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庄孝东 白森萌 李博彦 胡翠英 王靖 英晓莉 鞠鑫 扶教龙 李良智
    2023, 48(10): 1081-10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ε-聚赖氨酸是一种同聚酰胺生物聚合物,由25~35个L-赖氨酸残基通过α-羧基和ε-氨基缩合形成的酰胺键连接而成。因其独特的结构,ε-聚赖氨酸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可食性、水溶性、热稳定性、可降解性、广谱抗菌活性和无毒性等。因此,ε-聚赖氨酸已在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被广泛用作食品防腐剂。目前,ε-聚赖氨酸主要由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自ε-聚赖氨酸于1977年由日本学者发现以来,ε-聚赖氨酸发酵生产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其应用研究也由最初的食品领域拓展到了许多其他的领域。本文首先概述了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机理、菌种选育和发酵生产策略,在简要介绍其抑菌机制基础上,着重介绍了ε-聚赖氨酸在食品、医学和材料等领域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ε-聚赖氨酸微生物生产及其应用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 综述
    胡月 王涛 罗小丽
    2023, 48(10): 1096-1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越来越常见,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社会经济带来极大负担。在儿童患者中,CRE感染通常十分凶险,且在碳青霉烯酶构成谱、用药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给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儿童CRE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策略展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综述
    郭银莉1, 2 洪守强1 陈渺渺1 苏少硼1 崔润博1 赵西林1, 牛建军1, 2,
    2023, 48(10): 1105-1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因导致医院内腹泻备受关注。由于C. difficile的分离培养需要在厌氧状态下实现,这给国内外研究者带来非常大的限制和挑战。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采取抗生素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据统计艰难梭菌感染(C.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经万古霉素治疗后复发率高达30%,死亡率达15%,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许多国家在大力开发有效的新型药物来治疗CDI。本文根据目前的临床治疗现状和正在开发中的新药物进行了简要总结,更新了目前5种已有临床实验的新型抗菌药物和11种新开发的不同抗菌剂,前者包括ridinilazole、surotomycin、cadazolid、CRS3123和DS-2969b;后者包括黄芩苷、rhodomyrtone、OPS-2071、rakicidin B、依拉环素、双环胍、CM-A、月桂酸、NCK-10、Raja 42和AJ-024。针对现有临床前和临床抗菌数据,将这些潜在药物与传统抗生素进行比较,分析其所具有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特征优势,以期为CDI的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王晓洋1, 2 龚倩玉1 许言超1 左明星1, 2 王立平1, 2, 朱伟明1, 3,
    2023, 48(10): 1118-1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表观遗传修饰剂诱导杜仲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ZWMJZ-042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方法 在大米固体
    培养基中添加5-氮杂胞苷对真菌进行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共振和比旋光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菌株GZWMJZ-042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4-hydrocyclopeptin(1)、viridicatol(2)、viridicatin(3)、(2S, 4aR, 4bR, 6aS, 12bS, 12cS, 14aS)-4a-demethylpaspaline-4a-carboxylic acid(4)、fumigaclavine C(5)、(-)chaetominine(6)、cyclo(dehydrohistidyl-L-tryptophyl)(7)、dankasterones A(8)和2'-deoxythymidine(9)。化合物1,2,4,6~9对α-葡萄糖苷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47.0、118.7、110.5、65.9、74.6、40.6和151.5 μg/mL,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IC50为163.9 μg/mL。结论 利用表观遗传修饰剂可诱导杜仲内生真菌产生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黄泽雕1 王文静1 廖梁秀1 鲜鹏杰2 杨小龙1,
    2023, 48(10): 1126-1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从红豆杉内生木霉属真菌MPT-009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 采用硅胶、
    ODS、Sephadex-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率质谱、NMR波谱数据和电子圆二色谱(ECD)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通过二倍稀释法评价化合物对8种临床耐药性细菌和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从木霉属真菌MPT-009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聚酮化合物trichoketide F (1)和6个已知化合物10-deacetylkoningiopisin D(2)、koninginin A (3)、koninginin B (4)、koninginin D (5)、koninginin E (6)、isoharziandione (7)。化合物1对马铃薯黄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菌、棉花枯萎病菌、草莓黑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2.5~50 μg/mL。结论 本文对红豆杉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丰富了木霉属真菌代谢产物,且该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2.5 μg/mL。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汤倩玲 温福龙 袁阳 吴怡 马文博 褚以文 赵克雷
    2023, 48(10): 1135-1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模式菌,研究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作
    用机制。 方法 测定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抑制活性,采用qRT-PCR测试其对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并评估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保护活性。结果 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均是并显著下调PAO1中10个已知的受群体感应系统正调控的基因。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SIIA-MA2对急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化合物SIIA-MA4对慢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结论 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SIIA-MA2和SIIA-MA4通过抑制PAO1群体感应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曾威 姜雯雯 马丹丹 陈晓燕 荣小娟 马兆霞
    2023, 48(10): 1141-1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以三苯胺取代邻菲啰啉衍生物为主配体,合成了两种新型的抗菌钌配合物[Ru(phen)2PMA](PF6)2(Ru-1)和
    [Ru(dmphen)2PMA](PF6)2(Ru-2)。方法 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两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最低抑菌浓度,生长曲线,时间杀伤曲线,生物膜形成实验,耐药测试,溶血毒素分泌实验以及棋盘联用实验研究了化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DAPI/PI染色实验以及蛋白质泄露实验研究了化合物的抗菌机制;最后通过大蜡螟幼虫研究了化合物的毒性。结果 两个化合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显著抗菌活性(MIC=0.0078~0.0156 mg/mL ),0.031 mg/mL的Ru-2能在10 min杀灭超过99.0%的细菌。在亚抑菌浓度下,Ru-2不仅能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溶血毒素的分泌,还能显著提升8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FICI<0.5)。抑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Ru-2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此外,毒性研究也表明Ru-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具有膜破坏机制的金属钌配合物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刘沙1 邹玉明2 姜学美2 沈丹丹2,
    2023, 48(10): 1151-1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并比较氨苄西林/氨苄西林钠原料及制剂的杂质谱。方法 采用ACE C18(2.1 mm×100 mm,1.7 μm),以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用甲酸调节pH值至5.2)-乙腈(98:2, V/V)为流动相A,以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用甲酸调节pH值至5.2)-乙腈(50:50, V/V)为流动相B,流速0.3 mL/min,梯度洗脱,柱温30 ℃,自动进样器6 ℃;分别以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与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采集杂质谱的PDA数据、质谱的母离子及子离子数据,结合杂质的色谱行为,比较氨苄西林/氨苄西林钠原料及制剂的杂质谱。结果 该方法对氨苄西林及其杂质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可以检测19个主要杂质,其中13个已知杂质准分子离子峰与EP杂质对照品一致,推测了6个未知杂质结构。厂家B与厂家C氨苄西林胶囊(均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杂质谱与日本参比制剂基本一致;厂家D(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检出杂质谱与厂家E(通过一致性评价)略有差异,厂家E未检出杂质F和杂质14号。结论 建立的LC-MS/MS法能有效地洗脱、分离氨苄西林降解杂质与工艺杂质,并全面分析杂质谱,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钠制剂一致性评价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 分析质控与制剂
    孙超 康帅 吴谧 李晓露 高福然
    2023, 48(10): 1163-1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激光散射法测定非达霉素原料药粒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干法测定,标准
    文丘里管,样品折射率1.50,颗粒吸收率0.01,分散气压0.20 MPa,振动进样速度80%,背景和测定扫描时间10 s,遮光度范围0.5%~5.0%,每个试样重复测定2次。结果 所建立方法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耐用性考察结果的RSD均小于10%。结论 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非达霉素原料药的粒度测定。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张书滔1 童宇1 郭小岚1 陈俊希1 许光亚2 唐勇3 郑露露4 时政1,
    2023, 48(10): 1168-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别以P2X7、外泌体以及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为作用靶点,研究青蒿素(ART)抑制星形胶质
    细胞炎症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 培养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利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鉴定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MTT法检测ART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脂多糖(LPS)处理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构建细胞炎症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ART组,外泌体抑制剂组,P2X7受体抑制剂组,TRPV1受体抑制剂组,TRPV1受体激动剂组,通过ELISA法和吸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TNF-α、IL-1β、IL-6及NO)。结果 GFAP阳性细胞数达95%表明成功分离培养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300 ng/mL的LPS处理12 h是刺激星形胶质细胞构建炎症模型的最佳浓度和时间;10 μmol/mL的ART处理12 h 可以达到最佳的抗炎效果,并且当浓度小于20 μmol/mL时,对细胞活性基本无影响;抑制P2X7受体的表达和外泌体的释放均能降低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的含量,但不能与ART产生协同降低的效果;抑制TRPV1受体增加了细胞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NO表达,激活TRPV1受体可降低TNF-α、IL-1β、IL-6以及NO表达,并且ART与TRPV1受体激动剂合用时,能协同降低炎性因子表达。结论 青蒿素除了已知的通路发挥其抗炎作用之外,还有可能通过TRPV1通路发挥其抗炎作用。本研究为青蒿素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 药理与临床
    许译尹 余霞霞 张学丽 邵华
    2023, 48(10): 1177-1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调研分析我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颁布后医疗机构执行情况,为推进该类
    药物皮试规范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并运用Excel汇总整理,SPSS 26.0统计分析。调研覆盖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43家医疗机构。问卷内容涵盖医院基本信息、院内皮试管理相关规定、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方法等共计42个问题。结果 共收到有效反馈问卷143份。调研显示大部分医疗机构已根据《指导原则》规范院内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流程,在不同发文部门更新率、是否选择皮试、皮试液来源及浓度、判读标准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各医疗机构对于《指导原则》执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固有观念及流程难以转变,实际操作缺乏统一管理标准等问题。我国皮试相关权威资料应统一修订管理,各级医疗机构皮试规定有待进一步规范化与精细化,流程制定需药学专业人员参与。
  • 药理与临床
    王保贵1 王娜娜2 周思绪1 陈俊羽1 吴秋云1 徐荣3 胡文3 陈春林1,
    2023, 48(10): 1183-1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宜春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KP,测定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通过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判定联合效果。体外时间-杀菌曲线观察联合杀菌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两药联用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清除作用。鼻腔滴注法建立小鼠肺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模型,检测鼠肺部细菌浓度变化、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棋盘法显示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效果最好,两药联用时多西环素的MIC值从(4~256 μg/mL)下降到(2~8 μg/mL),利福平的MIC值从(16~256 μg/mL)下降到(2~16 μg/mL)。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对细菌作用24 h内,使细菌数较初始细菌数降低≥2lg CFU/mL,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联合组对细菌生物膜抑制生长和破坏作用较对照组差异性明显(P<0.05)。动物实验表明,联合组小鼠肺部组织细菌数、C-反应蛋白(CRP)、IL-6水平显著降低,感染情况明显改善,肺泡结构清晰,充血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多西环素联用利福平对CRKP具有协同抗菌或杀菌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多西环素联用利福平可降低炎性指标,有效治疗肺组织细菌感染,有体内抗菌作用。此结果可供临床参考。
  • 药理与临床
    沈珑慧 何娟妃 罗巧二 严荧燕 邱海燕
    2023, 48(10): 1192-1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儿童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菌株表型,为经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
    至2022年6月细菌培养证实沙门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菌株血清型及耐药模式。结果 沙门菌213株,来自粪便、血液和脓液分别占86.4%、13.1%和0.5%。来自男性54.6%,77.9%为2岁以下儿童。6月份血流感染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月份(21.8%vs 10.1%,P=0.027)。非伤寒血清型99.5%,以鼠伤寒血清型最常见(61.0%),伤寒血清型0.5%。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0.4%、63.5%、29.1%、18.8%、2.6%、2.4%、34.3%和0.5%,血流来源的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显著低于肠道来源株(P<0.05)。93.0%的患儿有发热,92.5%的患儿有肠炎症状。与非血流感染组相比,血流感染组的年龄较大,首诊病程和住院时间较长,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值)较大(P<0.05)。209例患儿经敏感抗菌药物治疗,除1例转院失访外均治愈,其中67例使用过3种及3种以上抗菌药物,肠炎患儿排菌时间最长3个月。结论 沙门菌感染以夏季2岁以下儿童多见,对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肠道来源菌株的耐药率高于血流来源菌株,临床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沙门菌感染的患儿可考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
  • 药理与临床
    张琪1 李胜1 靳娟1 何建1 杨晓艳1 辛有全1 柏吉祥1 周奎章2 张晓璐1 蒋可3 代瑞霞1,
    2023, 48(10): 1198-1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青海省海西州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耐链霉素基因,
    为今后该地区突发人间鼠疫的精准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培养海西地区1957—2009年间取自鼠疫患者、媒介昆虫及中间宿主的代表性鼠疫菌110株,提取其DNA,针对我国链霉素耐药基因rpsl基因设计引物P-F和P-R和TaqMan-MGB探针Probe1 [FAM]和Probe2[VIC],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耐药rpsl基因筛查。结果 110株被试菌株中FAM检测均为阳性(RFU峰值>2000);VIC阳性的为0株(RFU峰值<200)。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成立。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地区未检测出耐链霉素菌株。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