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郝艳琦1,2 潘英妮1 赵司南2 李谭谭2 李宁1 孙奕2,*
    2022, 47(08): 745-7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年来,植物内生真菌已成为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源泉之一,它也是替代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有潜力的新药用资源。以中药来源的植物内生真菌为例,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真菌独特的遗传与代谢多样性对新天然药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中药来源内生真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以及多组学技术在内生真菌研究中的进展,为中药来源内生真菌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借鉴。
  • 综述
    黄亚妮1 陈代杰2 殷瑜2,*
    2022, 47(08): 760-7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不断地有新型耐药菌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研究方法成为新型抗生素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万古霉素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细菌感染的诊断、万古霉素药效研究和药物机制研究中的潜在用途作简要阐述。
  • 综述
    李招吟倩 谢静玲 杨葵 李光荣 刘靳波*
    2022, 47(08): 766-7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因其高度耐药性而成为世界范围内感染治疗的首要难题之一。本文总结了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毒力因子、抗生素治疗、耐药性及新型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临床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治疗的现状提供参考。
  • 综述
    郑茂1 袁成良1 鄂建飞1 邹玉2,*
    2022, 47(08): 772-7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和基因型特征,常导致严重的感染。然而,国际上仍无统一的hvKP定义标准,造成不同研究选择的hvKP评价方案不尽相同,基于流行病学分析和感染的快速诊断等多方需求,目前迫切需要关于hvKP的客观鉴定方法。本文从hvKP的表型、毒力基因、毒力评估方面对其实验室鉴定方法进行综述,希望对hvKP的防控提供参考。
  • 综述
    肖贵英1,2 李昕2,3,* 邓阳2,3 曾白霜2,3 郭思维2,3
    2022, 47(08): 779-7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以“肾毒性”问题尤为突出,不容忽视。本文归纳了抗菌药物肾毒性的临床表现、毒性机制和危险因素,以期为抗菌药物所致肾毒性的防治提供依据。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刘兰 刘潺 加明明 万璐 吴小军*
    2022, 47(08): 786-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从医院污水中分离裂解性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与遗传信息分析,为研发抗生素替代疗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标准菌株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鉴定出1株裂解性噬菌体P1。对噬菌体P1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并对噬菌体P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结果 分离获得的裂解性噬菌体P1,形成的噬菌斑有明显的晕环;裂解谱窄,具有强特异性;最佳感染复数(MOI)为10;在50℃及以下活性稳定,在≥60℃时稳定性显著降低;电镜观察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科,有一直径约为60 nm的二十面体头部和
    155 nm的不可伸缩尾部。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基因组大小为50675 bp,序列上与噬菌体Klebsiella phage KOX1最为相近,具有97.18%的一致性和89%的覆盖度;预测到82个编码序列(CDS),其中32个具有已知功能。结论 P1为1株全新的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具有对宿主菌的强裂解性,且形成噬菌斑时所呈现的晕环值得进一步研究,为噬菌体疗法治疗肺炎克雷伯耐药菌株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王月莹1 杨素梅2 刘芳1 刘曼莉1 张志刚1 杨曦亮2 方伟1,*
    2022, 47(08): 793-7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研究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中抗菌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Neoascochyta argentina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scomfuran A(1),phenylpyropene B(2),phenylpyropene C(3),phenylpyropene F(4),phenylpyropene A(5),pyripyropene A(6),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Neoascochyta属分离得到。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分离化合物对于5种病原细菌和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于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活性(MIC均为50 μg/mL)。研究结果表明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中主要代谢产物为pyripyropene和phenylpyropene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活性,为开发其成为微生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吴光旭1,2,3 吴红林3 李吉顺3 李天磊2,3 吴松3,* 潘卫东1,2,*
    2022, 47(08): 798-8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合成杨梅素类糖苷衍生物,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以天然产物杨梅苷为起始原料,经过保护基策略、糖苷化反应、酯化反应制备得到一系列新型半乳糖苷衍生物,对杨梅素类衍生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结果 以杨梅苷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4个杨梅素类衍生物,其中包含有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糖苷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ESI-MS进行了确证。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8个杨梅素衍生物具有较杨梅素和杨梅苷更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9a-1~9a-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MIC值为1~8 μg/mL。结论 本研究首次以杨梅苷作为原料,设计了新的合成路线,并对合成中的关键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一条高效快捷的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化合物的初步活性结果显示,黄酮醇3位羟基半乳糖修饰可以显著提高杨梅素的抗菌活性,为杨梅素的进一步抗菌化合物的寻找提供了新的线索。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马步芳 王立新 张培培 姚尚辰 常艳*
    2022, 47(08): 808-8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国家药典在多组分抗生素质控中存在的差异,特别是参比制剂所遵从标准与我国药典限度间的差异,可能对我国此类品种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替考拉宁作为典型品种,在市场流通环节获取参比制剂和国内不同厂家仿制药的注射剂产品,按不同国家药典标准开展检测,对关键质控差异项进行比较。结果 参比制剂和各仿制药在组分/有关物质构成及其相对比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若按参比制剂所遵从的现行版欧洲药典标准进行合格判定,则全部国产仿制药各批次产品均无法满足其限度规定。结论 多组分抗生素在组分构成上的差异客观存在,故对此类品种开展一致性评价过程中:应尽量明确各组分的毒/活性特点,并关注各组分对临床耐药菌的有效性,更为全面、客观地对仿制药和参比制剂在实际临床疗效/安全性间的差异进行评价;同时,需明确关键原辅料属性、关键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精准控制最终实现产品质量持续一致的目标。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郭普 孙红 李静 郑晶 黄永强 应冲涛 汪华学 乔艳*
    2022, 47(08): 816-8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20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动化仪器法、纸片扩散法(K-B法)或E-test方法对我院2020年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20版标准判断结果,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2020年我院临床共分离4209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21株(26.6%,1121/4209),革兰阴性菌3088株(73.4%,3088/4209)株,前10位分离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093株(26.0%)、肺炎克雷伯菌565株(1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2株(9.6%)、鲍曼不动杆菌354株(8.4%)、铜绿假单胞菌345株(8.2%)、金黄色葡萄球菌313株(7.4%)、奇异变形杆菌132株(3.1%)、屎肠球菌122株(2.9%)、粪肠球菌94株(2.2%)和阴沟肠杆菌63株(1.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3.1%和66.2%,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菌株。肠球菌属细菌中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检出少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药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占各自菌的63.1%和31.2%,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6.7%和26.4%,较我院2017年有所下降(P<0.01),其余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小于1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4.2%,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小于30%。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1.0%,亚胺培南耐药率为89.5%。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酶检出率为60.7%。结论 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较严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有所下降,但仍值得警惕,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继续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药理与临床
    王丹 林志强 阮永春 周宜庆 李明晖
    2022, 47(08): 823-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396株肠球菌属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2020年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肠球菌资料,梳理出肠球菌临床分布及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并总结。结果 2396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874株,粪肠球菌1204株,鹑鸡肠球菌123株,铅黄肠球菌76株,鸟肠球菌70株;分离标本来自于尿液1070株(占44.65%),胆汁747株(占31.17%),引流液263株(占10.97%);2396株肠球菌在外科共检出1662株(占69.36%),内科462株(占19.28%)。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耐药率低于10%;对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低于5%;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耐药率(P<0.001)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低于23%;铅黄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均低于5%。粪肠球菌对四环素、喹努普汀/达福普汀的6年整体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结论 检出2396株肠球菌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主要来自尿液、胆汁和引流液。6年来粪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菌已出现,应引起重视,督促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药理与临床
    张璟 兰光 申艳琴 张阳 李欣颖 闫静 刘小菊
    2022, 47(08): 829-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文对甘肃省2018—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从年度、季度、性别、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分离株耐药状况进行研究,为由致泻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政策和依据。方法 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从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样本中分离得到大肠埃希菌株,PCR方法进行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8—2020年甘肃省由致泻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呈下降趋势,患病率男性大于女性,19~45岁组大于其他年龄组。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8.8%),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唑林、四环素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40%,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头孢他啶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低于10%。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率为69.8%。5种型别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中EAEC占比为62.2%,各型别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噻肟的抗生素敏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形势严峻,各个市州应当完善食源性疾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监测工作,并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控制。
  • 药理与临床
    李可可 邹凤梅* 杨永清 吴玲 魏勤 王欣 刘刚
    2022, 47(08): 834-8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甘肃省人民医院血流感染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09—2019年血液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2492株,鉴定采用API鉴定系统、手工方法和布鲁克飞行时间质谱仪(2016年8月正式使用);耐药性检测采用K-B法和E-test法;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我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375株(55.18%),革兰阳性菌1117株(44.82%)。分离菌株前10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草绿色链球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10年间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平均分离率分别为71.25%及31.82%,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 (2012—2019年)平均分离率分别为0.79%及2.28%;阴沟肠杆菌中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菌株(2012—2019年)平均分离率为6.8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平均分离率55.69%;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平均分离率89.7%;高耐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肠球菌(HLAR)平均分离率47.21%;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未检出对多黏菌素B耐药的菌株。结论 引起我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多,且耐药率呈逐年升高。
  • 药理与临床
    杭修兵 肖晓 储雯雯 叶乃芳 刘周*
    2022, 47(08): 839-8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N)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血流感染患者血液分离的KPN。应用Microflex LT型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Vitek-2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参照CLSI 2019版标准。检测KPN多位点序列分型、荚膜分型及毒力因子等。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KPN(CRKP)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 2年内共有72株KPN纳入研究,根据感染类型分为医院感染(HABSI)组(39株,54.2%)及社区感染(COBSI)组(33株,45.8%)。在入住ICU>10d、侵袭性诊疗、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和死亡或放弃治疗方面,HABSI组患者的比例高于COBSI组(P<0.05)。HABSI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COBSI组。HABSI组菌株中共检出19株CRKP(26.4%),94.7%的CRKP携带blaKPC-2,主要为K64-ST11型,且存在高度亲缘关系,所有K64-ST11型CRKP均携带IncHI1B型质粒。结论 血流感染患者血液分离的CRKP呈现多重耐药,K64-ST11型为其主要分子型别,携带多种质粒介导的毒力因子,且存在医院内感染的克隆播撒。
  • 药理与临床
    汪洪姣 华春珍* 谢永平 唐兰芳 张晨美 周明明
    2022, 47(08): 845-8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危重症侵袭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严重侵袭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患儿的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 结合患儿高热、咳嗽、胸痛、有胸腔积液、外周血炎症指标高和入院后迅速出现休克的临床特点,予抗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血液净化治疗。入院后胸水培养化脓性链球菌生长,菌株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患儿先后经包含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美罗培南的方案进行抗感染治疗,住院36 d好转出院。本例抗生素使用种类多、更换频繁与既往对本病的多中心研究结果一致。结论 儿童侵袭性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症状危重,恢复较慢,导致临床抗生素更换较为频繁,青霉素、头孢曲松依旧是推荐本病治疗的首选用药。
  • 药理与临床
    刘静静1 蔡兴龙2 黄玲2
    2022, 47(08): 849-8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几种炎症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CT)、全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预测诊断价值比较和联合应用效能评价。方法 收集疑为菌血症患者236例,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分为两组:细菌性血流感染组(93例)、血培养阴性组(143例),比较两组中5种炎症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细菌性血流感染组PCT、IL-6、NLR均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均<0.05),而CRP、WBC与血培养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面积中WBC的AUC最小(0.56),诊断效能最低;PCT的AUC最大(0.93),效能最好。单一指标中CRP敏感度最高(92.88%),但特异性较低(65.32%)。PCT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综合诊断效能最好,分别为89.68%和85.71%。联合检测中发现(WBC+NLR)与PCT、CRP、IL-6指标多种联合下,特异性低,易造成假阳性增多。(PCT+CRP+IL-6)3者联合检测效能最好,敏感度最高(98.03%),阳性预测值达94.44%,约登指数最大(0.84)。结论 炎症指标可作为诊断血流感染的有力补充,在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综合诊断效能中,单一指标中PCT优于CRP、IL-6、WBC、NLR,(PCT+CRP+IL-6)3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细菌性血流感染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率,有助于临床对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 药理与临床
    牛常明1 贾凌2 哈维超1 张国强1 高天明1 葛鑫1 张煜婷1 张昂3 陈澍3 马昕3 鲁翔2,*
    2022, 47(08): 854-8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氨咖黄敏胶囊(含体外培育牛黄10 mg/粒)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2年4月—2022年5月上海方舱医院收治的193例发热的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配至两组(治疗组92例,对照组101例)。治疗组给予氨咖黄敏胶囊(含体外培育牛黄10 mg/粒),对照组给予氨酚伪麻美芬片/氨麻美敏片,总疗程不超过7 d。观察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新冠病毒检测核酸CT值连续2次≥35)、发热持续时间、用药3日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咽痛、鼻塞、头痛及肌肉酸痛等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核酸转阴时间为(5.84±2.88)d及(5.75±2.3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热时间为(1.36±0.57)d及(1.47±0.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咽痛81.97%和63.77%,鼻塞92.06%和79.22%,头痛91.07%和73.02%,肌肉酸痛92.68%和74.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咖黄敏胶囊(含体外培育牛黄10 mg/粒)能显著改善轻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咽痛、鼻塞、头痛、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为其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初步的临床证据。
  •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
    朱研研 王耀耀 任风芝 马岩* 乔玲 张雪霞 张鹏 王勇军 张利利
    2022, 47(08): 859-8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从制药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方法 通过富集培养,BTB平板培养基快速筛选,纯化株通过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析确定分类地位。在好氧条件下,对筛选株进行脱氮性能研究以及pH、碳源及含量和基础氨氮耐受进行考察。结果 获取PWAS17,PWAS21和PWAS34 3株异氧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初步鉴定PWAS17为水生产碱杆菌(Alcaligenes aquatilis)、PWAS21为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PWAS34为斯惠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ihuiensis)。其中Alcaligenes aquatilis和Pseudomonas sihuiensis少有报道。针对3株菌脱氮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株菌均能在去除氨氮同时降解COD,并且在去除氨氮过程中几乎无硝基氮和亚硝基氮的积累,均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通过对菌株脱氮条件优化,得出当pH为9.0,以0.8%柠檬酸钠为碳源,摇床转速220 r/min,接种量5%,温度30℃时最高氨氮去除率,PWAS17最高达92.1%,PWAS21最高达88.7%,PWAS34最高达92.1%。且基础氨氮浓度在50~500 mg/L范围内对3株菌的去除氨氮能力没有明显的抑制。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