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刘婷婷 谢小芳 杜鸿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081-1088.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药敏表型与产碳青霉
    烯酶酶型的相关性,探索流行菌株的耐药特征,为临床精准化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3年3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离保存的非重复CRE临床菌株共计102株,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或抑菌圈直径(KB值),用PCR法扩增CRE菌株中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检测细菌的同源性和遗传性,统计分析相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2株CRE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依次为20.6%、6.9%和5.9%。86株(84.3%)携带blaKPC-2,15株(14.7%)携带blaNDM, 1株(1%)同时携带
    blaKPC-2和blaNDM-1。CRE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90/102,88.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7/102,6.9%)。90株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
    型主要为ST11(61.1%)、ST15(24.4%)和ST700(3.3%),主要携带blaKPC-2(94.4%)。ST11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
    阿维巴坦、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依次为9.1%、7.3%和3.6%。未发现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药敏结果与产碳青霉烯酶酶型有
    相关性。结论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3类抗生素能很好地互相弥补其耐药性。对于明确CRE感染的重症患
    者,建议临床尽快检测CRE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种类指导是否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
  • 农牧渔业
    赵晓明1 夏露2 王晓旭3 曹传闺1 徐峰3 肖耀明1 王兆飞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92-1200.
    摘要:目的 为探究噬菌体消毒制剂防控奶牛乳腺炎的潜力,本研究在奶牛场环境样本中分离鉴定了2株肺炎克雷伯菌噬
    菌体SWPA1和SWPA2,与2株大肠埃希菌噬菌体共同制备噬菌体JPW鸡尾酒喷雾消毒剂,通过JPW与过氧乙酸(PAA)联用进行奶
    牛场喷雾效果评估。方法 本研究在上海某牛场乳腺炎患病奶牛乳汁及乳尖表面开展致病菌分离及耐药分析;以乳汁中分离的
    肺炎克雷伯菌做指示菌,进行牛场污水中噬菌体分离;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并进行裂菌谱、最佳感染复数(MOI)、
    一步生长曲线、对pH、紫外线和温度耐受性的测定,分析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制备噬菌体鸡尾酒消毒制剂JPW,与PAA进行
    联合喷雾消毒,检测噬菌体喷雾消毒剂对牛场环境中细菌的消杀效果。结果 本研究在乳腺炎奶牛乳汁及乳尖表面分离到大肠
    埃希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耐药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性;随后在污水中分离到2个肺炎克雷伯
    菌噬菌体,命名为SWPA1和SWPA2;电镜下观察SWPA1为肌尾噬菌体、SWPA2为短尾噬菌体;2株噬菌体对分离的肺炎克雷伯
    菌的裂解谱覆盖率达到70%;体外抗菌试验发现,噬菌体SWPA1和SWPA2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1,最适pH均为7,在25~45 ℃
    范围内保持接近100%存活率;制备了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噬菌体鸡尾酒消毒制剂JPW;消毒结果显示,与PAA单独消毒
    效果相比,JPW与PAA联用能够显著降低奶牛体表及牛场环境中的细菌数。结论 噬菌体喷雾消毒剂JPW与PAA组合消毒模式
    能够有效降低养殖场环境及乳房表面的细菌数,提高消毒效果,提示噬菌体鸡尾酒喷雾消毒制剂具有防控养殖场奶牛乳腺炎的
    潜力。
  • 综述
    柳知君 李晓宇 徐永平 尹家俊 吴惧 王丽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21-127.
    摘要:随着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增多,噬菌体的潜力逐步被发掘。裂解酶在噬菌体裂解宿主菌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外源纯化蛋白使用时,防控效果更为显著。现有研究中,针对革兰阳性菌噬菌体裂解酶的表达更多,因其不具有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肽聚糖层,而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的噬菌体裂解酶研究仍较为罕见。但已有研究表明,多种策略可以克服其肽聚糖层带来的阻碍。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用于防控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裂解酶及其作用机制和防控优势,旨对其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 综述
    李阳昱 李庆蓉 陈孝红 薛丽 和平安 吕梅 杨旭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41-150.
    摘要:绿原酸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合成的一种苯丙素类物质,自然存在于多种中药材和食物中,杜仲、金银花和咖啡等植物中含量较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癌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绿原酸作为研究活性物质的焦点之一,因其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故绿原酸对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逐渐被重视和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绿原酸对多种致病菌的抗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绿原酸抗菌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控制带来新思路,有助于绿原酸在医药领域的开发。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黄湘宁 刘鑫 龙姗姗 喻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089-1094.
    摘要:目的 分析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2021—202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医院不动杆菌以及皮特不动杆菌各成员单位分
    离鉴定及报告情况,以及各菌株科室、标本分布和抗菌药物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微生物菌种鉴定以及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
    考。方法 利用WHONET5.6软件对2021—2023年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共111家单位上报数据中上述3种细菌的科室分布、
    标本及药敏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问卷星对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核心网成员单位进行基质辅助激光基质电离飞行时间
    质谱仪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51918株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98.6%,皮特不动杆菌占1.2%,医院不动杆
    菌占0.2%。111家医院中仅7家医院(6.3%)有医院不动杆菌和皮特不动杆菌的报告。3种细菌主要分离于呼吸道样本,鲍曼不动杆
    菌和医院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皮特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和外科。鲍曼不动杆
    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性均显著高于医院不动杆菌和皮特不动杆菌。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由于通过生化反应难以进行区
    分,造成微生物实验室通常并未区分至菌种,但由于上述3种细菌样本来源、分离科室以及耐药性均有明显差异,提示微生物实
    验室应尽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基质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对菌种进行准确鉴定并加强耐药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经验用药。
  • 药理与临床
    周娇1 吴建国2 肖天兵2 黄余清2 陈燕2 熊杰2 贾蓓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75-1182.
    摘要:目的 分析念珠菌尿及合并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并评估念珠菌的频率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念珠
    菌尿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2015—2021年我院316例念珠菌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
    分析。结果 我院念珠菌尿主要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为(63.66±19.55)岁,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78.4%),以无症状
    患者为主(89.6%),非白念珠菌的分离率超过了白念珠菌(57.6% vs. 42.4%)。3.8%的念珠菌血症主要发生在ICU。常规尿检显示
    酵母样细胞检出率超过70%,氟康唑耐药率超过10%。超过60%的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念珠菌的多部位定植、免疫功能低
    下状态、脓毒性休克和气管插管是合并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念珠菌评分的诊断价
    值,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34,最佳截断值为3.5分。结论 医生需重视尿常规检测酵母样细胞阳性患者以及时去除诱
    因改善念珠菌尿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存在过度治疗念珠菌尿,合并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及多部位定植,念珠菌
    评分>3.5分应考虑合并念珠菌血症的风险。
  • 综述
    杨江流1, 2 海珍珍1, 2 贾芳3 周学章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28-140.
    摘要:细菌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亟需联合其他有效的靶向替代策略进行控制。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s,CAs)是催化CO2水合生成HCO3-和H+的可逆反应的一组金属酶超家族,其活性影响细菌的增殖、生物合成及其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感染。靶向抑制CAs活性可降低细菌的生存和适应性,并且不会产生与传统抗生素相同的耐药性。细菌CAs有望成为开发尚无临床耐药性的新型抗菌药物靶标。本文对细菌CAs的分类和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细菌现有的CA抑制剂(CA inhibitors,CAI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可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解决临床耐药问题提供参考。
  • 药理与临床
    邓林强 陈益国 陈会 杜宇娜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68-1174.
    摘要:目的 了解江西某三甲医院无菌体液中酵母菌分布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3—2022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酵母菌的分布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从
    临床无菌体液标本中共分离出1028株酵母菌,以念珠菌属为主(95.2%),白念珠菌分离出398株(38.7%),近平滑念珠菌有239株
    (23.2%),其他酵母菌如新型隐球菌45株(4.4%),菌株分布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②1028例分离出酵母菌的患者中,
    年龄以18~<65岁为主(53.1%),年龄段人员分布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分离率最高的是血液标本(41.1%),其次
    是尿液标本(12.6%),标本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标本来源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患者总分离率占比较高(40.5%),门诊
    分布较少(1.2%),病区分布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③1028株酵母菌中,近平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
    为32.2%,高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占比(均在10%以下);对伊曲康唑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为6.3%,低于光滑念
    珠菌(37.0%)和热带念珠菌(60.9%)的占比;对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76.2%和88.7%)也高于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为2.2%~20%。结论 某院2013—2022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的酵母菌在菌
    株、患者年龄、病区和标本种类分布存在差异。不同的酵母菌对抗真菌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在治疗其感染时需结合体外药敏
    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 综述
    田丹丽1 黄龙千2 梁春坡3,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51-156.
    摘要:从结构特点、抗菌机制、抗菌活性、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全面介绍吗啉硝唑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吗啉硝唑作为新型硝基咪唑类抗菌药,抗菌活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多项研究证实吗啉硝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吗啉硝唑具有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 药理与临床
    蒋庆佳1 徐杨1 杜叶1 刘日慧2 刘涛3 徐玉玲4,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232-240.
    摘要:目的 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产生的自沉淀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理化性质,对其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研究,为中药自沉淀现象产生的物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差示热量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和紫外光谱扫描测定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自沉淀理化性质;采用牛津杯法探索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进一步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测定菌体的生长曲线、胞外核酸相对含量、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分析对比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反应前后抑菌作用机制是否发生改变。结果 差示热量扫描法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反应前后存在热量变化,该自沉淀是一种不同于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新物质或复合物,其官能团、紫外吸收均发生了变化。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黄芩苷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1.8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15 mg/mL。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但作用机制有所差异。结论 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为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自沉淀,均通过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改变其通透性,影响细菌生长,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三种物质虽能使菌体内容物大量渗出,但对胞内物质泄出作用存在差异,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中药自沉淀提供参考。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黄华林1 覃仙玲1 农志文1 赖俊翔1, 2 苏芯莹1 赖海清3 黄丹蕾4 李菲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57-167.
    摘要: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 药理与临床
    薛天琴1 李卓献2 唐玉清1,  陈西卓1 李胤铭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89-198.
    摘要:目的 细菌耐药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难题,产生了严重的健康及经济威胁。本研究从医院视角进一步明确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导致的健康及经济负担,以期为细菌耐药相关政策干预的评估与优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选取江西省某三甲医院出院时间在2018—2019年的170,819住院人次样本为研究对象,并设置了ESBLs阳性感染组、ESBLs阴性感染组和无感染及定植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对3个组进行1:1:100匹配,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状态模型分别测算ESBLs阳性感染组相对于两对照组的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和额外床日数,最终基于医院视角测算额外住院成本。结果 经匹配后纳入分析的ESBLs阳性感染组、ESBLs阴性感染组和无感染及定植组的样本分别为885、885和81,245住院人次。ESBLs阳性感染组的死亡风险是无感染及定植组的2.58倍(P<0.001),同ESBLs阴性感染者相比并未显著增大患者的死亡风险(P=0.25)。ESBLs阳性感染组相较于其无感染及定植组和ESBLs阴性感染组产生的额外床日数分别为每例3.69 d和1.92 d,对应的额外住院成本为每例6,570.12元和3,418.60元。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 药理与临床
    尹莎莎1, 2 戴月如1 修瑜1 魏取好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99-207.
    摘要:目的 明确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中毒力和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2月非重复分离自分泌物、血液临床标本中的158株SA,采用Vitek2 Compact或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PCR筛查SA毒力基因(hla、nuc、coa、pvl、sea、seb、eta、etb、tst)和耐药基因(mecA、mecC、aac(A)-aph(D)、aph(3')-IIIa),并分析其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临床科室中检出SA较多的是普通骨科(67/158,42. 4%)和普通外科(29/158,18.4%)。158株SA均携带hla和nuc。5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毒力基因seb检出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而MSSA中毒力基因coa检出率高于MRSA(P<0. 05)。coa+菌株对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低于coa-菌株,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高于coa-菌株;pvl+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pvl-的菌株;sea+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sea-菌株;seb+菌株对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高于seb-的菌株(P<0.05)。aph(3')-IIIa+菌株对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于aph(3')-IIIa-菌株;aac(A)-aph(D)+菌株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高于aac(A)-aph(D)-菌株(P<0.05)。结论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检出率较高,毒力基因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与细菌的耐药性相关,临床应合理用药并加强监测,以减缓和控制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MRSA的播散。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王会会1 赵建辉2 孙术超1 刘雨2 任风芝1 赵建强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68-174.
    摘要:目的 选育他克莫司高产菌株,优化培养基配方,提高发酵产量。方法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2株筑波链霉菌进行基因组重排,并经响应面设计对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 以紫外灭活作为遗传标记经过4轮基因组重排育种后,摇瓶筛选获得3株高产菌株,其中菌株FK22-71菌丝球松散、椭圆状,发酵浸泡液颗粒状。该菌株稳定高产,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后的配方在50 L罐发酵产量平均达1684 mg/L。结论 基因组重排技术应用于他克莫司高产菌株选育,可大幅提高发酵产量,为其工业化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 药理与临床
    王奇1 卢润禹1 肖珂2 陆锦辉3 朱冬林1 周文营1 李晓杰1 席云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227-231.
    摘要:目的 分析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2021年收治的13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基础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38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墨汁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3.9%,CrAg检测阳性率为100%,42例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疾病,49例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另外47名患者无基础疾病。患者多伴有头痛、发热、呕吐、四肢乏力和意识障碍等症状。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糖和氯化物减低,脑脊液蛋白升高。138株隐球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4 ~≥16 μg/mL、≤0.5~1 μg/mL、1~16 μg/mL、≤0.125~0.5 μg/mL、≤0.06~0.5 μg/mL。5种抗真菌药物中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5.60%,氟康唑敏感性为94.93%,伊曲康唑敏感性65.22%,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含免疫功能抑制疾病);CrA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墨汁染色检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离菌株对不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有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王圆超1 赵辉2 王月1 谷岩翡2 高月麒1 李晓露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75-180.
    摘要:目的 开发一种他克莫司的分离提纯工艺。方法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脱色除杂、纳滤、结晶等手段得到高质量的他克莫司粗粉,再经反相色谱硅胶层析、复合溶液结晶,得到符合USP标准的他克莫司精粉。结果 优选的脱色树脂为D002,所得他克莫司粗粉效价大于800 μg/mg,二氢他克莫司含量小于4%;该粗粉经UniSil C8 Ultra Plus层析纯化,精粉含量大于99.5%,最大单杂小于0.1%。结论 该工艺操作简单、能耗低、收率高,适于他克莫司的产业化应用。
  • 药理与临床
    张艳君1 万玉香2 马炜2 黄晓春2 徐丽2 邓嫦姿2 林佳2 秦琴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62-1167.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某三甲医院利奈唑胺非敏感肠球菌的流行趋势、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抗
    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动化仪器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和E-test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分离的菌株进行
    药物敏感性试验,参照2022版CLSI M100-S32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 共分离出非重复利奈唑胺非敏感肠球菌(linezolid nonsensitive
    Enterococcus, LNSE)142株,其中粪肠球菌128株(90.1%),屎肠球菌13株(9.2%),鸟肠球菌1株(0.7%)。5年非敏感粪
    肠球菌(linezolid non-sensitive E. faecalis,LNSEFA)平均检出比例(128/1621, 7.9%)高于非敏感屎肠球菌(linezolid non-sensitive
    E. faecium,LNSEFM)(13/1075, 1.2%),2019—2022年LNSE检出率明显高于2018年。分离菌株数位于前三位的标本类型是
    尿(50.4%),分泌物(20.6%),引流液(17.7%),分离菌株数位于前五位的科室是门诊(22.0%)、泌尿外科(19.2%)、重症医学科
    (10.6%)、肛肠外科(9.9%)、烧伤科(9.2%)。药敏结果显示LNSEFA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多数高于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linezolid
    sensitive E. faecalis, LSEFA),但对青霉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低于LSEFA,LNSEFA和LSEFA二者对磷霉素、青霉素G、呋喃妥
    因、氨苄西林敏感率较高,对万古霉素非敏感率为0。LNSEFM对四环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高于利奈唑胺敏感屎肠球菌
    (linezolid sensitive E. faecium, LSEFM),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耐药率低于LSEFM。LNSEFM对万古霉素
    耐药率为0,而LSEFM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6%。结论 LNSE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对多数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对其监
    测,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预防和控制此类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 分析质控与制剂
    钱叶飞 鲁辉 许奇 吴杨 黄逸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81-188.
    摘要:目的 对新型抗结核分枝杆菌药普托马尼各合成路线涉及的3个共性工艺杂质:(S)-叔丁基二甲基硅烷缩水甘油醚(杂质I)、(S)-丁酸缩水甘油酯(杂质II)、4-三氟甲氧基溴苄(杂质III)进行遗传毒性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基于专家规则和统计学原理的2种互补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Derek和Sarah)对普托马尼中3个工艺杂质的遗传毒性进行评价和分类;根据评价结果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采用分时段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同时对这3个工艺杂质进行测定,并阐述这3个工艺杂质在EI源下的质谱裂解规律。结果 杂质I和杂质III Derek评估结果均为阳性,Sarah评估结果分别为模棱两可和阴性,依据ICH M7指南分类为3类致突变杂质;杂质II Derek评估结果为阳性,Sarah结果显示有明确的Ames阳性实验结果,为2类已知致突变杂质。3个工艺杂质均需按照毒理学关注阈值(TTC)进行控制,建立的GC-MS/MS法经验证3个杂质可有效分离,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定量限均低于拟定限度的15%,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105.5%、104.4%和108.5%,重复性RSD(n=6)分别为2.2%、5.8%和2.2%。3批样品均检出杂质III。结论 建立的GC-MS/MS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普托马尼中3个潜在致突变杂质的测定。由于杂质II也是恶唑烷类抗菌药如利奈唑胺、咔哒唑胺、泰地唑胺等的共性工艺杂质,因此本研究也为其他恶唑烷类抗菌药中杂质II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 药理与临床
    张甜甜1 刘志武2 黄喜凤3 陈琳4,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208-214.
    摘要: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控CRKP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该时段检出CRKP的住院患者113例作为CRKP组,同期检出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Klebsiella pneumoniae, CSKP)的住院患者113例作为CSKP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CRKP菌株的耐药率均高于CSKP菌株的耐药率;113株CRKP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和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稍低(70.80%和75.22%);对氨曲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9.12%、84.96%、87.61%和87.61%,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达1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疾病、低白蛋白血症、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天数、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感染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为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激素使用史是CRKP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CRKP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耐药形势严峻。研究分析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从而减少CRKP感染的发生。
  • 综述
    崔嘉伟 豆梁丁 赵西林 王岱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01-610.
    摘要:MmpL(Mycobacterial membrane protein large,MmpL)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类重要外排泵转运蛋白,主要参与底物转运,也能介导耐药发生,是潜在的抗结核靶点。本文从MmpL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耐药机制、蛋白抑制剂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MmpL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分枝杆菌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建议。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