-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赵薇 江红 林风
    2019, 44(12): 1319-1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缩肽类rakicidins于1995年被首次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至今,已被陆续发现在乏氧条件下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选择抑制活性、抗肿瘤干细胞活性及抗厌氧菌活性等,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本文对rakicidins的发现、菌源、结构特征、活性、化学合成、生物合成、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等报道内容进行综述,分析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
  • 论文
    赵薇 陈丽 江宏磊 周剑 方志锴 连云阳 林风* 江红*
    2019, 44(12): 1328-13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海洋微生物来源的rakicidin B在乏氧条件下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定rakicidin B对乏氧条件下HCT-8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CT-8细胞株内HIFs关键基因(HIF1α、HIF2α)以及下游调控因子(VEGF、GLUT1、ABCG2、OCT4)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乏氧条件下,rakicidin B可以抑制HCT-8细胞的克隆形成以及迁移与侵袭;同时,rakicidin B可以显著下调缺氧诱导因子以及相关蛋白的转录与表达水平。初步揭示rakicidn B在乏氧条件下抑制肿瘤细胞HCT-8增殖的分子机制是通过HIF1α和HIF2α信号通路调节下游相关基因转录与表达的结果。
  • 论文
    谢立君 陈丽 赵薇 周剑 江红* 林风*
    2019, 44(12): 1334-1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rakicidin B1为起始原料,经2步反应合成得到4个全新结构的rakicidin B1衍生物,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以期获得低细胞毒、高效抗艰难梭菌活性的化合物。方法    课题组前期首次发现rakicidin B1具有较强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在其结构基础上进行修饰和优化,通过氨基甲酸酯连接基团引入含氮杂环,设计合成得到4个全新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经高分辩质谱和核磁确证,并经抗艰难梭菌活性测试和细胞毒性活性测试。结果    在合成的4个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具有与先导化合物更强或相当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同时,MTT测试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性降低,以3b的细胞毒性降低最多。结论    通过对rakicidin B1母核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获得全新结构的rakicidin B1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3b保留潜在抗艰难梭菌活性且细胞毒性降低最多,作为全新结构类型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化合物,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 论文
    陈丽 赵薇 江宏磊 周剑 江红 林风*
    2019, 44(12): 1341-1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菌活性。方法    以rakicidin B1为原料,经与不同的氯甲酸酯反应,再经水洗、制备、冻干制得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HR-ESI-MS确证。结果   对酯化反应的4个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及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常氧和乏氧培养下的人结肠癌细胞HCT-8和人胰腺癌细胞PANC-1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总体上看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和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等10株革兰阳性菌活性均低于对照品,活性较弱。结论    化合物1和3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和人胰腺癌细胞PANC-1具有较强的乏氧抗肿瘤活性,可作为新型的抗癌备选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 论文
    陈丽 江宏磊 赵薇 江红 林风*
    2019, 44(12): 1347-13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rakicidin B1发酵提取液的脱色工艺条件,提高纯化后rakicidin B1样品的质量。方法    以UV和HPLC为检测方法,以脱色率和rakicidin B1保留率为指标,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以及pH值对指标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与两个指标的关系。结果    Rakicidin B1发酵提取液采用活性炭脱色最佳条件为活性炭用量0.5%、脱色时间40min、脱色温度50℃、pH7.0,在该条件下活性炭脱色率达74.53%,rakicidin B1保留率为85.66%。结论    该脱色工艺简单可靠,脱色效果较好,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 论文
    周剑 江红 林风*
    2019, 44(12): 1352-1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获得rakicidin B1的高产突变菌株。方法    建立深孔板发酵rakicidin B1的方法,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RTP)及核糖体工程对rakicidin B1的产生菌进行高通量诱变选育。结果    获得一株高产突变菌株R36-27,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490mg/L左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37.9%;经遗传稳定性考察验证了该菌株稳定性较好。结论    采用ARTP为诱变源,以庆大霉素抗性为选择压力,结合深孔板高通量筛选,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高产菌株。
  • 论文
    赵薇 江宏磊 陈丽 周剑 江红 林风*
    2019, 44(12): 1356-1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和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联用技术,建立了色谱分离、质谱检测的方法,对rakicidin同系物进行碰撞解离研究,推测其质谱裂解规律。结果    获得rakicidins在正离子模式下的质谱裂解规律。结论    该质谱裂解规律可应用于rakicidin及其同系物的快速结构解析、定量分析和药动学研究,以及应用于高通量、快速、高效筛选微生物来源的rakicidin类似物。

  • 论文
    江红 周剑 陈丽 赵薇 江宏磊 魏宗有 陈忠 连云阳 林风*
    2019, 44(12): 1362-13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化合物rakicidin B开展药动学和安全性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静脉和口服给药初步研究rakicidin B的药动学和急性毒性。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检测rakicidin B的遗传毒性。结果    SD大鼠口服给予5.0mg/kg rakicidin B后血浆中基本检测不到药物;SD大鼠静脉0.2mg/kg,Cmax为490.67ng/mL,AUC(0~0.083)为376.07h·ng/mL;rakicidin B口服毒性低,大鼠口服最大耐受量MTD大于1000mg/kg;静脉毒性MTD大于1.0mg/kg;rakicidin B在本试验所确定的125μg/皿剂量范围内,对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Ames)标准试验菌株无明显致突变性。结论    Rakicidin B总体安全性好,无急性毒性作用及无遗传毒性。研究结果为rakicidin B进一步的临床前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 论文
    翟贯星1 陆璐2 陈代杰3 金慧子3,*
    2019, 44(12): 1366-1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日趋严重,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逐渐增多,细菌耐药性日渐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棘手问题。中药具有多途径抑菌的优势,在抗耐药菌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本综述对具有抗菌及增效作用的中药单体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中药单体化合物在抑制β-内酰胺酶、抑制代谢活动相关酶、抑制外排泵、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细菌菌膜、消除耐药质粒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并分析了一些可以与抗生素联合作用的中药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机制,为抗耐药菌的新药发现与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及参考。
  • 论文
    郑孝贤
    2019, 44(12): 1371-1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抗生素链霉菌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工艺优化,对发酵过程中所用的关键原料进行了研究,提高喷司他汀的发酵产量。方法    考察和评估抗生素链霉菌发酵生产喷司他汀发酵培养基中的关键原料,研究关键材料的供应商及用量,提高喷司他汀产量,于5000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工艺验证试验。结果    喷司他汀摇瓶发酵单位达232mg/L,结果较原始工艺提高了28%;在5000L发酵罐发酵单位达210mg/L,较原始工艺提高了74%。 结论    控制发酵培养基中的植物油种类、来源和用量,能有效提高喷司他汀的生物合成。
  • 论文
    陈宇瑛1,2 薛雨1 艾林3 曾其炀1
    2019, 44(12): 1377-13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合成系列FK409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方法    本文选用FK409类NO供体与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3种他汀药物分别通过酯化进行偶联。结果    设计合成了2个FK409类NO供体和6个该类NO供体型他汀衍生物。结论    通过体外活性测定,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NO释放活性。
  • 论文
    郑文伟 林军 吴丽云* 林风*
    2019, 44(12): 1386-13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降脂红曲中酸式和内酯式洛伐他汀成分的薄层色谱(TLC)方法。方法   以75%乙醇为提取剂,考察不同上样量、展开剂、显色剂对降脂红曲薄层色谱的影响,从而确认最佳色谱条件,再以HPLC方法进行检测验证。结果    以8μL为上样量,二氯甲烷-丙酮-乙酸(75:25:1)为展开剂,碘蒸气为显色剂,6批降脂红曲在与酸式、内酯式洛伐他汀对照品相同的位置上均呈现相同颜色斑点,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HPLC检测结果与TLC检测结果相符。结论    所建立的TLC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低成本、重复性高的特点,可用于降脂红曲的质量控制。
  • 论文
    方雪瑶 胡龙华 杭亚平 胡晓彦 俞凤 陈艳慧 钟桥石*
    2019, 44(12): 1390-1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毒力基因exoS、exoU在抗菌药物中表达的差异性,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T3SS特异性片段popB和相关毒力基因exoS、exoU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信息,了解毒力基因表达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基因型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分别为56.94%、26.39%、4.17%和12.50%,其中痰液、血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基因型为exoS+/exoU-,分别为57.50%(23/40)和70.00%(7/10)。分析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分离株中携带exoU基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携带exoS基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携带exoU基因的总菌株为22株,其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45%、45.45%、50.00%、50.00%、40.91%和40.91%;携带exoS基因的总菌株为44株,其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55%、6.82%、4.55%、18.18%、11.36%和18.18%。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exoU基因时,显示出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 论文
    周蓓蓓1 王冲1 杜佳2 周翠1 刘海洋1 张艺之1 周铁丽1,*
    2019, 44(12): 1394-1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分子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株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TL1552、TL1728和TL947),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3株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nal inhibotory concentration, MIC);结晶紫染色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形态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生物膜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qRT-PCR进行确认。结果    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较小;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美罗培南处理后的生物膜细胞数量、大小和形态均发生了显著改变,继续在不含抗菌药物的培养基上孵育6h后发现生物膜细胞的整体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转录组测序分析及qRT-PCR表明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导致涉及蛋白质运输、代谢、生物膜形成等相关基因的改变,并能触发生物膜细胞的应激反应。结论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但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影响甚微,去除药物后生物膜细胞的形态基本得到恢复,说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早期治疗和足疗程治疗的重要性。
  • 论文
    耿荣华 吴秀萍 郑高艳 曲芬*
    2019, 44(12): 1400-14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8 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82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VITEK-Ⅱ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定量检测,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率的比较采用CHISS软件第一版的卡方检验。结果    824株鲍曼不动杆菌占全院同期分离菌株的12.6%,主要来自下呼吸道(吸痰、气管镜刷洗物)标本83.6%,其次是无菌体液(脑脊液、腹腔引流液、腹水、胸水等)7.2%;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为主(33.3%),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14.0%)及神经外科(11.5%)。82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最高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4.09%),最低是头孢哌酮/舒巴坦(14.06%及替加环素(5.83%)。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我院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主要分布在呼吸科及重症监护病房;不同的抗生素之间耐药率有所不同,临床应根据各自药敏结果采取针对性治疗。
  • 论文
    杨晨瑞1 李君剑2 张燕忠3,*
    2019, 44(12): 1406-14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胆石病患者中的分布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胆囊结石3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30例、胆总管结石30例,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细菌基因组的提取,并采用qPCR的方法对提取的基因组进行检测。结果    在检测到的ARGs中,胆囊结石患者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占的比例最低为5.92%,检测到的基因有8种,strB基因检出率最高,为27.1%。blaTEM、cfxA、aacc、aadD、aadA1、tetX和sull的检出率分别为13.9%、5.1%、5.1%、7.7%、20.7%、4.6%和15.6%。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占的比例最低为12.94%,检测到的基因有15种,sull基因检出率最高,为17.1%。blaCTX-M、blaTEM、blaSHV、ampC-01、ampC/blaDHA、blaACC-1、blaGES、cfxA、aac、aacc、aadA1、strB和tetX的检出率分别为3.2%、9.4%、4.4%、3.4%、8.9%、4.2%、2.8%、2.5%、8.2%、3.9%、8.1%、6.2%、8.2%和9.4%。胆总管结石患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占的比例最低为17.34%,检测到的基因有16种,blaTEM基因检出率最高,为9.1%。blaCTX-M、blaSHV、ampC-01、ampC/blaDHA、bla-ACC-1、blaCMY、blaGES、cfxA、aac、aacc、aadA1、strB、tetX和sull的检出率分别为7.3%、6.5%、7.6%、5.4%、5.6%、3.3%、6.4%、4.0%、4.5%、4.7%、6.9%、6.1%、6.0%、7.8%和8.9%。blaCMY只在胆总管结石被测到,aadD只在胆囊结石中被测到。结论    ARGs不仅广泛存在于公共环境中,也存在于人体胆道系统中;同时,在胆道系统中,胆总管结石携带ARGs最多,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次之,胆囊结石携带的ARGs最少;胆囊结石患者和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含量最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含量最低。这些发现可以为胆石病患者在抗生素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
  • 论文
    周丽红1,2 孙亚萍2 刘进1,*
    2019, 44(12): 1414-1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黏菌素B治疗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愈后,为多黏菌素B在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34例确诊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颅内感染的病例资料,按药物治疗方案中是否使用多黏菌素分为两组,观察其脑脊液指标恢复情况、临床转归及肾功能指标。结果    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颅内感染,能显著改善脑脊液指标、提高细菌清除率、延长生存时间,且无急性肾功能损伤出现,但是不能降低28d死亡率。多黏菌素使用方法采用静脉注射联合鞘内给药。结论    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治疗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颅内感染有一定疗效,可用于治疗严重颅内感染。
  • 论文
    王瑞华1 冯贺强2 赵一鸣3 鞠浩爽1 黄庆华1 宋玮1,徐萍1
    2019, 44(12): 1419-14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探讨导致其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所有确诊为BSI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血培养资料。结果    共221例老年BSI患者纳入研究,年龄在60~74岁之间的老年人比例最高(67.4%),患者主要分布在肾内科和消化科,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性疾病多见。共检出病原菌2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9%(157/228株),革兰阳性菌占25.0%(57/228株),真菌占4.8%(11/228株),厌氧菌占1.3%(3/228株)。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7.3%),肺炎克雷伯菌(14.9%),金黄色葡萄球菌(8.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3%)和铜绿假单胞菌(5.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的比例分别为52.9%和23.5%。未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0%和57.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100g/L、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入住ICU是老年BS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BSI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年龄>65岁、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血红蛋白<100g/L、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入住ICU提示老年BSI患者预后不佳。
  • 论文
    褚娜英 刘源
    2019, 44(12): 1426-1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替考拉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伴低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92例MRSA肺部感染患者,将低蛋白血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给予替考拉宁起始6mg/kg
     q12h,维持6mg/(kg·d)治疗,B组给予起始12mg/kg q12h,维持12mg/(kg·d)治疗,蛋白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给予起始6mg/kg q12h,维持6mg/(kg·d)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相当;B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与对照组相当,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蛋白血症患者与蛋白水平正常者相比,替考拉宁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病原菌清除率降低,通过提高替考拉宁的剂量,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明显提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伴随升高。
  • 论文
    陈建华 欧小兰 郭阳 林雪梅 周春阳 张建武*
    2019, 44(12): 1429-14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与口服钙剂能否联用,观察对幼年大鼠肾功能与组织结构的影响,为婴幼儿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取SD幼年大鼠80只,随机分成8组,每组10只。钙+头孢曲松钠高、中、低剂量组:先用800mg/kg CaCl2灌胃,然后尾静脉分别注射600、400和200mg/kg的头孢曲松钠。空白对照组: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头孢曲松钠高、中、低阳性对照组:尾静脉分别注射600、400和200mg/kg的头孢曲松钠;钙剂对照组:800mg/kg CaCl2灌胃。连续给药7d,7d后处死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测肾脏的微观形态;检测肾生化指标Cr、BUN;使用ELISA检测大鼠早期肾功能的指标: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1]。结果    病理切片显示高剂量头孢曲松钠+钙组、高剂量头孢曲松钠阳性对照组镜下肾小管有结晶,并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而中剂量头孢曲松钠+钙组出现了肾小球充血;此外,中剂量头孢曲松钠+钙组、中剂量头孢曲松钠阳性对照组也出现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肾功能生化指标Cr、BUN与空白对照组、钙剂对照组相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空白对照组、钙剂对照组相比,CysC、β2-MG、RBP指标组间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SD法两两比较,钙剂+高、中剂量头孢曲松钠组,高剂量头孢曲松钠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钙剂对照组相比,CysC、β2-MG、RBP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钙剂+低剂量头孢曲松钠组RB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者联用可造成早期肾功能及病理损害。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