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微生物药物筛选”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郭哲1 刘梦2, 3 赵建元1 胡辛欣1 徐建1, 4 柏菁璘1 岑山1 游雪甫1 余利岩1 张德武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2): 185-193.
    摘要:目的 研究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CPCC 203679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挖
    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方法 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菌株CPCC 203679进行基因组测序,
    采用antiSMASH(v7.1.0)在线工具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对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进行抗病毒和抗菌活性测试。结
    果 从链霉菌CPCC 203679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 勃利霉素A(1)、勃利霉素F(2)、5'-脱氧-5'-甲硫肌苷(3)、
    环(L-丙氨酸-L-异亮氨酸)二肽(4)。化合物1和2显示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2.4和4.7 μmol/L,化合物1还显
    示一定的抗革兰阳性菌和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菌株CPCC 203679的基因组序列全长8,055,535 bp,平均
    (G+C)含量为72.58%,共编码7507个基因,预测到44个生物合成基因簇。结论 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CPCC 203679中分离得
    到2个活性良好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并首次报道了勃利霉素类大环内酯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抗艾滋病病毒和抗结核分枝杆菌
    的活性。该菌株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进一步挖掘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价值。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李明星1, 2 王立平1, 2 许言超1 吴耽1, 2 王冬阳1, 2 朱伟明1, 3,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2): 194-199.
    摘要:目的 对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
    究。方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采用有机溶剂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利用正反相柱色谱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
    离纯化;综合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紫外、红外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平面结构进行解析;采用计算圆二色谱法
    确定化合物的立体构型;采用pNPG法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S. sanglieri GZWMJZ-725发酵产物中分离
    到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鉴定为新的protoasukamycin类似物,化合物3为protoasukamycin。化合物1~3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
    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08±0.09)、(10.71±0.18)和(11.14±0.18) μg/mL,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IC50为(140.78±1.98) μg/mL。
    结论 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 sanglieri GZWMJZ-725可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protoasukamycin类化合物。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梁国栋1 苏冰洁2 陈渝川2 刘爱华1 王彬1 千晔1 司书毅2 陈明华2, 袁丽杰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22-32.
    摘要:目的 研究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色谱、葡聚
    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
    构;最后采用倍比稀释法评价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和14个
    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溶藻链霉苷A(1)、溶藻链霉苷B(2)、omicsynin A4(3)、环(L-脯−L-酪)(4)、环(D-脯−L-酪)(5)、环(L-酪−L-
    酪)(6)、环(L-酪−L-缬)(7)、N−乙酰色氨酸(8)、环(甘−L-色)(9)、环(L-色−L-丙)(10)、(1S,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
    (11)、(1R,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12)、环(L-异亮−L-脯)(13)、环(L-异亮−D-脯)(14)、环(L-亮−L-脯)(15)、环(L-亮
    −D-脯)(16)。其中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50 μg/mL。结论 从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发现了两个新的鼠李
    糖酯苷,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陈丽1 谢立君1 周剑1 林如1 温耀明2 邱观荣2 江红1 江宏磊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33-40.
    摘要:目的 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浸提、萃取、硅胶
    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 从该菌株发
    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均为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ethyl-UCN-01(1)、RK-1409(2)、RK-286C(3)、
    星孢菌素(4)、7- methoxy-RK-286C(5)、K252c(6)。结论 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1是新的天然产
    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和胃癌细胞NCI-N87的抑制活性较好,其IC50值为0.14~2.29 μmol/L;同时
    也发现它们对激酶PKCθ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IC50值为0.19~60.9 nmol/L。该研究结果对丰富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
    的种类、发现候选抗肿瘤药物等具有指导意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王梓墨1 李晓东1 张炜焱1 付雷1 陈曦1 陈效友2, 陆宇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2): 1374-1383.
    摘要:目的 评价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利霉素(carrimycin, CAM)对堪萨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MK)的
    体内外抗菌活性,旨在为治疗堪萨斯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更多选择。方法 选取MK标准株(ATCC12478)和3株临床分离
    株作为研究菌株,通过微孔板显色法(microplate alamar blue assay, MABA)测定CAM、螺旋霉素(spiramycin, SPM)、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AZM)和利福平(rifampicin,RIF)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棋盘法测定CAM与AZM
    和RIF等8种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体外作用;评估CAM、SPM、AZM在J774A.1细胞中的抗菌活性;建立BALB/c小鼠感染堪萨斯
    分枝杆菌的模型,并通过CFU计数评估空白对照组、CAM治疗组、AZM治疗组和SPM治疗组小鼠脏器活菌数,苏木精-伊红染
    色法(HE染色)评价CAM治疗组小鼠肺组织病变程度。结果 CAM、SPM、AZM和RIF在MK标准株(ATCC12478)和3株临床分离
    株中测定的MIC值分别为4~8 mg/L、>64 mg/L、4~8 mg/L和0.125~0.25 mg/L。8种临床常用治疗药物和CAM在体外未出现拮抗
    作用(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4),CAM和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具有部分协同作用。在巨噬细胞J774A.1
    感染MK实验中,和对照组相比2 mg/L CAM、SPM和AZM处理48 h均能使J774A.1细胞内MK降低 0.3~0.4 lgCFU(P<0.001)。
    在感染中等剂量MK的BALB/c小鼠模型中给与100 mg/kg药物进行治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AM、AZM和SPM治疗2周小鼠
    肺组织中活菌数分别降低了0.73、0.69和0.22 lgCFU(P<0.001),治疗4周小鼠肺组织中活菌数分别降低了0.74、1.02 和0.41
    lgCFU(P<0.001)。在感染高剂量MK的BALB/c小鼠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mg/kg CAM治疗4周小鼠肺组织中活菌数降低
    了0.98 lgCFU(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CAM治疗显著降低了小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数量(P=0.001)。结论 CAM对MK具有较
    好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可以显著降低肺组织活菌数,减轻肺组织炎症程度,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陈乙煌1, 2 任佳1, 2 杨浩杰1, 2 李缘卓1, 2 王建明1, 2 罗晓霞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1): 1281-1288.
    摘要:目的 利用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TRM763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预测其代
    谢产物,为发现潜在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llumina Novaseq对TRM76323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antiSMASH、
    CARD、OrthoFinder、Peppan软件进行基因组分析,进行代谢潜力、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差异预测,为指导新的微生物来源的天
    然产物的发现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获得代谢产物。结果 TRM76323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由7,338,911 bp组
    成,G+C含量为72.1%,共31个生物合成基因簇,有糖肽类耐药等抗性基因、分离获得化合物β-羰基-1H-吲哚-3-丙醛、环二肽和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结论 柽柳根际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TRM76323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能产生多
    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进一步发掘新抗生素的价值。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王嘉涵1 常珊珊2 陈铭旭2 何宁2 王梦源2 解云英2, 袁丽杰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1): 1289-1296.
    摘要: 目的 对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在分子网络指导下,利用HW40 C凝胶柱、
    Flash快速液相分离制备色谱仪、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
    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 从链霉菌10-37的菌丝体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
    个代谢产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oxazolomycin A3(1)和A4(2),以及2个已知化合物oxazolomycin A2(3)和oxazolomycin B(4)。其中
    化合物1和2为化合物3的一对几何异构体,它们三烯部分的构型分别为(4’E,6'E,8'E)(1)、(4’Z,6'E,8'E)(2)、(4’Z,6'Z,8'E)
    (3)、(4’E,6'E,8'E)(4)。结论 西藏特境的地理优势结合分子网络分析的策略,可以更高效地挖掘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崔贵志 王明明 杨大松 杨银河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38-1148.
    摘要:目的 探究金环胡蜂虫草的虫生真菌及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筛选出具有抗菌、抗炎活性的真菌,为活性天然药物
    的开发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 通过稀释涂布法从金环胡蜂虫草有性型虫生真菌的子座和子实体、菌核组织以及虫体三部分分
    离纯化真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子座和子实体部位以及虫生真菌、内生真菌进行ITS rDNA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
    确定种属分类情况。以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对所有真菌进行小规模培养。以6株病原细菌为指示菌,
    通过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检测真菌代谢产物粗提物的抗菌活性。并构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
    症模型,对粗提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有性型的虫生真菌与蜂头线虫草属真菌Ophiocordyceps sphecocephala的同源性最
    高(>98%)。从子座、子实体和菌核组织分离获得33株虫生真菌,虫体分离获得21株内生真菌。这54株真菌经鉴定隶属于2门,
    4纲,9目,11科,16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10株真菌粗提物表现出对不同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38株真菌粗提物具有不同程
    度的抗炎活性。结论 金环胡蜂虫草具有丰富的虫生真菌及内生真菌物种,其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炎活性,这为后续活性先
    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有价值的微生物资源。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刘仟茜1 王茹2 蔡磊2, 3 殷军1 刘玲1, 2, 3,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27-633.
    目的 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LW152发酵提取物的抗细菌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数据并与文献数据对比进行确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化合物抗菌活性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从真菌LW152发酵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脱氧-7,14-二脱氢水杨酸(1)、7-脱氧-7,8-二脱氢水杨酸(2)、pseudaboydin B(3)、(Z)-5-(羟甲基)-2-(6'-甲基庚-2'-烯-2'-基)苯酚(4)、aspergillusene A(5)、2,4-二羟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6)和1-亚油酸单甘油酯(7)。结论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LW152能产生具有抗细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4和5对6种致病细菌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7对青枯雷尔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孙细欢1 巫心怡2 黄东红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34-640.
    摘要:目的 探究氧化白藜芦醇(oxyresveratrol,OXY)的抗诺卡菌活性,明确其抗菌效果,同时初步探索其抑制诺卡菌的机制,为筛选新型抗诺卡菌药物提供更多理论基础。方法 借鉴纸片扩散法对临床收集的12株诺卡菌进行OXY抗菌活性筛选;通过测定OXY对诺卡菌的MIC值和MBC值,明确其抗诺卡菌活性;通过测定A620的方法,评价OXY对诺卡菌的生长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明确OXY对诺卡菌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钾离子的含量探索OXY对诺卡菌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 通过借鉴纸片扩散法的筛选发现25和50 mg/mL OXY都能较好地抑制12株诺卡菌的生长,12.5 mg/mL OXY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诺卡菌的生长;OXY对12株诺卡菌的MIC值和MBC值分别为0.2和0.4 mg/mL;A620的结果表明0.5×MIC OXY和1×MIC OXY都能显著抑制诺卡菌的生长;OXY作用使圣乔治教堂诺卡菌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细菌皱缩、变圆、细胞壁变粗糙,细胞发生破裂;OXY还能破坏诺卡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上清液中AKP和钾离子含量随着OXY作用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结论 OXY具有较好抗诺卡菌活性,其MIC值和MBC值分别为0.2和0.4 mg/mL,OXY可能是通过破坏诺卡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发挥抗菌作用。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汪洁 余田甜 陈雪琴 赵嘉怡 刘文彬 马艳 金小宝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41-649.
    目的 对具有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美洲大蠊肠道来源菌株WA5-1-7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 采用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利用PCR技术扩增菌株16S rRNA,通过其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发酵后经乙酸乙酯溶剂萃取获得粗提物,粗提物经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HPLC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谱数据与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检测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菌株WA5-1-7初步鉴定为环圈链霉菌(Streptomyces anulatus),从粗提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SF2738F(1)、SF2738D(2)、环(脯氨酸-亮氨酸)二肽(3)、SF2738A(collismycin A, 4)、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5)、SF2738C(6)、1H-吲哚甲醛(7)、大豆黄酮(8)、放线菌素 X2(9)、放线菌素 D(10),其中化合物4、9和10有较强抗菌活性。结论 本研究从美洲大蠊肠道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为深入探索美洲大蠊肠道菌奠定了基础。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刘雯雯1, 2 刘晓凤3 沈爱军2 冯瑞章1 胡连清2 陈露2 魏琴1 周万海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50-661.
    目的 深入挖掘油樟内生真菌资源,从冬季油樟根、茎、叶中筛选产黄酮菌株并对其抗氧化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油樟内生真菌,借助显色反应和NaNO2-Al(NO3)3比色法筛选具有产黄酮能力菌株,利用清除自由基初步评估产黄酮最优菌株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菌株的发酵产物成分。结果 共获得61株内生真菌,隶属于3门23科29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门,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和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为优势科,木霉属(Trichoderma)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为优势属。不同组织间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茎部菌株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且茎部和叶部相似性系数最高。通过产黄酮筛选到WG5(Trichoderma)和WG15(青霉属,Penicilium)2株内生真菌,其中WG15总黄酮含量较高且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52和0.49 mg/L。挥发性物质分析显示,2株菌株代谢产物存在共性和差异,主要包括酯类、酸类、醇类和酚类等物质,共有苯乙醇、2,6-二叔丁基苯酚和棕榈酸成分。结论 WG15具有较好的产黄酮和抗氧化能力,可用于后续其他功能的开发,为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提供了菌种资源。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王诗怡 王玉妃 刘江晔 刘硕 李子林 刘金燕 孔凡栋 王聪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5): 510-518.
    摘要:目的 对北部湾3株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进行研究,研究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 MDCW-573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通过10倍稀释法分离小叶海金沙、野牡丹和莲子草的内生真菌,对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 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ECD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法进行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检测,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3株植物中分离到内生真菌171株,从Spegazzinia sp. 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得到异香豆素类化合物3个,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化合物3对MRSA的抑菌活性MIC均为128 μg/mL。结论 化合物1~3都是首次从斯氏霉属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获得,化合物1是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和3具有抑菌活性。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刘文杰1, 2 张俊峰1 何梦凡1 唐佳慧1 姜淑玲1 郭文强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5): 519-526.
    摘要: 目的 了解井冈山地区苔藓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点,为特殊生境来源内生真菌抗生素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本文采用可培养方法分离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子生物学数据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与分析。结果 从4种苔藓样品中共分离纯化232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其分离频率和定殖率分别在1.84~2.88和95.65%~100%之间。分子生物学特征显示内生真菌归于38个分类属,其中青霉属是4种苔藓植物的优势内生真菌属,但各类苔藓的优势种存在差异,部分内生真菌显示出宿主专一性。生物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其中50株内生真菌的静置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活性,综合活性率为21.55%。结论 本研究表明井冈山地区苔藓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次级代谢产物良好的抗菌活性,预示着潜在的抗生素类天然产物研究价值。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李明哲1, 2 杨智芳3 周小仙1 刘和兰2 黎瑞2 周永雯2 陈泽慧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5): 527-534.
     摘要:目的 探究巴西苏木素(brazilin,BN)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生物膜形成的机制,为开展中医药防治MRSA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 建立MRSA ATCC43300菌株生物膜模型,试验分为BN 8、16和32 μg/mL组及对照组;通过结晶紫法测定BN对MRSA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刚果红平板法、硫酸-苯酚法检测BN对细胞间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合成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qRT-PCR)方法验证胞间黏附素操纵子icaA和icaD转录水平;分析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可能存在的生物膜抑制基因;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方法对相关基因及蛋白加以验证;通过皮下埋植静脉导管建立MRSA生物膜感染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BN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BN组均能显著减少MRSA生物膜及PIA生成,其中在最低剂量8 μg/mL BN作用下,MRSA生物膜形成量下降40.17% (P<0.01)、PIA减少55.56% (P<0.01);通过qRT-PCR验证不同浓度的BN组均能显著抑制icaA和icaD基因的表达,其中在8 μg/mL浓度下,icaA和icaD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9.03%(P<0.01)、48.33%(P<0.05);高通量测序显示sarA下调-1.458 log2;q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N能显著抑制sarA转录及其蛋白表达;通过体内实验显示,BN能有效抑制小鼠体内MRSA生物膜的形成。结论 BN通过抑制SarA的表达,减少PIA的合成,进而干预生物膜的形成。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李佳慧1 汶瑛2, 3, 4 田茂2, 3, 4 刘光琇2, 3 张威2, 3 章高森2, 3 薛林贵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4): 438-447.
    摘要:沙漠土壤蕴藏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尤其是稀有放线菌类群,是挖掘新放线菌资源的理想生境。本研究开展库姆塔格沙漠可培养放线菌抑菌活性筛选,以期为该地区放线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菌株资源。根据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放线菌多样性;从库姆塔格沙漠4份土样中分离纯化到370株放线菌,分布于11个目12个科的22个属,其中链霉菌属和糖丝菌属为优势菌属,分别占分离放线菌菌株的63%和13.8%。对14株放线菌潜在新种(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8.65%)进行高氏一号、ISP2、TSB培养基液体发酵,获得提取浓缩物样品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发现11株潜在新种的发酵产物有广谱抗菌活性。本研究表明,库姆塔格沙漠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菌种和抗生素的潜力。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郑怡凡 朱小红 陈明华 卢宇  魏元娟  时文静  司书毅 李妍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4): 448-456.
    摘要:目的 以革兰阴性菌外膜蛋白折叠辅助因子关键蛋白BamA为靶蛋白,基于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技术建立化合物与BamA蛋白β折叠结构域(BamAβ-barrel)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建立靶向BamA蛋白的抗革兰阴性菌先导物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BLI方法检测BamAβ-barrel与已知的阳性化合物darobactin的结合活性。原核表达并纯化带有His标签的大肠埃希菌BamAβ-barrel蛋白,使用表面活性剂LDAO对其进行复性和折叠;使用生物素标记折叠和未折叠蛋白,并结合到超级链霉亲和素(super streptavidin,SSA)生物传感器,然后检测蛋白与不同浓度的darobactin结合信号的变化,同时做无蛋白或darobactin稀释液对照;空白对照采用未结合生物素化的BamAβ-barrel蛋白的传感器,检测上述系列稀释样品。相应信号采用Steady state analysis方式拟合分析,计算平衡常数(KD)值。结果 成功获得高纯度的折叠状态BamAβ-barrel蛋白,通过BLI技术检测到折叠状态的BamAβ-barrel与阳性化合物darobactin具有良好结合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R2为0.9998,KD值为(2.2E-06±8.0E-08)M。结论 基于BLI技术成功建立了折叠状态的BamAβ-barrel-化合物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后续BamA蛋白靶向性抗革兰阴性菌抗生素的发现建立基础。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黄华林1 覃仙玲1 农志文1 赖俊翔1, 2 苏芯莹1 赖海清3 黄丹蕾4 李菲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57-167.
    摘要: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章宝丹1, 2 任晋玮1 翟亚楠1 贾佳3 蔡磊1, 2 刘玲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1): 35-40.
    摘要:目的 研究1株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 LW2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细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方法并比对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发酵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methyl penicyrone (1)、penicyrone (2)、verrucosidin (3)、deoxyverrucosidin (4)、peniquinone A (5)和penipratynolene (6)。结论 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 LW23能产生具有抗细菌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3和4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G27和三重耐药菌H. pylori BHKS159具有中等抑菌活性;化合物5对野油菜黄单孢菌、青枯雷尔菌、枯草芽胞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罗健雅1, 2 黄紫贝1, 2 赵以恒1, 2 郭鑫1, 2 李蒙1, 2 苏思元1, 2 李自盼1, 2 徐昀眺1, 2 王海燕3 刘文博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11): 1229-1241.
    摘要:目的 筛选对多重耐药菌具有广谱抗性的放线菌,发掘新型抗生素,为人类和动物细菌性疾病防控提供物质储备。方法 采集江苏省部分地区土壤样品20份,稀释涂布于改良高氏一号固体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 Chelex-100法提取放线菌基因组DNA,PCR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菌属。应用垂直条纹法检测放线菌对标准菌株和临床多重耐药分离菌株的抗菌效果;PCR检测放线菌抗菌活性和抗生素合成基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筛选抗菌活性最强的放线菌,检测不同时间抗菌物质释放量,测定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抗菌谱;基于16S rRNA基因确定其系统进化关系;对抑菌活性最好的放线菌进行基因组测序,应用antiSMASH 在线工具分析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预测其产生新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结果 从20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237株放线菌,分布于放线菌纲的10个目13个科19个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占分离总数的57.8%;抗生素合成基因检测实验表明放线菌的抗菌作用与抗生素合成基因的存在可能呈正相关;抗菌活性最强的链霉菌命名为Y94,在第七天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最多;Y94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临床分离的238株不同种属的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对Y94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其与甲酸链霉菌(Streptomyces formicae)1H-GS9的相似度为95.83%,可能为潜在新种;Y94全基因组中有多种抗生素相关的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有巨大的生物合成潜能。结论 链霉菌Y94株具有抗多重耐药菌活性,可能属于1个新的种属,其抗菌活性物质可能是1种新的物质,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