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刘云龙 吕乾乾 付鹏 朱伟明
    2020, 45(05): 403-4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浅蓝霉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微生物产生的生物碱,其分子结构中多含有一个2,2'-联吡啶母核。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多数具有良好的抗菌、肿瘤细胞毒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合成化学家对此类化合物进行了全合成及其合成方法学的探索与研究。本文综述了此类生物碱的合成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浅蓝霉素A和E的全合成方法以及合成此类化合物的意义,展望了合成此类化合物的良好前景。
  • 综述
    叶磊鑫 胡昌华 廖国建
    2020, 45(05): 411-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玫瑰孢链霉菌是重要抗生素达托霉素的产生菌。基因组挖掘发现该菌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潜力,激活沉默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发现了10多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本文回顾了玫瑰孢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以及激活这些沉默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策略。这些研究为其他链霉菌基因组挖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学参考。
  • 综述
    李艳 周剑 何东贤 邵倩 朱照静 林一民
    2020, 45(05): 418-4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转化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一种或多种酶,在一定条件下,把一种化合物转变为结构相关的有经济价值的另一种化合物。近年来,微生物转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的研发,目的在于提高中药药效,降低毒性,去除杂质,帮助有效成分在体内代谢,产生新的活性成分等。此外,微生物转化具有反应类型广、特异性强、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可控、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在中药转化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了展望。
  • 综述
    钟册俊 叶慧 刘焱斌 宗志勇 吕晓菊
    2020, 45(05): 423-4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每一次传染病的流行和病原体的广泛传播,危及社会与个人。通过系列措施,合理防治包括传染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感染病)是所有国家安定与繁荣的最基本需求。国家防病体系的完整与有效、个人防病知识与能力的强化、患者救治的规范与合理对于防治感染病都极其关键,应该不断得到提升。期盼我国经过SARS-CoV-2感染病的历练,能够让传染病与感染病的防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 综述
    王珊珊 吴忠伟 赵建平
    2020, 45(05): 428-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肠杆菌科细菌。由于临床上对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检出率不断增加,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是临床所分离CRE中最为常见的。本文将从CRKP感染现状、影响因素、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提高人们对CRKP感染的重视和控制,以期对临床治疗CRKP提供有效的抗菌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案。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李从欣 张雪霞 赵辉 范玉玲 耿艳辉
    2020, 45(05): 433-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那他霉素粗粉精制工艺,提高其精粉质量。方法    采用正交对比试验方法,对那他霉素粗粉溶解剂、粗粉溶液浓度、结晶溶液pH、淋洗挖洗影响、挖洗剂种类等精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成功开发了那他霉素粗粉的精制优化工艺,即:粗粉溶解剂为75%甲醇-水溶液、粗粉溶液浓度为(25000±1000)u/mL、结晶溶液pH为6.0~7.0、结晶后沉淀需要用75%丙酮-水溶液淋洗后再挖洗,该工艺制备的那他霉素精粉纯度高达99.84%、收率可达94.05%,杂质含量为0.2%。结论    那他霉素粗粉精制工艺经优化后,大幅提高了精粉质量,且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放大生产。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孟可 李冀 黄凯 王腾 付德才
    2020, 45(05): 437-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泰地罗新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泰乐菌素为起始原料,经还原胺化、酸性水解、卤代、哌啶取代及与磷酸成盐反应得到泰地罗新及其磷酸盐。结果    目标化合物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化学结构,总收率31.3%,纯度99.5%(HPLC)。结论    该制备过程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磷酸盐形式储存较为稳定。
    关键词:泰地罗新;二溴海因;磷酸盐;合成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杨倩 刘海玲 杜旭 曹晓云 唐素芳
    2020, 45(05): 441-4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头孢替唑钠及其注射剂中的聚合物杂质,并采用二维液质联用法对聚合物杂质的结构进行推断。方法    采用TSK-Gel 2000SWXL凝胶色谱柱(7.8mm×300mm, 5μm),0.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0.005mol/L磷酸氢二钠-0.005mol/L磷酸二氢钠(61:39)]-乙腈(95:5)为流动相,流速为0.7mL/min,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20μL;二维色谱采用Waters HSS T3(100mm×2.1mm, 1.8μm),以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质谱采用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结果    主成分前后共分离得到6个杂质峰;头孢替唑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5~20μg/mL(r=1.0000),检测限与定量限分别为0.015和0.05μg/mL,重复性试验各杂质含量的RSD均在合理范围内(n=6);采用LC-MS推定了3个聚合物类杂质的结构。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好,适用于头孢替唑钠及其制剂中聚合物杂质的控制。
  • 分析质控与制剂
    王立萍 姚永青 刘英
    2020, 45(05): 448-4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硫酸庆大霉素片为研究对象,分析HPLC-ELSD法在质量控制中的影响因素,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Apollo C18色谱柱(250mm×4.6mm, 5μm),流动相为0.2mol/L三氟乙酸溶液:甲醇(96:4,V/V),柱温35℃。ELSD检测:漂移管温度110℃,载气流速2.5L/min,增益1。结果    方法存在溶剂效应,应优先选择流动相做溶剂;溶液浓度超载从而使色谱峰平顶,对组分测定结果有影响;采用西索米星对照品外标法测定有关物质,对照品溶液浓度的高低对测定结果无影响;采用随行标准曲线,色谱峰保留时间的改变对组分和有关物质测定无影响。结论    HPLC-ELSD法虽然影响因素较多,但是实验过程注意这些影响因素,HPLC-ELSD法仍为一种简单、通用、价廉的控制硫酸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质量的方法。
  • 分析质控与制剂
    高莹 于建华 王胜 刘印 任继波 于辉
    2020, 45(05): 455-4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盐酸莫西沙星原料药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mm×250mm, 5μm)对有关物质A~H进行定量分析,以0.1%三乙胺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乙腈(70:3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93nm(检测杂质A、B、C、D、F),280nm(检测杂质G和H),243nm(检测杂质E),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    盐酸莫西沙星与各杂质峰及各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杂质A~H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153~1.534、0.506~1.517、0.252~1.510、0.393~1.474、0.486~1.458、0.153~1.526、0.095~1.426和0.160~1.602μg/mL,各杂质在线性范围内均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杂质A~H的检测限分别为0.0511、0.1517、0.1006、0.1474、0.2430、0.0509、0.0285和0.0481μg/mL,定量限分别为0.1534、0.5056、0.2516、0.3932、0.4859、0.1526、0.0950和0.1602μg/mL,分别加入80%、100%和120%指标浓度的杂质考察回收率,结果各个杂质的回收率均在80%~120%范围内,定量限和回收率的RSD均符合验证要求。3批样品有关物质测定的结果显示,已知杂质的含量均低于0.1%。结论    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可作为检测盐酸莫西沙星的有关物质的方法。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韩云港 王伟 杨立涛 赵悦 谭蛟 李静 陈会会 程美锦 杨晶 夏爽 李铮
    2020, 45(05): 463-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胸科医院2016—2018年临床常见标本细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分离细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或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按照2018年CLSI M100标准判断结果,数据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结果    3年间共检出临床分离菌4421株,其中革兰阳性细菌702株(15.9%),革兰阴性菌3719株(84.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MRSA和MRCNS)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9.1%和85.9%,葡萄球菌属中尚未检出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粪肠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低于屎肠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的粪肠球菌,但是发现1株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3年间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平均检出率为16.5%(281/1703);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4.9%(221/889)和2.2%(4/18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检出率为15.7%(110/70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平均检出率为57.1%(237/415)。ICU分离出的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细菌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ICU分离细菌。结论    该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细菌耐药性形势已十分严峻,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感控措施,同时应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 药理与临床
    孙宁 郑晓雪 王星玥 杨雅琪 李倩
    2020, 45(05): 471-4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8年8月检验科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对8941株非重复性细菌的进行综合分析,其中革兰阴性菌5176株(57.89%),革兰阳性菌2587株(28.93%),真菌1178株(13.18%)。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20.88%)、肺炎克雷伯菌(10.09%)、铜绿假单胞菌(7.66%)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7.52%)、表皮葡萄球菌(5.30%)为主,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12.33%)。标本类型以痰液(27.50%)为主,其次是尿液及血液。儿科、胃肠肛门疾病外科、泌尿外科的病原菌检出率位于所有科室中的前3名。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较为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替坦、呋喃妥因耐药性较高,对阿米卡星较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195株MRSA,占29.02%。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对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较为敏感。结论    临床分离病原菌的耐药问题严重,医院应加强耐药菌的动态监测,根据耐药结果进行个体化用药,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 药理与临床
    冯伟 欧阳净 程林 袁慊 王瑜 孙凤军
    2020, 45(05): 477-4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DM-1质粒携带菌株耐药表型与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携带NDM-1的质粒电转化入大肠埃希菌TOP10,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野生株和电转化子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TaqMan RT-PCR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blaNDM-1基因表达及亚-MIC亚胺培南诱导对blaNDM-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12株产NDM-1菌株中共有8株电转化成功,电转化子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与野生菌株基本一致。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与blaNDM-1基因表达成正比。亚-MIC亚胺培南诱导后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值和blaNDM-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野生株。结论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耐药表型与blaNDM-1基因表达具有正相关性,TaqMan RT-PCR检测可快速准确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药理与临床
    楚丽娟 周兴燕 申燕
    2020, 45(05): 482-4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biofilm, BF)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肺炎克雷伯菌BF模型;分别添加15%和7.5%的柠檬酸钠溶液,运用结晶紫法连续4d检测肺炎克雷伯菌BF的吸光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BF的抑制情况。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BF体外培养后其570nm吸光度值由0.2逐天升高,至第4天达到高峰0.6以上;而在添加柠檬酸后肺炎克雷伯菌BF的吸光度显著下降。其中15%的柠檬酸钠对肺炎克雷伯菌BF的抑制效果优于7.5%的柠檬酸钠溶液。结论    7.5%和15%的柠檬酸钠溶液均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BF的形成,且随柠檬酸钠浓度增高,抑制效果增强。
  • 药理与临床
    刘亚萌 胡晓芳 刘明聪 郑思涵 万楠
    2020, 45(05): 487-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快速碳青霉烯灭活试验(rapi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rCIM)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CPE)的临床价值。方法    rCIM是将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与美罗培南纸片孵育,离心所得上清液与指示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进行二次孵育,并用浊度仪记录指示菌株ATCC25922的生长。将2016年1月—2018年9月临床分离的55株CREs,采用rCIM检测碳青霉烯酶,以PCR结果为金标准,同CNPt-Direct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mCIM)进行比较。并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5月临床分离的48株CREs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回顾性分析中,r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7.1%、100%,高于mCIM和CNPt-Direct试验。rCIM与基因测序结果比对,一致性Kappa值为0.961。前瞻性研究中,r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灵敏性为96.4%,特异性为95%,一致性Kappa值为0.914。结论   rCIM是一种快速(<3h)、经济、简便、可靠的筛选CPE菌株的方法。
  • 药理与临床
    汪亚斯 董爱英 周海健 付玉冰 张嫘 黄军祉 邢欢 李宁
    2020, 45(05): 494-5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我院不同感染途径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CREC)分子分型特点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2月间不同感染途径获得的CREC共14株;菌株鉴定及药敏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联合纸片扩散法(KB法)、E-Test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用PCR技术分别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和blaOXA-48)、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SHV、blaTEM、blaCTX和blaOXA-1)、AmpC酶耐药基因(blaFOX、blaMOX和blaDHA)、膜孔蛋白基因(ompk35和ompk36)进行检测,同时进行质粒接合试验,掌握我院CREC耐药基因分布及流行情况;采用PFGE对14株不同感染途径CREC进行同源性分析,分析我院CREC分子流行特点。结果    临床资料:14株CREC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占57.14%(8/14);痰标本检出5株,尿标本检出4株,血液标本检出2株,灌洗液、脑脊液、导管尖端各检出1株。耐药基因检出情况:14株CREC有12株携带blaNDM-5、1株携带blaKPC-2和1株携带blaNDM-1;我院CREC通常携带blaNDM-5以及ESBLs耐药基因,并伴有ompk36基因的缺失。接合试验结果:仅1株CREC接合试验成功。PFGE分型结果:14株CREC分为4个PFGE分型,其中PT03为优势型别,包含11株菌。菌株耐药情况:CREC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对单环β-内酰胺类、头孢类、左氧氟沙星、碳青霉烯类药物均表现耐药;而对氨基糖苷类以及磺胺类药物也达到92.86%的耐药率;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我院CREC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且存在克隆的流行,其优势型别的菌株多携带blaNDM-5以及ESBLs耐药基因,并伴有Ompk36基因的缺失,且表现对多种抗生素呈高度耐药,提示我们应加大对CREC的管控,需密切监测并采取控制措施,阻断CREC在院内的传播和暴发。
  • 药理与临床
    赖必鹏 周燕斌 卓超 刘鲍默 黄丽霞 李少丽 谷金萃 林子盈 汪昕 陈思民 杨锐富
    2020, 45(05): 501-5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过表达dnaJ基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ATCC19606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dnaJ基因并与质粒pWH1266双酶切后连接,筛选重组质粒并转化菌株ATCC19606,从而构建dnaJ基因过表达菌株19606-p-dnaJ,类似的办法构建空质粒对照组19606-p,用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生物膜形成的差异。结果    dnaJ基因过表达组dnaJ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dnaJ基因过表达组24h生物膜量显著低于空质粒对照组(P<0.001)。结论    过表达dnaJ基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
  • 药理与临床
    徐雯雅 徐春泉 林婕 张秀彩 曹建明 方人驰 张艺之 周铁丽
    2020, 45(05): 508-5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15—2018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3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计算逐年耐药率;通过棋盘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及各自单用时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MIC值,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联合抑菌效果。结果    2015—2018年间,我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黏菌素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联用后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与头孢他啶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都存在无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结论    黏菌素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联合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将对临床联合用药治疗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 药理与临床
    闫晓霞 李源远 李建伟
    2020, 45(05): 513-5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处方头孢克肟胶囊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8只比格犬采用3周期给药方法,单次灌胃50mg头孢克肟胶囊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LC-MS/MS法测定比格犬体内头孢克肟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单次灌胃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后,参比制剂、受试制剂A和B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1.24±26.39)、(14.33±8.29)和(10.24±5.36)ng/mL,Tmax分别为(2.69±1.31)、(3.52±1.58)和(2.75±1.76)h,AUC0-48h分别为(0.11±0.19)、(0.14±0.06)和(0.11±0.32)ng·h/mL,AUC0-∞分别为(0.13±0.20)、(0.16±0.09)和(0.12±0.04)ng·h/mL。结论    受试制剂A与参比制剂生物不等效,受试制剂B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两种受试制剂生物不等效。
  • 药理与临床
    栾文静 安雅男 王雪飞 徐红月 王超 于录
    2020, 45(05): 519-5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考察一种新型三药组合(氯唑西林、硫利达嗪和四环素)对金葡菌α-溶血素分泌的影响,以及探讨该三药组合对由金葡菌α-溶血素引起巨噬细胞炎症发生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抗菌药物敏感实验、三维棋盘法、溶血实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结果表明:三药组合显示出协同杀菌作用;三药组合能够显著协同抑制α-溶血素的分泌;三药组合可显著抑制由金葡菌α-溶血素引起巨噬细胞raw264.7相关炎症通路MAPKs、NF-κB、NLRP3蛋白的表达。说明该新型三药组合通过抑制金葡菌α-溶血素的分泌,进而阻断金葡菌α-溶血素引起的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激活。
  •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
    程辉彩 赵燕肖 方楠 吴健 习彦花 崔冠慧 张丽萍
    2020, 45(05): 527-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提高青霉素菌渣厌氧消化性能。方法    在(35±2)℃,采用批式发酵工艺,在不同有机负荷菌渣中添加不同量生物炭进行厌氧消化。结果    添加生物炭,在有机负荷为2%VS和3%VS时,沼气产量比对照提高42.8%以上,甲烷含量比对照提前3~5d达到峰值,恢复pH值至7.0以上的时间明显缩短,VFA下降速度增快,氨氮浓度均在2500mg/L以下,VS去除率提高20%以上。有机负荷为4%VS时,沼气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75.2%,但系统仍未正常运行。未添加生物炭,有机负荷为3% VS和4%VS时,发酵系统酸化,没有启动成功。结论    说明添加生物炭确实可以调节系统酸碱平衡、缓解氨氮抑制、提高系统有机负荷及运行稳定性。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