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药理与临床
    薛佳琦1 王雪冰2 崔尧2 马小涵2 邢欢1 王娜1 刘泽梁1 段立科1 施淇源1 周君辰1 李娟2 周海健2,* 董爱英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79-585.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河北省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的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临床鉴别、治疗
    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鉴定临床分离非重复纹带棒状杆菌89株。经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仪联合16S rRNA鉴定
    为纹带棒状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
    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都表现为敏感,对环丙沙星(89, 100.0%)全部耐药;全基因组测序共检出identity在90%以上耐药基因16种,
    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匹配度较高;在基因组水平上,纹带棒状杆菌的传播具有优势克隆群。结论 该
    院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同时携带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其某些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具有一致性。该院纹带棒状杆菌院内
    传播由于优势克隆群的存在,菌株在进化过程中能通过耐药基因的获得及累积而产生不同的克隆群。
  • 综述
    金嘉悦 方淼森 尹凯波 姜明国 王一兵*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481-491.
    摘要:海洋生态环境(如高盐、高压、低温和寡营养等)以及海洋生物物种间复杂广泛关系赋予了海洋真菌独特的新陈代谢
    途径及适应机制,因此相比于陆地来源的相同种属真菌,海洋来源真菌能够产生结构独特、丰富多样、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合
    物。迄今为止,已经有上万种化合物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出来,但受限于传统培养技术,新结构和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几率和速度
    都有所下降。“一株多化合物”(one stain-many compounds, OSMAC)策略是传统培养方法的发展,为寻找新型天然产物提供了
    新的方法,提高挖掘海洋真菌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逐渐被应用于海洋天然产物的发现。本文对OSMAC策略在海洋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发现及活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提高海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加快先导化合物和生
    物资源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司徒天欣 汪川蕾 严旭 张亮 江海洋*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492-498.
    摘要: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及制剂是主要的应对手段之一。金属有机框
    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纳米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易于修饰、生物相
    容性好等特点。目前已发现MOFs具有抗菌作用,其结构适合装载和递送药物,这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新机遇。本文概
    述了MOFs的结构特点与抗菌和载药机理,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 药理与临床
    温泽文1,2 陈程纯2 沈宗霖2 邓向斌1,2 邓启文1,2 余治健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54-562.
    摘要:目的 探究奥替溴铵抑制革兰阳性菌生长及抑制生物被膜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奥替溴铵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并通过生长曲线分析奥替溴铵对浮游菌生长的影响,杀菌曲线评估奥替溴铵杀菌活性;结晶紫染色生物被膜含量测定和激光共
    聚焦显微镜检测奥替溴铵的抗生物被膜活性;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奥替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结果 奥替溴铵对
    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和杀菌活性,MIC90≤12.5 μmol/L,奥替溴铵在1/2×MIC浓度时对细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此外,奥替溴铵能够以剂量依赖形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可灭杀成熟生物被膜中的细菌;蛋白质组分析
    显示奥替溴铵处理能够显著抑制细菌初级代谢过程,诱导过氧化应激。结论 奥替溴铵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佳的抗菌活性和抗
    生物被膜活性,通过抑制细菌初级代谢和引发过氧化应激达到抑菌效果。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翟晓旭1,2 刘迪1,2 隋丽英3 罗轲轲2 张本印4 张得钧4 薛春梅1,* 刘少伟2,5,* 孙承航2,4,5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07-517.
    摘要:目的 对藏北高原当穹错盐湖来源放线菌N85进行初步分子鉴定及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法 通过菌株16S
    rRNA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初步确定N85的分类地位;以抗菌活性及代谢物丰富度为指标,采用
    OSMAC策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基于HPLC-UV、UPLC-Q-TOF-MS及UNIFI数据库筛查技术,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预测;通
    过硅胶柱色谱和反相HPLC分离纯化活性成分;经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菌株N85隶属于
    拟诺卡菌属放线菌,经过OSMAC培养基优化,从菌株粗提物中预测并分离鉴定3个活性产物,分别为萘醌类化合物2-methoxy-
    1,4-naphthoquinone (1),吡喃酮类化合物norcardiatone A(2)和norcardiatone C(3),其中化合物1为主要活性成分。化合物1~3首次
    从内陆盐湖来源放线菌中分离获得。结论 应用光谱、质谱等多谱学数据分析结合UNIFI数据库筛查等策略,可快速实现天然
    产物的早期结构排重,对加速新型抗生素的高效发现具有指导意义。
  • 综述
    严石焕1 刘妍颖1,2 杨春霞1 庞秋娟1 朱丹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961-972.
    摘要:老鼠簕是一种药用红树植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和保肝等药理作用,然而其资源匮乏,发展与应用受到限
    制。已有研究表明,内生真菌可与宿主植物产生相似或相同的次生代谢产物,利用其次生代谢产物发现药理活性分子或先导化
    合物是解决药用植物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过去20年老鼠簕内生真菌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从内生真
    菌分类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老鼠簕内生真菌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蒋玉婷 朱慧 贾晨波 岳思君 苏建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18-523.
    摘要:目的 对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泰乐菌素还原酶(tylosin reductase,SFR)进行改造以抑制其对泰乐菌素
    (tylosin)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方法 在前期对泰乐菌素还原酶编码基因第642位碱基进行定点突变
    形成终止密码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642位后碱基进行敲除;对基因敲除菌株的生长以及发酵产物中泰乐菌素(A组分)和雷诺菌
    素(relomycin,D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了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的弗氏链霉菌菌株M1-d1;该菌株培养过
    程中生长状态及稳定期生物量与原始菌株基本一致,菌落形态正常;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敲除菌株A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
    相比增加了10.08%,而D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减少68.75%。结论 弗氏链霉菌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不影响菌
    体正常生长,但能够抑制泰乐菌素还原酶对A组分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A组分含量,显著降低D组分含量。
  • 药理与临床
    潘辛梅 马攀*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4): 466-472.
    摘要:目的 基于FAERS数据库对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baloxavir marboxil)相关不良事件进行挖掘与分析,探
    索其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与药物关联的强度,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检索并提取FAERS数据库2018年第一季
    度—2021年第三季度收录以目标药物通用名“baloxavir marboxil”及商品名“Xofluza®”为首要怀疑对象的不良事件报告,利用
    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对玛巴洛沙韦的相关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并利用MedDRA
    医学用语词典进行汉化及系统归类。结果 纳入分析10,608,503份不良事件报告中,以玛巴洛沙韦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s报告
    1428份,发现该药不良反应信号涉及多个系统,具有临床参考意义的高风险信号包括黑便(ROR下限=12.97,IC-2SD=2.96),与
    神经精神症状相关的意识状态改变(ROR下限=9.66,IC-2SD=2.49)、谵妄(ROR下限=4.92,IC-2SD=1.82)、异常行为(ROR下限
    =4.31,IC-2SD=1.79),速发过敏反应性休克(ROR下限=12.27,IC-2SD=2.89)、速发过敏反应(ROR下限=9.20,IC-2SD=2.80)以
    及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多形性红斑(ROR下限=15.90,IC-2SD=2.74);另检测出高风险且说明书中未提及的缺血性结肠炎(ROR下
    限=23.81,IC-2SD=3.01)及横纹肌溶解(ROR下限=5.65,IC-2SD=2.13)的安全警戒信号。结论 基于FAERS不良事件信号检测显
    示,玛巴洛沙韦在临床使用中应密切关注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缺血性结肠炎、神经精神症状、过敏反应、严重皮肤不
    良反应及横纹肌溶解等不良事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证用药安全。
  • 综述
    朱尤卓 刘红玉 游宇豪 郑珩*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4): 374-380.

    摘要:抗菌肽(AMP)作为未来最有希望解决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新型抗菌药物之一,其研发备受关注。抗菌肽一般较短,
    组成多样,迄今人们已发现数千条天然抗菌肽,并建立了多个公开的抗菌肽数据库,为新型抗菌肽的研发和设计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作为信息处理的有力工具,已被大量应用于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疾病诊断、药物设计等领域,
    在抗菌肽的设计和研发上也受到广泛关注。在抗菌肽的信息描述方面,人们使用了伪氨基酸残基组成、位置特异性评分矩阵、
    独热码等多种特征向量;在深度学习方法上,研究人员应用了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对抗生成网络等多种算法,开发
    了ACEP、CLaSS等抗菌肽活性预测和序列生成模型。这些模型有望加速新型抗菌肽的发现,为应对耐药菌感染,尤其是临床上
    难以治疗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提供新的手段。

  • 分析质控与制剂
    覃玉梅1 袁铭铭2 邵伍军1,* 段光玉1 潘妮娜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24-531.
    摘要: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吡柔比星中Li、V、Co、Ni、Cu、Cd、Hg、As、Sb、Pb共
    10种元素杂质的含量。方法 供试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法对10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以Y、Te和Bi元素为内标校
    正基体效应和漂移。结果 10种元素在各自的检测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97)。准确度各浓度点平均回收率为
    86.3%~115.3%(n=3),加标回收率RSD为0.66%~3.2%(n=3);重复性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88.1%~109.8%(n=6),加标回收率RSD为
    1.0%~2.2%(n=6);中间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88.7%~108.5%(n=6),加标回收率RSD为0.69%~1.9%(n=6);两分析人员12份
    溶液加标回收率RSD为1.3%~5.7%(n=12)。结果均符合现行版的USP中方法学验证的要求,不同样品批次中10种元素杂质的含量均
    符合ICH规定。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吡柔比星原料药中元素杂质的质量控制。
  • 综述
    洪峻1,2 郑波3 赵志刚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47-854.
    为探究抗菌药物复方制剂在我国的上市情况以及可及性。本研究对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地区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上市品种、数量进行了统计,并对《国家基本药品目录(2021版)》(NEML)、《WHO基本药品目录(第22版)》(EML)、《WHO儿童基本药品目录(第8版)》(EMLc)中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收录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我国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种类及数量位居前列,但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②NEML同EML和EMLc相比重合药物仅占3种,建议收载新型复方制剂,例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美罗培南/法硼巴坦,以完善用药体系。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我国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研究和规范管理,需进一步研究。
  • 药理与临床
    张蕊 张明芳 陈代杰 经莉莉 殷瑜*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47-553.
    摘要:目的 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对抗细菌感染时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发挥了重要的防御功能。本文探索依替米星在治疗
    斑马鱼感染过程中,对中性粒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斑马鱼胚胎心包腔内注射方法,考察不同细菌负载量对斑马
    鱼生存率的影响,建立感染模型;通过考察斑马鱼生存率及体内细菌清除情况,确定依替米星的体内治疗浓度;将表达红色荧
    光蛋白的大肠埃希菌与绿色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Tg(mpx: GFP)结合,通过苏丹黑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
    通过多色荧光成像和细胞计数观察细菌与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并统计分析依替米星对中性粒细胞的增殖、趋化及脱颗粒的
    影响。结果 通过心包腔注射大肠埃希菌1000 CFU/胚胎,建立斑马鱼感染模型;确定依替米星治疗浓度为4 mmol/L,该浓度下
    感染斑马鱼24 hpi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体内的活菌数及细菌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趋化因子IL-8转录水平是感染组的1/3,心包腔
    部位中性粒细胞“+++”等级的斑马鱼占比是感染组的1/4,体内总中性粒细胞数量和脱颗粒比例占比略有下降,但不显著。 结
    论 依替米星在斑马鱼感染过程中,可有效清除心包腔部位的细菌,提高斑马鱼生存率,并且显著抑制趋化因子IL-8诱导的中性
    粒细胞趋化,避免其在炎症部位聚集,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但对中性粒细胞增殖和脱颗粒的影响不显著。
  • 封面人物
    赫卫清1 吴小林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6): 601-609.
  • 综述
    刘尔越 陆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28-735.
    纳米结构生物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如超小且可控的尺寸,高比表面积和可经修饰功能化的结构等。这些特性有助于开发抗菌药物新剂型,从而克服传统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中的一些局限性。近年来,使用纳米颗粒系统装载抗菌药物已成为一种创新且有前途的策略,可提高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副作用。本文综述了常用纳米颗粒在抗菌药物开发中的研究进展。
  • 微生物药物筛选
    于东瑾1 辛蕊1 马永正1 牛志广1, 2, *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66-777.
    青铜小单胞菌MCCC 1K05785分离自海洋近岸沉积物。作为天然产物的来源,它同时表现出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本研究对该菌株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在基因水平上探索了其潜在含有的耐药相关蛋白,以明确该菌株的耐药机制。首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培养菌株并测定其生长曲线,再通过对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挖掘菌株耐药相关蛋白、潜在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以及其他特性。结果表明,MCCC 1K05785菌落呈橙红色,60~108 h为菌株对数生长期。菌株对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利福平、氯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耐药。菌株基因组全长为6861996 bp,GC含量为72.79%。共预测到6136个基因。预测基因序列总长度为6196530 bp。KEGG数据库注释到336个基因参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antiSMASH预测到23个基因簇。分析耐药蛋白发现,外排泵是菌株表达丰富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揭示了MCCC 1K05785是具有多重抗生素耐药性的菌株,同时具有合成新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
  • 综述
    陈虹彤 李国庆 游雪甫 杨信怡*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2): 121-132.
    摘要:Zoliflodacin是螺嘧啶三酮类抗菌药,结构新颖,是一种新型细菌Ⅱ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其作用位点不同于氟喹诺
    酮类药物,目前正开发用于单纯性淋病的治疗。Zoliflodacin对包括多重耐药菌株在内的淋病奈瑟球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单用zoliflodacin或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对淋病奈瑟球菌具有快速杀菌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苛养菌、非典型病原体
    也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实验室条件下,zoliflodacin诱导淋病奈瑟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自发耐药突变的频率较低(10-8~10-9)。已有
    研究中,未观察到zoliflodacin与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糖肽类、恶唑烷酮类和四环素类抗菌药存在交叉耐药
    性。Ⅰ期临床试验显示zoliflodacin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较高的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表明zoliflodacin可有效治疗泌尿
    生殖道和直肠淋病奈瑟球菌感染,主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目前,正在开展一项zoliflodacin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
    研究。该药有望成为一种治疗耐药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新型口服抗菌药,应用前景良好。
  • 药理与临床
    杨凯1 张舜天1 黄晨2 王雪婷1 嵇金如1 沈萍1 肖永红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2): 209-214.
    目的 通过体外药动学(PK)/药效学(PD)研究,比较国产利奈唑胺(恒捷)及原研利奈唑胺(斯沃)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
    效果。方法 利用体外PK自动模拟系统PASS400持续24 h模拟国产及原研利奈唑胺(600mg iv. q12 h, 静滴0.5 h)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ATCC2592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2118、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54994、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52820临床分离株的
    时间杀菌曲线及体外PD参数,使用GraphPad Prism 8.0分析数据。结果 研究菌株对国产与原研利奈唑胺均敏感,最低抑菌浓
    度0.25~1 μg/mL。在预设给药方式下,两种利奈唑胺对测定细菌均具有良好杀菌效应,且二者杀菌效果一致,24 h内二者时间
    杀菌曲线几乎重叠。PD参数中,两种利奈唑胺对4株细菌最大杀菌量(MKD)及24 h杀菌量(ΔlgN24)均接近2 lgCFU/mL,杀菌曲线
    下面积在23~33 lgCFU/(mL·h)之间,再生至初始菌量时间均大于24 h,54994菌株组杀菌曲线与空白对照对照曲线面积差接近13
    lgCFU/(mL·h),其余各组IE(药物杀菌曲线与细菌生长空白对照曲线面积差)均在29~35 lgCFU/(mL·h)之间,两种药物对4株细菌杀
    菌速率浮动于约0.1~0.7 lgCFU/(mL·h)之间。国产与原研利奈唑胺各组间PD参数均无差异。结论 国产利奈唑胺(恒捷)与原研利
    奈唑胺(斯沃)对常见革兰阳性菌具有相似的体外PK/PD特征及杀菌效应。
  • 综述
    冯佳妮 李玮玮 朱伟伟 薛云新 王岱 赵西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499-506.
    摘要:持留菌(persisters)指的是细菌群体中的一个小亚群,它们可以在致死浓度的抗生素应激下进入休眠状态,躲避抗生
    素的杀伤,然而这种耐受抗生素的能力并不具备可遗传性,在抗生素压力降低或者去除时持留菌便可正常生长并恢复对抗生素
    杀菌的敏感性。本文介绍了持留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慢性感染等临床相关问题的关系,综述了TA模块及SOS反应等促进细菌
    持留形成的分子机制,总结了现有研究中针对细菌持留可行的防治手段,以期引发临床对持留菌更广泛的关注和警惕,且为持
    留菌的深入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黄玮 甄丹宁 徐松林 付德才*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4): 368-373.
    摘要:头孢类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但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亟需研发对耐药致病菌有效的抗感染药
    物。本文对近15年FDA批准上市的头孢类药物品种进行总结,主要介绍抗菌谱、抗菌活性和临床应用范围,并对活性成分(API)
    的化学结构优化结果与抗菌活性关系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国内新型抗生素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研发有所帮助。
  • 药理与临床
    邱波 田延猛*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2, 47(12): 1280-1284.
    摘要:目的 比较进口与国产替加环素的临床抗菌疗效,为国产替加环素的药品一致性评价和临床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 收集2018年和2019年神经外科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住院患者病例,按照替加环素生产厂家分组,对比国产泽坦与进口泰阁
    在不同剂量下的抗菌效果和成本。结果 在各组给药方案下,二者抗菌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泰阁对照,泽坦50 mg
    剂量组和100mg剂量组增量成本-效益比分别为-1403和-1897。结论 泽坦的临床抗菌效果不低于泰阁,使用泽坦治疗CRO感染
    在不降低疗效的同时,可降低抗感染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205718,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