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当期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董璐 焦世妍 王霞 王婕 李小俊
    2025, 50(8): 859-8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微生物来源的肽类化合物是天然抗生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其近缘属产生的肽类化合物具有
    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本文综述了近10年芽孢杆菌属及其近缘属分泌的肽类化合物,包括10种环脂肽、
    7种非脂环肽、18种线性肽和4种核糖体肽,对它们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进行阐述,为肽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
    参考。
  • 综述
    侣慧 王琪 马翔
    2025, 50(8): 877-8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紊乱是影响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环丙沙星作为广谱抗菌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放线
    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丰度,并减少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破坏肠道屏障。同时,环丙沙星还会导致肠道菌群衍生代谢物如短链
    脂肪酸、胆汁酸和氨基酸的表达减少,对机体的肠道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产生潜在影响。本文综述了环
    丙沙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环丙沙星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曲锐1 卢鸿2 贺云霞3 刘昕1 哈斯朝鲁2,
    2025, 50(8): 885-8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 C. auri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超级真菌",自2009年首次分离以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
    泛传播。耳念珠菌传染性强,致死率可高达60%,且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本文就耳念珠菌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流行概
    况、致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夏辰曦1 滕全1 刘永宏1 高程海1 张杰良2 陈显强1,
    2025, 50(8): 894-9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蓝指海星来源真菌Nectria sp. GXIMD02049的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菌
    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结合文献数据比对方法鉴定代谢产物的结构。运用微孔板法测定代谢产物的抗菌活
    性,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DPPH)清除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评估代谢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16个化合物从Nectria sp. GXIMD02049中分离并鉴定为waol A(1)、trans-dihydrowaol A(2)、waol B(3)、nectriapyrone(4)、vermopyrone(5)、foeniculins C(6)、咖啡酸甲酯(7)、反式阿魏酸(8)、邻羟基苯乙酸甲酯(9)、苯乙酸(10)、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1)、对羟基苯乙酸(12)、4-羟基苯乙基乙酸酯(13)、对羟基苯乙醇(14)、苯基乙二醇(15)和对羟基苯甲酸(16)。化合物1和3抗藤黄微球菌的MIC值分别为66.10和58.21 μmol/L。化合物1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黏性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的MIC值均为264.83 μmol/L。化合物3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黏性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的MIC值均为233.21 μmol/L。化合物7和8对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95.25和85.56 μmol/L,它们在50 μg/mL下能够还原铁离子,FRAP值分别为406.54和481.85 μmol/L。其余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未显示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论 化合物1~3、5和6首次从丛赤属Nectria分离。本文丰富了丛赤属Nectria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海星共附生真菌Nectria sp. GXIMD02049能够产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陈丹丹 叶景静 梁振益 徐静
    2025, 50(8): 902-9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肝癌HepG2细胞的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模型,研究红树林植物红树根际土壤放线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A-30发酵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放线菌素D(Act D)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
    法 用不同浓度Act D处理HepG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2D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以Matrigel基质胶为基质材料
    建立体外HepG2细胞3D培养模型,采用MTT法测得其对3D培养的HepG2肿瘤模型的增殖影响;采用细胞集落形成法检测其对
    HepG2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采用Transwell迁移、划痕实验检测其对HepG2的细胞的迁移能力影响;采用细胞周期实验检测其
    对HepG2的细胞周期是否产生阻滞;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 CCK-8结果显示Act D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24 h的IC50为(2.83±0.24) μmol/L;MTT法测Act D对HepG2体外3D肿瘤模型同样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2D培养比3D培养的增殖率更低;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显示,Act D显著降低细胞集落形成;细胞划痕与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Act D显著降低HepG2细胞迁移能力,存在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Act D阻滞HepG2细胞周期于S期(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Act D诱导细胞凋亡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Act D显著抑制其细胞内的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论 Act D可以抑制2D和3D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能够抑制HepG2细胞集落、迁移、凋亡、阻滞周期于S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吴莹莹 章朦玥 孙海媛 程娟 吴兰 张怡轩
    2025, 50(8): 911-9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三七根际链霉菌SYP-A8194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基,并使
    用发酵罐发酵,乙酸乙酯萃取发酵物获得粗提物;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HPLC等多种现
    代色谱学分离手段,对链霉菌SYP-A8194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析,并结合文献数据比
    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检测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并对活性好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从三七根际链霉菌SYP-A8194
    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cyclo(D-Pro-D-Leu)(1),cyclo(D-Pro-D-Phe)(2),N-[2-(1H-indol-3-yl) ethyl]
    acetamide(3),Phomolide C(4),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buty lester(5),Hyacinthacine B4(6),Sargassopenilline F(7),butyl
    2-methylpropyl ester(8),Estra-1,3,5(10)-trien-l7-one(9)和7,4'-dihydroxy isoflavone(10)。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能力最强,MIC达到4.2 μg/mL;对活性最好的化合物7进行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实验,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7能与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eat shock protein 90 alpha family class A member 1 Gene, HSP90AA1)很好结合,结合能-112 kcal/mol,表明化合物7可能通过可结合在细菌表面并转运进入到细胞质中,通过竞争性与热休克蛋白结合,进而封闭并抑制伴侣蛋白质辅助众多未成熟蛋白质加工折叠,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三七根际链霉菌SYP-A8194具有产生抑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潜在研究价值。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石克金 李江红 陈林 黄静
    2025, 50(8): 921-9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头孢地尔3-位侧链的合成新工艺。方法 以2-氯-3,4-二甲氧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在AlCl3 催化下,去甲
    基得2-氯-3,4-二羟基苯甲醛,保护羟基,氧化醛基后进行磺酸酐化,最后与1-(2-氨乙基)吡咯烷进行酰胺化反应得到2-氯-3,4-双
    ((4-甲氧基苄基)氧基)-N-(2-(吡咯烷-1-基)乙基)苯甲酰胺(CMPB)。结果 总收率为40.8%,纯度97.52%,其结构经IR、HRMS及
    NMR确证。结论 本工艺操作简单,绿色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孙玉双1, 2, 3 李敏1, 2, 3 表亚囡1, 2, 3 刘萍1, 2, 3 魏宝军1, 2, 3 巩海雪1, 2, 3 鲍楠楠1, 2, 3 蔡晨琳1, 2, 3 王利杰1, 2, 3,
    2025, 50(8): 926-9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RP-HPLC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中的高分子杂质,并应用2D-LC-HR-MS/MS法对
    其中的高分子杂质进行结构鉴定。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Shim-pack GIST C18-AQ(4.6 mm×250 mm,5 µm),流动相A为0.05 mol/L磷酸缓冲盐(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9.0 g和无水磷酸二氢钾3.5 g,加水溶解稀释至1000 mL,用磷酸调pH至4.2),流动相B为乙腈,流速0.6 mL/min,波长270 nm,进样体积为20 μL。结果 在该条件下头孢曲松峰与高分子杂质峰分离良好;应用2D-LC-HR-MS/MS进行高分子杂质的结构鉴定,解析高分子杂质的结构及生成机理。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中高分子杂质的测定。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龙姗姗 黄湘宁 钟敏 刘鑫 张凯 喻华
    2025, 50(8): 937-9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四川省2016—2023年儿童血液标本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本地区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以及优
    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109家成员单位,2016—2023年儿童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病
    原菌,据监测方案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所得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M100解释,使用WHONET 5.6软
    件进行分析。结果 从儿童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1832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153株(71.8%),革兰阴性菌5167株(28.2%)。检出率前5位的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26.6%)、大肠埃希菌(11.6%)、人葡萄球菌(10.9%)、肺炎链球菌(7.3%)、金黄色葡萄球菌(6.1%)。主要的肠杆菌目中,大肠埃希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2%、1.7%和2.5%,保持高度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在12.1%~22.1%之间,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51.8%;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CR-ECO)和肺炎克雷伯菌(CR-KPN)从2016年的16.7%和25.3%下降至2023年的1.3%和13.3%,呈显著下降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2.6%和78.6%,MRSA和MRCNS对大多数检测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非敏感株检出率为3.1%。结论 四川省儿童血流感染病原菌多样化,革兰阳性菌占比高,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呈锯齿状变化。临床应参考药敏结果,以获取最佳临床疗效。同时,还应长期动态监测病原菌的耐药变化,以遏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 药理与临床
    寿晓玲1 王佳庆2 苏芳3 沈蓓琼3 张淑琦4,
    2025, 50(8): 944-9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耐碳青霉烯酶产气克雷伯菌株(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aerogenes, CRK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22—2023年浙江省两家医院分离的产气克雷伯菌,通过药敏实验筛选CRKA菌株,应用PCR筛查碳青
    霉烯耐药相关基因(blaKPC、blaNDM、blaIMP和blaOXA-48),通过药敏试验、接合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明确CRKA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同时基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对CRK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出9株携带blaNDM基因的CRKA菌株,所有菌株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仅对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敏感,均为多重耐药菌。所有菌株携带blaNDM基因,且该基因均位于质粒,可成功接合转移入大肠埃希菌J53,提示该耐药基因存在质粒传播风险。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产气克雷伯菌主要在临床环境中发生克隆传播。结论 blaNDM基因是介导CRKA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应注意CRKA菌株存在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可能,持续筛查和监测尤为重要。
  • 药理与临床
    王筱1, 2 丁丹1, 2 张悦1, 2 陆湘华1, 2 王远萍1, 2 赵冰1, 2,
    2025, 50(8): 950-9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19和2023年上海市部分医院ICU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化情况,为优化消毒方案、制定
    耐药防控策略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常规生化和MALDI-TOF MS质谱技术分离、鉴定菌株,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
    敏实验,Miseq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BacWGSTdb 2.0在线分析平台筛选耐药基因。结果 2023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
    为3.18%(47/1476)低于2019年的6.79%(114/1680),分布最广的为患者被褥,保洁用品(清洁水桶、拖把)和便器等的检出率均高于2019年。药敏实验结果显示2023年鲍曼不动杆菌的总体耐药率有所下降,但米诺环素耐药性高于2019年,且检出2株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有四环素类、磺胺类及β-内酰胺类等多类耐药基因,D类OXA-23和OXA-51亚群基因是碳青霉烯酶主要编码耐药基因,2023年检出2株同时编码B类碳青霉烯酶(NDM-1)和D类碳青霉烯酶(OXA-23、OXA-51)的耐药株。结论 2023年ICU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低于2019年,阿米卡星等抗生素耐药率低于2019年,但同时编码B类、D类碳青霉烯酶菌株以及全耐药菌株的出现提示应持续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工作,防止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
  • 药理与临床
    2025, 50(8): 956-9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诺卡菌病的临床特点和诺卡菌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2
    月—2023年2月诺卡菌培养阳性的32例患者,分析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发病症状、基础疾病、病原菌鉴定、
    实验室检查、胸部CT、临床诊断、治疗与转归。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诺卡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32例诺卡菌培养阳性
    的患者,8例判为定植,呼吸道定植率为29.17%。感染最常见的菌种是皮疽诺卡菌,其次是盖尔森基兴诺卡菌。24例感染患
    者,男15例,女9例,年龄17~91岁,平均(59.46±18.59)岁。肺部感染者17例,多数伴有基础疾病,常见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5例)、支气管扩张(3例)、糖尿病(2例)、肺结核(2例)、艾滋病(1例),所有患者都表现出咳嗽、咳痰,半数以上伴发热。
    胸部CT表现以不同形状的高密度影最常见,其中斑片影最多(70.6%),58.8%的患者表现为结节影。皮肤软组织感染者7例,6例伴
    有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患、肾病综合征或局部穿刺、伤口污染史。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IL-6和血沉(ESR)升高者
    均在80%以上,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均为50.00%,58.33%的患者伴低蛋白血症。肺部皮疽诺卡菌感染组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非皮疽诺卡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P=0.03)。诺卡菌对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利奈唑胺和阿米卡星100%敏感,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最高(80.0%),对多西环素的中介率最高(86.7%)。皮疽诺卡菌对莫西沙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性均在80%以上。半数以上患者采用基于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恶唑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后,23例(95.83%)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诺卡菌对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利奈唑胺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最高。诺卡菌肺病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胸部CT有助于诊断,及早识别病原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是有效治疗、改善预后的关键。PLT和FIB可能参与皮疽诺卡菌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
  • 药理与临床
    肖滢 罗越 吴治念 齐泽强 郭庭煜 王亚东
    2025, 50(8): 964-9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
    (ESLD-IPA)患者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住院诊治并接受AmB治疗
    的27例ESLD-IPA患者,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纳入同期非AmB治疗ESLD-IPA患者作为对照,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预
    后转归。结果 研究共纳入54例ESLD-IPA患者,均接受不同方案抗真菌治疗,总体有效率为50.00%。对比非AmB方案,含
    AmB治疗组有效率更具优势(χ2 =6.000,P=0.014)。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及抗真菌方案是
    影响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含AmB方案治疗有效性是非AmB方案的4.893倍(OR=4.893,
    P=0.015)。分析影响患者28 d死亡率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仅NLR、诊断层次是独立预测指标(OR=1.140,10.037,P=0.046,0.025)。不良反应分析显示,含AmB方案不良反应主要为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但与非AmB方案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Am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对于ESLD-IPA患者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可选择方案。
  • 药理与临床
    刘疆1 邱思鸿2 周莹1 李娜2 姚晓蝶1 罗季2,
    2025, 50(8): 973-9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奥马环素(omadacycline,OMC)与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OX)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r library、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OMC与MOX治疗关于社
    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随机对照实验。检索时限为个数据库建立起至2024年1月,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资料后,使用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价系统进行文献的质量的评价,应用Rev 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篇随机对照实验,共5156名患
    者。Meta分析表明:OMC组的早期临床反应率(ECR)、治疗后缓解率(PTE)、继发菌血症临床有效率与MOX组的疗效相似(P>
    0.05),而OMC组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MOX组(P<0.05)。结论 OMC组在治疗社区获得细菌性
    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MOX组相比,显示出相似的疗效与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药理与临床
    田丹丽1 肖莹1 任海霞1 刘嘉怡2
    2025, 50(8): 981-9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奥马环素的应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合理性,为临床更规范应用奥马环素提供参
    考。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应用注射用奥马环素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资料,
    对其性别、年龄、微生物学检查情况、适应证、联合用药、用法用量、疗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回顾性收集95例应用奥马
    环素的患者,其中男63人(66.32%),女32人(33.68%),平均年龄(58.54±24.20)岁。微生物学送检率97.89%,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95例患者中,44例存在用药不合理, 包括适应证不适宜15例次(19.48%),联合用药不合理14例次(18.18%),给药剂量不合理8例次(10.39%),病历书写不规范33例次(42.86%),疗程不适宜7例次(9.09%)。奥马环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5.26%。结论 我院奥马环素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避免不适宜的适应证给药和联合用药不当,以确保患者用药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