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与临床
周礼杰1, 2 侯晓杰1, 3, 张建锋1, 2, 4, 侯长周1 代华4 牟华刚1 冯果1, 3 王建科1, 3 安海2 赵嫚2 刘勋凤1
2025, 50(7): 845-856.
摘要: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及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银黄含化滴丸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银黄含化滴丸指纹图谱,运用化学模式识别筛选批次间质量差异的主要标示物质,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探究该制剂治疗疾病的核心成分;结合现有文献,从中药复方配伍原则、成分有效性、可测性等角度整合分析银黄含化滴丸Q-marker。结果 建立了12批银黄含化滴丸的指纹图谱,从标记的15个共有峰中指认出11种成分,包括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新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其中隐绿原酸、新绿原酸、黄芩苷和绿原酸可能为影响批次间质量差异的标示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11个物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TP53、AKT1、STAT3、SRC、ESR1等关键靶标及癌症的发病途径、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PI3K/Akt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临床疗效,遵循Q-marker理念的综合分析预测,将汉黄芩素、黄芩素、绿原酸、隐绿原酸及黄芩苷作为银黄含化滴丸潜在Q-marker。结论 初步预测了银黄含化滴丸Q-marker,为该制剂质量标准提升、进一步探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