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蔡新露1 许婉莲1 许玉荣2 吴杭1,* 张部昌1
    2022, 47(06): 521-5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林可霉素是一种由林可链霉菌产生的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治由革兰阳性菌引发的感染。近年来,随着林
    可链霉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林可霉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就近期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
    点介绍在结构基因、调控基因、抗性基因和代谢前体基因的改造方面实现林可霉素定向高产,以及新型林可霉素衍生物创制的
    新进展。
  • 综述
    陆鑫 钟册俊 叶慧 吕晓菊*
    2022, 47(06): 528-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头孢地尔是一种注射用新型头孢菌素类药物,利用其铁载体,以“特洛伊木马”策略,克服需氧革兰阴性菌典型的
    耐药机制,具有抗耐药肠杆菌目细菌及非发酵糖菌的活性,为临床治疗棘手的耐药细菌感染带来了新希望。目前FDA已批准头
    孢地尔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所致复杂性尿路感染及医院获得性肺炎。
  • 综述
    贾伟娟 宋丽丽 张玲艳 王学理*
    2022, 47(06): 534-5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蜡样芽胞杆菌为人畜共患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该菌分泌的呕吐毒素与腹泻型肠毒素可致宿主出现呕吐或腹泻的
    临床症状。毒素的产生及毒性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毒性较强时可导致宿主发生死亡。目前可知该菌的毒力在逐渐增
    强,宿主种类也在逐渐增多。本文对蜡样芽胞杆菌的cereulide、Hbl、Nhe、CytK及HlyII等毒素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制进行阐
    述,以期能为今后蜡样芽胞杆菌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
    陈美玲 何晓静 菅凌燕*
    2022, 47(06): 543-5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下呼吸道因生理结构特
    殊而成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频发部位,往往难以治疗,导致医疗费用乃至院内死亡率增加。本文汇总了国内外细菌
    监测计划数据,分析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及耐药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归纳院内肺炎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的用
    药建议、治疗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临床制定抗感染决策以及今后抗菌治疗探索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杨慧1 刘晓凤2 刘钱2 马聪5 廖正根1 徐玉玲3 刘涛4, 5,*
    2022, 47(06): 550-5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Q-marker思路探究黄连花薹的抗菌活性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质量标志物与药物整体的作用机制的
    异同的确定原则。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花薹提取物和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最
    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菌体的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胞外核酸相对含量和电导率的测定研究其抗菌
    机制。结果 黄连花薹和盐酸小檗碱对3种细菌抗菌作用有差异,其中黄连花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最好,MIC为
    12.5 mg/mL,MBC为25 mg/mL;盐酸小檗碱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MIC为0.25 mg/mL,MBC为2.0 mg/mL。在盐酸小
    檗碱和黄连花薹提取物的作用下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胞外核酸相对含量及电导率增加。结论 黄连花薹及盐酸小檗碱对3
    种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相同,均通过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性,使菌体物质大量外渗,从而达
    到其抗菌活性。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李业英1 马瑛1 崔晓兰1 尹力新2,* 穆云龙1 单越琦1 路新华1 沈文斌1
    2022, 47(06): 556-5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一株日本曲霉,以柚皮苷为底物,转化生成红花素和异红花素并提高产物的发酵单位。方法 对
    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种类进行筛选并确定最适的添加浓度,考察微量元素对发酵的影响并确定最适添加浓度,降低溶解底
    物的乙醇浓度并采用二次添加底物的方式等。结果 红花素发酵单位由66 μg/mL提高至389 μg/mL,异红花素发酵单位由
    263 μg/mL提高至946 μg/mL。热豆粉是最佳氮源,添加浓度为0.3%;添加硫酸亚铁和氯化锰能够分别促进红花素和异红花素的
    生成,其最适添加浓度分别为0.02%和0.01%;溶解底物的乙醇浓度由50%降低至26.6%,降低了乙醇对转化的不利影响;底物
    添加次数由1次变为2次,有利于发酵单位的提高。结论 首次发现日本曲霉可直接转化柚皮苷生成红花素和异红花素,且柚皮
    苷生物转化为红花素和异红花素的发酵单位较高。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王欣荣1 唐智超1 曾茂1 吕正1 翟龙飞1 张新宜1 刘超兰1 褚以文1 王克华2 黄挺1,*
    2022, 47(06): 561-5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孢菌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多杀菌素合成相关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发酵优化进一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RNA-seq技术对高产株SS-168及低产野生菌株SS-WT进行比较转录组
    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再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考察高产菌株的发酵水平。结果 转录组分析表明,与低
    产菌株相比高产株中有1341个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表明DEGs主要参与氧化还原生物过程和脂质代谢及辅因子结合和辅酶结
    合,主要分布在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等通路。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性达到100%。采用分别
    含有不同浓度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发酵培养进行筛选,多杀菌素发酵水平显著提高。结论 本研究通过新颖的转录组学
    方法获得了刺糖多孢菌高产菌株的差异基因,并对其高产机制和发酵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改良刺糖多孢菌菌株和优化发酵
    工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赵鹏鹏1 郄丽萍1 马婕1,* 赵国忠2 米贯东1 任风芝1 姜明星2
    2022, 47(06): 569-5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高产新菌株,并提高替考拉宁产量。方法 以替考拉宁产生菌游动放线菌T19为出发
    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技术,获得一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高产新菌株,并对转速、接种量、温度和pH等发酵
    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从而提高了替考拉宁的产量。结果 诱变后菌株的发酵效价水平较出发菌株提
    高了42%;在转速为220 r/min,接种量为7.5%,温度为28℃,pH为6.5时,该菌株发酵效价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0%。结论
    ARTP诱变技术可有效用于游动放线菌的诱变选育,可大幅度提高替考拉宁的产量,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戚淑叶1 黄伟明2 王德刚2 尹利辉1 姚尚辰1 许明哲1 胡昌勤1,*
    2022, 47(06): 575-5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文依据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对阿莫西林胶囊质量的过程控制进行了初探。方法与结果 通过对目标产品
    全过程检验数据的分析,确定影响制剂成品的关键质量属性(CQAs)为阿莫西林闭环二聚体(最大单杂),并设定了其控制界限
    (μ±3σ)范围;通过比较各生产环节中间体检测数据的差异性,确定阿莫西林胶囊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为干法制粒环节,其
    过程失水量为关键工艺参数表征值(CPPs)。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构建了原料单杂(CMAs)、CPPs和制剂CQAs增长量之间的量值关
    系,即质控函数;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实现了对CPPs的实时监测和生产反馈,可基于质控函数提前预知制剂成品质量
    是否在CQAs控制界限内。结论 上述阿莫西林胶囊质控方案,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风险控制由终端前移至生产过程,以逐步
    达到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持续可控的终极目标。
  • 分析质控与制剂
    王喃喃 许鑫 刘姣 崔成伟
    2022, 47(06): 581-5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测定头孢曲松钠中基因毒性杂质2-巯基苯并噻唑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
    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Agilent ZORBAX SB-Aq C18,4.6 mm×250 mm,5 μm)的色谱柱,流动相为1%甲酸溶液-乙腈(60:40,
    V/V),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320 nm,柱温25℃。结果 定量限为0.5 ppm(相当于样品浓度的百分比为0.00005%),检测
    限为0.15 ppm。2-巯基苯并噻唑在0.0051~0.2051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6.4195x-0.0098,r=0.9996>0.999。回收率为
    86.3%~102.3%(RSD<10.0%,n=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有效检出头孢曲松钠中2-巯基苯并噻唑
    的含量。
  • 分析质控与制剂
    姚永青1,2 杜斌1,*
    2022, 47(06): 585-5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硫酸阿米卡星及其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肼的含量。方法 以5%苯甲醛甲醇溶
    液为衍生化试剂,采用Agilent Zo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1 mm×150 mm,5 μm),流动相A为0.1%甲酸溶液,流动相B
    为乙腈,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DAD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300 nm,柱温25℃,进样量20 μL。结果 肼在
    0.5022~12.5543 μg/mL浓度范围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4),硫酸阿米卡星、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硫酸阿米卡星注射
    液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8%、94.1%和94.3%。国内企业硫酸阿米卡星、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中的肼分
    别为未检出~1.8 μg/g、未检出~0.2 μg/g、未检出~3.1 μg/g;日本Nichiiko公司的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和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均未
    检出肼。结论 新建柱前衍生HPLC法准确简便,专属性良好,可用于硫酸阿米卡星及其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肼的控制。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孟敬弼 金春梅* 姜雪 石蓉
    2022, 47(06): 590-5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收集并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为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 收集2016—2020年所有血培养阳性菌株,使用BD 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结果判
    读根据2020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进行,并同时使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我院
    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分离株共1664株,包含细菌1642株,占98.7%;真菌22株,占1.3%。其中数量占比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
    希菌(347株,占20.9%)、表皮葡萄球菌(208株,占12.5%)、肺炎克雷伯菌(180株,占10.8%)、金黄色葡萄球菌(179株,占10.8%)
    和链球菌属(127株,占7.6%)。血培养阳性菌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科(890株,占53.5%)、肾内科(155株,占9.3%)和泌尿外科(117
    株,占7.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9.6%,尚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
    菌目细菌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其耐药率均低于10.0%。鲍曼不动杆菌对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达52.4%。结
    论 及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率对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今后应加强对可引起血流感染的细菌进行药物监测,以
    便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及时控制血流感染。
  • 药理与临床
    彭召红 张娜 张洪涛 李晓华 曹青凤*
    2022, 47(06): 596-6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临床分离株的分布,碳青霉烯
    类非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non-susceptibl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nSPA)流行情况,及PA耐药性的变迁,为抗菌
    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临床科室培养标本中分离CnSPA的标本信息及其药敏数据,分析CnSPA的标
    本、科室来源,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的关系,并计算CnSPA/PA的构成比。结果 3年间共分离PA 179株,分离株数呈逐年
    递增趋势;PA菌株主要分离自痰(73.2%),其次为尿(6.7%)和创面分泌物(6.7%)。共分离CnSPA 73株,分离株数呈逐年递增趋
    势;CnSPA菌株主要分离自痰(86.3%),创面分泌物(6.8%)。CnSPA最常见于外科 (占32.9%),而CnSPA/PA的构成比ICU居于首位
    (87.5%)。CnSPA多分离于61~70岁年龄段人群,以男性为主。PA菌株中CnSPA构成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
    耐药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耐药率下降趋势,其中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结论 该
    院CnSPA分离率较高,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外科、老年男性患者,ICU的CnSPA/PA的构成比居于首位,应针对不同科室及人群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强化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预防和控制CnSPA的产生和传播。
  • 药理与临床
    王升1 杨金兰1 胡伟1 刘如品1 伍三兰2
    2022, 47(06): 602-6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4—2019年间PA耐
    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变化情况,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DDDs为自变量,耐药率为因变量,耐药率与
    多个品种DDDs具有相关性时,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以方差膨胀因子(VIF)考察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当自变量间存在共线
    性时,采用岭回归法分析。结果 我院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氨曲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与多个品种抗菌药物DDDs
    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品种的用药频度间存在共线性。其中庆大霉素与氨基糖苷类存在共
    线性,莫西沙星、美罗培南和碳青霉烯类三者间存在共线性,头孢他啶、莫西沙星和喹诺酮类三者间DDDs均存在共线性。
    岭回归分析表明,PA对庆大霉素耐药率与庆大霉素DDDs(β=0.532,P=0.004)、酶抑制剂合剂类累计DDDs呈正相关(β=0.330,
    P=0.035),与头孢他啶DDDs呈负相关(β=-0.430,P=0.024),回归模型通过F检验(R2=0.652,F=8.914,P=0.0003)。对氨曲南耐药
    率与喹诺酮类累计DDDs呈正相关(β=0.283,P=0.046),回归模型通过F检验(R2=0.350,F=3.588,P=0.0319)。结论 我院PA耐
    药率的变迁与多种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存在相关性。
  • 药理与临床
    余青虹1 程杰1 徐慧婷1 彭冷月1 高雅雯1 张光莉1 田小银1 陈大鹏2 罗征秀1,*
    2022, 47(06): 610-6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Klebsiella pneumoniae bloodstream infection, KPBSI)临床特征及肺炎克雷伯
    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儿童KPBSI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
    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KPBSI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10例患儿,64例(58.2%)为院内感染,72例
    (65.5%)有基础疾病,以血液系统肿瘤最多见。110例患儿PRISM Ⅲ评分为16.0(7.0~20.8),其中74例(67.3%)发生脓毒症,15例
    (13.6%)发生脓毒性休克,18例(16.4%)发生呼吸衰竭,15例(13.6%)需有创机械通气,院内死亡共13例(11.8%)。KP菌株对阿米卡
    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9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58.3%、60.9%和70.9%,对头孢哌
    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59.5%和82.7%。检出ESBLs+菌株39株(39/86,45.3%),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
    伯菌(CRKP)菌株10株(10/110,9.1%),ESBLs+KP菌株和CRKP在各年龄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儿童KPBSI多见于有基
    础疾病的患儿,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发生率高;KP菌株对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可经验性治
    疗轻症KPBSI患儿。
  • 药理与临床
    张可 王金宇 夏翠萍 王中新*
    2022, 47(06): 616-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促进临床有效预防、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安徽医
    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所有血培养念珠菌阳性16岁以上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等。结果 共收集137例念珠菌血症病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4.0(43.0,71.0)
    岁,男性占57.7%。 ICU病区的念珠菌血症菌株分离率(43.1%)及其患者病死率(56.1%)均为最高。糖尿病(OR=5.562,P=0.002)、
    低蛋白血症(OR=8.464,P<0.001)、深静脉置管(OR=5.228,P=0.006)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OR=3.809,P=0.046)增加患者死
    亡风险,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OR=0.306,P=0.048)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 该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年龄大、合并症重、病区分
    布广、侵入性操作多、死亡率高,分离株耐药率高。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死亡与基础疾病、有创操作及药物的使用等密切相关,
    临床医师应加强注意。
  • 药理与临床
    李红恩1 脱鸣富2
    2022, 47(06): 621-s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致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
    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185例患者,根据感染病原菌类别分为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
    菌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185例患者中,58例
    (31.35%)为革兰阳性菌感染、127例(68.65%)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患者的GCS评
    分、住院时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降钙素原水平、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较,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相对于革兰阳性菌组,GCS评分<5分(OR=2.024,95%CI=1.067~3.810)、
    住院时间>25d(OR=2.647,95%CI=1.393~5.058)、入住ICU时间>10d的(OR=2.011,95%CI=1.126~3.884)、机械通气时间>
    14d的(OR=1.995,95%CI=1.105~3.89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2.456,95%CI=1.338~4.132)和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OR=1.918,95%CI=1.165~3.601)是革兰阴性菌致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程度较轻、
    入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无慢性疾病病史和碳青霉烯类用药史的患者,抗感染治疗应侧重于革兰阳性菌;入院时GCS评
    分<5分、住院时间>25 d、入住ICU时间>10 d、机械通气时间>14 d、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史时,应
    侧重于革兰阴性菌感染。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