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论
  • 专论
    崔瑾锦 王璐璐 蒋建东
    2025, 50(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临床医院最常规使用的药物之一。另一方面,近20年来,
    大量研究都不断揭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得调节肠道菌群成为健康科学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对代谢性疾病等慢病
    而言。考虑到抗生素(尤其是口服抗生素)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这可能会启发抗生素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抗生素、肠
    道菌群与机体代谢之间的相互调节及相关机制,探讨了当前抗生素研究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还结合抗生素和肠道菌群研究
    的现状,提出了今后以抗生素为基础的新药研发的设想,以期为其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 综述
  • 综述
    聂子涵1, 2 肖丽生1 赵西林1, 牛建军1, 2,
    2025, 50(1): 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病原体,常见于社区和医院感染,可引发肺炎、眼内炎和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可分
    为经典型和高毒力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毒力因子,能够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最初认为高毒力肺炎克
    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治疗较为敏感,但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滥用抗生素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出现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
    了巨大挑战。细菌获得耐药性通常包括以下两种途径:耐药基因决定簇的水平转移和自身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缺失。这种获得
    耐药性的途径通常伴随细菌致病性的变化。本综述主要介绍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并综合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
    影响,为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 综述
    广承灵1 张笑恺2 王于3 熊廷蓉4 邹全明2,
    2025, 50(1): 15-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抗生素一直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出现了多种耐药性菌株,抗
    生素的疗效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非抗生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方法,以寻找新的治疗途径。
    目前,非抗生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方法包括免疫疗法、抗毒力因子疗法、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以下简称
    PDT)、中草药提取物疗法、噬菌体疗法。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或调节免疫反应,提高机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抵抗
    力,从而抑制感染。光动力疗法利用光敏剂(photosensitizer,以下简称PS)、光和内源性分子氧来根除病原微生物,实现治疗效
    果。此外,对中草药提取物、金葡菌噬菌体的研究也有所进展。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物质的机制和应用方式,有望实现非抗生素
    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突破。本文将简要介绍目前一些非抗生素治疗方法的进展。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梁国栋1 苏冰洁2 陈渝川2 刘爱华1 王彬1 千晔1 司书毅2 陈明华2, 袁丽杰1,
    2025, 50(1): 22-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色谱、葡聚
    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
    构;最后采用倍比稀释法评价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和14个
    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溶藻链霉苷A(1)、溶藻链霉苷B(2)、omicsynin A4(3)、环(L-脯−L-酪)(4)、环(D-脯−L-酪)(5)、环(L-酪−L-
    酪)(6)、环(L-酪−L-缬)(7)、N−乙酰色氨酸(8)、环(甘−L-色)(9)、环(L-色−L-丙)(10)、(1S,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
    (11)、(1R,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12)、环(L-异亮−L-脯)(13)、环(L-异亮−D-脯)(14)、环(L-亮−L-脯)(15)、环(L-亮
    −D-脯)(16)。其中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50 μg/mL。结论 从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发现了两个新的鼠李
    糖酯苷,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陈丽1 谢立君1 周剑1 林如1 温耀明2 邱观荣2 江红1 江宏磊1,
    2025, 50(1): 3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浸提、萃取、硅胶
    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 从该菌株发
    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均为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ethyl-UCN-01(1)、RK-1409(2)、RK-286C(3)、
    星孢菌素(4)、7- methoxy-RK-286C(5)、K252c(6)。结论 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1是新的天然产
    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和胃癌细胞NCI-N87的抑制活性较好,其IC50值为0.14~2.29 μmol/L;同时
    也发现它们对激酶PKCθ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IC50值为0.19~60.9 nmol/L。该研究结果对丰富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
    的种类、发现候选抗肿瘤药物等具有指导意义。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张莉 米贯东 王昂 任风芝 林旸 李晓露
    2025, 50(1): 4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非达霉素游动放线菌FD-13-194,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提高非达霉素发酵产量,为其工业化
    生产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进行产非达霉素发
    酵培养基配方的优选。结果 产非达霉素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 g/L、糊精60.4 g/L、玉米蛋白粉10 g/L、
    黄豆饼粉10 g/L、蛋白胨20 g/L、NaCl 2.3 g/L、Tween-80 2 g/L和CaCO3 4 g/L。使用该配方,在2 T罐中非达霉素的平均发酵产量
    达到3501 mg/L,比原配方提高了36.1%,同时有效去除了副产物杂质1和2,杂质3的比例降低10%以上,中试放大效果良好。结
    论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菌株FD-13-194的发酵培养基,在实验室和中试生产中显著提高了非达霉素的发酵产量,展现出极大的
    工业应用潜力。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张铭申1, 2 王永1 吴耽1, 2 王立平1, 2 朱伟明1, 3,
    2025, 50(1): 50-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GZWMJZ-629来源的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以期获得高细胞毒活性衍生物。方
    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鱼腥草来源真菌GZWMJZ-629进行发酵培养;利用柱色谱及重结晶等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
    用酰胺化、酯化、O-取代、酯水解等有机合成方法对霉酚酸(1)进行结构修饰;运用质谱、核磁共振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
    MTS法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结果 合成了19个霉酚酸衍生物,其中新化合物12个。化合物1、5、6、10、11、13和16对
    HL-60、A549、SMMC-7721、MCF-7和SW480等5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在0.58~9.06 μmol/L,其中化合物5、
    6、10、15、16对肝癌细胞SMMC-7721表现出选择抑制活性。结论 霉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具有进一
    步结构优化的潜力。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王梦娜1, 2 苗会娟2 高燕霞2 徐艳梅2 王茉莉1, 2,
    2025, 50(1): 58-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LC-MS/MS法检测常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比阿培南)中6种潜在基因毒性杂
    质的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PFP(100 mm×3 mm,2.7 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含0.1%甲酸的水溶液,流动相B
    为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5 ℃;采用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源正/负离子扫描,多反应
    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 MRM)模式对6种潜在基因毒性杂质同时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6种杂质在0.25~100 ng/mL范围内
    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美罗培南中6种杂质,低、中、高3个浓度的加样回收率(n=3)范围为91.4%~103.5%,相对标准偏差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5.1%;在厄他培南中6种杂质,低、中、高3个浓度的加样回收率(n=3)范围为91.2%~102.7%,
    RSD<3.9%;在比阿培南中6种杂质,低、中、高3个浓度的加样回收率(n=3)范围为91.3%~102.9%,RSD<4.3%;检测限分别
    为0.002,0.01,0.008,0.002,0.001和0.08 ng/mL,定量限分别为0.008,0.04,0.02,0.008,0.004和0.2 ng/mL。样品中均未检
    出上述潜在基因毒性杂质。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实验操作简便、快速,可用于测定以上常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中6种潜在基因毒性杂质,为常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 分析质控与制剂
    苏爽 杨继伟 徐巧 李剑 俞晓峰
    2025, 50(1): 6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磷酸特地唑胺中2种基因毒性杂质的含量。方法 样品使用稀释液
    (0.5%氨水)溶解后采用Waters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
    为4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2种杂质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2种杂质在0.375~30 μg/L范
    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9和0.05 μg/L;定量限分别为0.375和0.188 μg/L;2种杂质在磷酸特地唑胺中,25%
    限度、50%限度、100%限度和150%限度的加标回收率(n=3)在96.9%~129.6%之间,回收率RSD小于5%。结论 对磷酸特地唑胺
    片和原料药中杂质进行检测,杂质主要来源于原料药,两种杂质总量均未超过限值。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准确度高,
    可用于测定磷酸特地唑胺中2种基因毒性杂质,为磷酸特地唑胺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徐特龙1 张亚淋2 白璐璐1 李烈飞2 姜亚军1, 3 王少玲2 张文竹1 李颖1
    2025, 50(1): 70-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特征,为有效防控艰难梭菌感染的潜
    在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1—2022年在海南地区4家医院中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RT-PCR检测艰难梭菌,
    并进行厌氧培养分离艰难梭菌,对所有分离株使用PCR法检测毒素基因及MLST分型,采用E-test条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
    结果 共收集205份样本,其中核酸阳性率为10.73%(22/205),共分离17株艰难梭菌。在所有分离株中,有1株为非产毒艰难梭
    菌,16株为产毒株(tcdA/B+)。MLST共发现15个ST型别,其中ST3(clade 1)、ST5(clade 3)各2株,其余ST型均各一株,并发现一
    株新ST型别。药敏结果表明,分离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58.8%)、红霉素(47.1%)、莫西沙星(23.5%)以及利福平(11.8%)呈现不同
    程度耐药。此外,所有分离菌株均对万古霉素、甲硝唑、氯霉素、美罗培南和四环素敏感。结论 海南省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
    的感染多为产毒株,分子分型具有高度的离散特征,优势克隆群不明显,但clade 3群菌株分离率高于既往其他地区报道,应加
    强开展艰难梭菌的持续监测。
  • 药理与临床
    易星驰 张利霞 李宏雨 王曼卿
    2025, 50(1): 78-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喹诺酮类耐药肠球菌Ⅱ型拓扑异构酶突变和外排泵基因表达发生率,并与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LVX)的耐药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7月—2023年6月临床分离的67株屎肠球菌与17株粪肠球菌。用琼脂稀释
    法测定肠球菌对LVX的最低抑菌浓度,并用PCR扩增外排泵基因emeA、efrA、efmA和Ⅱ型拓扑异构酶gyrA与parC基因,并对
    gyrA和parC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屎肠球菌LVX耐药率为89.6%(60/67),有61株发生gyrA突变,62株发生parC突变。粪肠
    球菌LVX耐药率为32.9%(6/17),有8株发生gyrA突变,10株发生parC突变。而总体外排泵检出率efmA基因(59, 70.2%)、efrA(53,
    63.1%)、emeA(24, 28.6%),共同表达主要发生在efmA+efrA/B(30, 35.7%),而3种外排泵PCR同步扩增为14.3%(12/84)。结论 Ⅱ
    型拓扑异构酶gyrA与parC碱基突变在耐喹诺酮类肠球菌株中非常普遍,并为肠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而外排泵
    基因的检出率提示该地区肠球菌耐药由外排泵基因引起的可能性。
  • 药理与临床
    张小姣1 张玉如1 梁美春1 李曦2 茅国峰1,
    2025, 50(1): 8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167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pyogenic liver abscess, KP-PLA)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细菌性
    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KP-PLA组167例和非KP-PLA(non-Klebsiella pneumoniae-pyogenic liver abscess, NKP-PLA)组48例,
    针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KP-PLA组男性占比64.67%,平均年龄(60.19±14.20)岁,
    小于NKP-PLA组平均年龄(66.33±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P-PLA组,患糖尿病比例较高(χ2=5.732,P<0.05),
    NKP-PLA组患胆道系统疾病(χ2=13.633,P<0.001)和恶性肿瘤(χ2=13.062, P<0.001)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
    查中,KP-PLA组的血红蛋白[x - ±s=(116.55±18.54) g/L]、PCT(x - =1.85 ng/L)、肌酐(x - =65.75 μmol/L)、甘油三酯(x-
    =1.24 μ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x -=6.70%)均值水平均高于NKP-PL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KP-PLA组肝右叶发生脓肿概率为70.06%,少部分位于肝左叶和肝左右叶交界处,脓肿直径以50~100 mm为主。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显示除左氧氟沙星之外,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均在90%以上。KP-PLA组预后比NKP-PLA组预后好(P<0.05)。结论 KP-PLA更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炎症指标高于
    NKP-PLA,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 药理与临床
    岑菁 高倩 刘睿翔 马攀﹡
    2025, 50(1): 92-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使用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达标情况与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
    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2022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脓毒症患者使用替考拉宁治疗后的血药谷浓度
    达标情况、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16例脓毒症患者共监测替考拉宁Cmin 169例次。第4剂前和第6剂前Cmin平均值分别为
    (16.35±10.05) mg/L和(20.46±10.2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剂前和第6剂前Cmin≥15 mg/L的达标率分别为
    43.97%(51/116)和62.26%(3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116例患者临床有效率85.34%,不良反应发生率6.03%。75
    例目标性治疗患者共检出90株革兰阳性菌,临床总有效率86.67%,细菌清除率87.78%,不良反应发生率6.67%。目标性治
    疗中按Cmin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18%(41/44)和77.42%(24/31),细菌总清除率分别
    为92.98%(53/57)和78.79%(2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5%(2/44)和9.68%(3/31),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33/34)和
    78.05%(32/41),细菌总清除率分别为97.73%(43/44)和78.79%(3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5.88%(2/34)和7.32%(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考拉宁在治疗脓毒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时疗效好,安全性较
    高。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及Cmin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且未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 药理与临床
    钟雅韵1, 2, 3 李滨2, 3 曹永娜2, 3 张姗姗2, 3 张云2, 3, 柳丽1,
    2025, 50(1): 99-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异烟肼(Isoniazid, INH)致肝损伤斑马鱼模型,对多肽LLTRAGL保肝作用及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
    法 采用肝脏特异表达绿色荧光的转基因斑马鱼Tg(L-FABP:EGFP)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斑马鱼培养用水)、
    INH致肝损伤组(INH 6 mmol/L)、阳性药组(INH 6 mmol/L+GSH 10 μmol/L)和多肽处理组(INH 6 mmol/L+LLTRAGL 25、50、
    100 μg/mL)。药物处理48 h后,检测斑马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通过TUNAL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区域细胞凋亡情况。运
    用转录组学、分子对接及RT-qPCR技术测定多肽对差异表达基因的调控情况。结果 与INH致肝损伤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多
    肽处理组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均显著恢复,且肝脏细胞凋亡显著减少。转录组学分析表明GO富集分析涉及包括与
    细胞凋亡相关在内的64个条目,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均涉及MAPK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多肽LLTRAGL与
    MAPK信号通路上核心靶点EGFRa、FGFR1、PDGFRa、PDGFRb和INSR具有良好对接能。RT-qPCR结果表明,与INH致肝损伤
    组相比,多肽LLTRAGL显著下调egfra、fgfr1、map2k2、map3k1、map3k7和mapk12a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下调凋亡相关基
    因caspase1、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斑马鱼INH致肝损伤模型,探究了多肽
    LLTRAGL的保肝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其保肝作用可能为通过参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降低凋亡因子表达,从而缓解
    肝脏损伤,为INH致肝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药理与临床
    吴伟1, 2 吴俊汐3 耿福昌2 刘彬2, 赵珊1 范青峰1 尹洪寅1 杨怡1
    2025, 50(1): 112-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彝医药灵通清肺汤(Lingtong Qingfei Decoction, LTQFD)改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介导大鼠肺
    毛细血管渗漏(capillary leakage, CL)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用LTQFD干预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大鼠,
    进行肺组织基因芯片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检测肺炎性状态、CL指标和气道指标、呼吸功能和病理改变;进而用正常大鼠
    LTQFD含药血清预处理LPS干预的大鼠肺静脉内皮细胞(rat pulmonary vein endothelial cells, RPPVECs),检测促炎细胞因子释放、
    跨膜电阻和细胞旁渗漏及枢纽蛋白c-Fos的表达。结果 LTQFD抑制了LPS介导的Toll样受体级联激活和c-Fos高表达,改善了过
    激的炎性反应,缓解了肺和RPPVECs的CL,从而改善了ALI的肺病理改变、气道指标和呼吸功能。结论 LTQFD可能通过逆转
    LPS介导的Toll样受体级联激活和c-Fos高表达来改善ALI肺CL、病理学改变、气道指标和呼吸功能。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