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张莉 米贯东 王昂 任风芝 林旸 李晓露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41-49.
    摘要:目的 筛选非达霉素游动放线菌FD-13-194,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提高非达霉素发酵产量,为其工业化
    生产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进行产非达霉素发
    酵培养基配方的优选。结果 产非达霉素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 g/L、糊精60.4 g/L、玉米蛋白粉10 g/L、
    黄豆饼粉10 g/L、蛋白胨20 g/L、NaCl 2.3 g/L、Tween-80 2 g/L和CaCO3 4 g/L。使用该配方,在2 T罐中非达霉素的平均发酵产量
    达到3501 mg/L,比原配方提高了36.1%,同时有效去除了副产物杂质1和2,杂质3的比例降低10%以上,中试放大效果良好。结
    论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菌株FD-13-194的发酵培养基,在实验室和中试生产中显著提高了非达霉素的发酵产量,展现出极大的
    工业应用潜力。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李新颖1, 2 王靖楠1, 2 郭超1 庞建3 李春2, 3 王超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2): 1384-1391.
    摘要:目的 探究鼠李糖合成途径基因强化对须糖多孢菌生长及丁烯基多杀菌素合成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在
    Saccharopolyspora pogona ASAGF58中过表达鼠李糖合成途径基因,并且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鼠李糖探究其对须糖多
    孢菌生长和次级代谢的影响。利用qRT-PCR对23个合成途径基因以及菌株生长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比较,挖掘影响产量的
    关键基因。结果 通过过表达鼠李糖合成途径基因,得到3株高产菌株Rha1、Rha2和Rha3,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分别提高1.82
    倍、2.12倍和2.54倍。结论 优化鼠李糖供应能促进丁烯基多杀菌素的合成,其中葡萄糖核苷转移酶gtt和鼠李糖基转移酶busG
    可能是影响丁烯基多杀菌素合成的关键基因。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王兵 徐冬梅 陈立霞 张林涛 李梦瑶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2): 1392-1398.
    摘要:以thaxtomin A产生菌酸性疮痂链霉菌S8为出发菌株,利用组合代谢工程的方法,通过增加S-腺苷甲硫氨酸还原酶
    MetK和途径特异性正调控因子TxtR的基因拷贝数,使用组成型kasOp*启动子和RBS核糖体结合位点,分别构建了txtR和metK单
    基因以及两基因共表达的重组质粒。通过接合转移的方法将质粒整合至菌株基因组,筛选获得阳性基因工程菌。对菌株发酵产
    物进行HPLC分析,结果显示菌株thaxtomin A的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05%、38%和154%。组合表达调控元件和txtR
    和(或)metK基因的遗传改造可显著促进菌株thaxtomin A的生物合成。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戴剑漉1, 2 李艳青3, 4 李欣1, 3 蒋忠科1, 3 赫卫清1, 2 孙承航1, 3,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9): 995-1003.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产量,以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sp.TMD166-MU1为出发菌株,采用低能离子注入技术,研
    究不同离子注入参数对菌株存活率、正负突变率的影响,通过突变株抑菌活性变势参数分析,初步探讨N+离子注入对166A生
    产菌所产生的诱变效果,并结合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及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获得高产菌株。方法 利用低能N+离子注入
    技术对出发菌株TMD166-MU1的孢子进行辐照诱变,以卡那霉素耐受性为选择压力,不同诱变条件处理的菌悬液涂布在含有卡
    那霉素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后获得单菌落,并以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进行高产菌株初筛,之后对高产菌株进行摇瓶复
    筛,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突变株摇瓶发酵的化学效价。结果 通过研究30和60 keV能量下不同注入剂量与小单孢菌正突变率的
    生物学效应关系,确定了在注入能量为30 keV、注入剂量4×1013 ions/cm2、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浓度为6 mg/L条件下,可获得最
    高达36.33%的正突变率。复筛效价是出发菌株1.5倍以上的有4株,其中突变株IK-3的166A产量是菌株TMD166-MU1的1.8倍。结
    论 采用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方式,再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及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的集成方法能简单、高效地获得166A
    高产突变菌株。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方志锴1 谢立君1 林鹏辉1, 2 林如1 周剑1, 2, 江红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9): 1004-1012.
    摘要:目的 通过基因组测序明确星孢菌素高产菌株Streptomyces sp. FIM18-327遗传背景,并建立该菌的遗传操作体
    系。方法 通过第二代和第三代DNA测序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对Streptomyces sp. FIM18-32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组装,利用
    antiSMASH软件预测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布。通过优化接合转移载体、培养基种类及镁离子浓度,建立了
    Streptomyces sp. FIM18-327的遗传操作体系。结果 Streptomyces sp. FIM18-327基因组大小为9.73 Mb,由一条染色体、两个线性质
    粒及一个环状质粒组成。其中染色体大小为9.48 Mb,GC含量70.12%,包含了8431个蛋白编码基因与34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
    因簇;以pFIM4123为载体,MS为接合转移培养基,在MS中添加MgCl2至终浓度为20 mmol/L时,接合转移的效率达3.2×10-6。结论
    Streptomyces sp. FIM18-327基因组信息的解析及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为该菌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翟辰欣1 苏千景1 刘言1 柳远哲1 葛燕1, 2 王泽建3 梁剑光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8): 876-882.
    目的 筛选埃博霉素B产生菌,并优化发酵培养基,以提高发酵产量。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
    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从实验室保存的菌库中筛选出埃博霉素B产生菌,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成
    分。结果 获得1株产埃博霉素B的黏细菌A96-1,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马铃薯淀粉6 g/L,玉米浆干粉2 g/L,CaCl2 2 g/L,
    MgSO4·7H2O 3 g/L,微量元素溶液1 mL/L,树脂添加量2%,埃博霉素B发酵产量为251.4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3.83倍。结
    论 通过菌株筛选和优化的培养基大幅提高了埃博霉素B的产量,为今后其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徐旭 左建英 熊仁科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62-666.
    摘要:将GA4+7产生菌制备菌丝悬液和原生质体悬液,用紫外照射叠加氯化锂诱变的方法进行迭代诱变,诱变处理后的菌液涂布平板,通过摇瓶培养筛选平板上的单菌落,最后得到一株突变菌GX34-4,相比出发菌株GA4+7,GX34-4的摇瓶效价提高约25%,50 L发酵罐效价提高约40%。与出发菌株的外观和效价不稳定性相比,突变株GX34-4遗传稳定性较好,连续传代5次,产量无明显降低,在50 L发酵罐上亦表现稳定。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王会会1 赵建辉2 孙术超1 刘雨2 任风芝1 赵建强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68-174.
    摘要:目的 选育他克莫司高产菌株,优化培养基配方,提高发酵产量。方法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2株筑波链霉菌进行基因组重排,并经响应面设计对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 以紫外灭活作为遗传标记经过4轮基因组重排育种后,摇瓶筛选获得3株高产菌株,其中菌株FK22-71菌丝球松散、椭圆状,发酵浸泡液颗粒状。该菌株稳定高产,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后的配方在50 L罐发酵产量平均达1684 mg/L。结论 基因组重排技术应用于他克莫司高产菌株选育,可大幅提高发酵产量,为其工业化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徐浩 徐美冬 杨小虎 毛亮亮 应灵萍 余贞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1): 41-45.
    摘要:目的 莫匹罗星高产菌株选育,提高发酵水平。方法 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RTP)选育技术,对莫匹罗星生产菌种PF16002059进行处理,同时结合抗自身代谢产物压力进行选育,并通过摇瓶发酵对突变株进行筛选。结果 得到1株稳定高产的生产菌株PF22033156,该菌株摇瓶发酵水平达到7062 mg/L,较出发菌株PF16002059提升98%。结论 本研究运用ARTP诱变,结合抗自身代谢产物进行选育,获得新菌株荧光假单胞菌PF22033156(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22033156),其莫匹罗星发酵效价显著提升,且遗传性状稳定,适用于产业化生产。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李文科1, 2 张仁文2 万传星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12): 1353-1361.
    摘要:目的 优化野野村放线菌产达巴万星前体A-40926 B0的发酵培养基配方。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Box-benhnken响应面法设计优化A-40926 B0发酵培养基,使用Design Expert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培养基各成分中影响A-40926 B0产量的4个主要因素是麦芽糊精、黄豆饼粉、酵母浸粉和鱼蛋白胨,其最佳浓度分别为38.18、46.00、21.29和6.06 g/L,A-40926 B0产量达到2379.67 mg/L。结论 经优化后,A-40926 B0的摇瓶产量较原始培养基产量提高了281.39%,为后期发酵罐中试与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项仁鑫 孙鹏 杨小虎 潘玲玲 方佳双 应灵萍 徐倩*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1017-1023.
    目的 筛选PF1022A高产菌株,并优化发酵条件,以提高发酵水平。方法 以PF1022A产生菌座坚壳菌(Rosellinia
    sp.)HS-NF-1412Z(3050 mg/L)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育种,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BB)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
    件。 结果 获得一株产PF1022A的高产稳定菌株HS-NF5-86-5-88,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9%。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麦
    芽糊精163.0 g/L,酵母抽提物19.7 g/L,棉籽饼粉25.0 g/L,豆油5.0 g/L时,硫酸镁2.0 g/L,氯化钠2.0 g/L,碳酸钙2.0 g/L,菌株摇瓶
    发酵产量5978 mg/L。结论 通过菌种诱变选育与配方优化,PF1022A的摇瓶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6%,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黄浩龙1,2 田勋1,2 刘佳乐1,2 张梦莹1,2 胡海峰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1024-1030.
    目的 提高星形孢菌素的产量。方法 本研究以星形孢菌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sp. ST-07)为出发菌株,采用电转化
    方法和应用PCR扩增星形孢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基因staR,成功构建含不同启动子(kasO*p和ermE*p)的加强表达staR基因的重组
    工程菌,分别命名为ST-D-5和ST-H-23。结果 通过对电转化条件的甘氨酸浓度、电场强度、菌丝体浓度、质粒浓度、孵育时间
    和孵育温度等关键参数优化,使电转化的效率从4×106提高至9.6×108(CFU/μg DNA);工程菌摇瓶发酵结果表明,与星孢菌素
    原始菌株ST-07相比,采用kasO*p 启动子构建的工程菌ST-D-5星形孢菌素的产量提高了17%,最高单位可达923 mg/L。结论 本
    文系统摸索了星形孢菌素产生菌的电转化条件,显著提高了电转化效率,不但为该菌株的高产遗传改造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其
    他放线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建立提供了有益借鉴。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苟丽霞1 解子晗1 张文丽2 宋子涵2 汪志军3 韩铁生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6): 643-648.
    目的 研究卡西霉素产生菌教酒链霉菌NRRL 3882中编码MmpL家族同源蛋白的抗性基因calT的功能。方法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alT基因敲除质粒,通过接合转移和同源重组的方法得到双交换的calT基因敲除的突变株。通过HPLC分析突变株的代谢产物,并对突变株及野生菌株的细胞内及细胞外卡西霉素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突变株GLX30(ΔcalT)中卡西霉素的产量与野生菌株相比显著降低,且胞内卡西霉素的占比与野生菌株相比增加约3倍,说明calT与卡西霉素的转运功能相关。结论 CalT为转运蛋白,负责将卡西霉素转运至胞外以实现教酒链霉菌对卡西霉素的抗性。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蒋玉婷 朱慧 贾晨波 岳思君 苏建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18-523.
    摘要:目的 对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泰乐菌素还原酶(tylosin reductase,SFR)进行改造以抑制其对泰乐菌素
    (tylosin)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方法 在前期对泰乐菌素还原酶编码基因第642位碱基进行定点突变
    形成终止密码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642位后碱基进行敲除;对基因敲除菌株的生长以及发酵产物中泰乐菌素(A组分)和雷诺菌
    素(relomycin,D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了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的弗氏链霉菌菌株M1-d1;该菌株培养过
    程中生长状态及稳定期生物量与原始菌株基本一致,菌落形态正常;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敲除菌株A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
    相比增加了10.08%,而D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减少68.75%。结论 弗氏链霉菌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不影响菌
    体正常生长,但能够抑制泰乐菌素还原酶对A组分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A组分含量,显著降低D组分含量。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郄丽萍1 姜明星2 葛鹍鹏1 随子华2 赵鹏鹏1 马婕1 张雪霞1 吴达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2, 47(10): 1051-1056.
    摘要:目的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替考拉宁发酵培养基,并对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来提高其发酵产量。方法 以游
    动放线菌TC19-3p-103为试验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考察因素的参考范围;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
    的中心区域;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最佳浓度组合;并对起始搅拌转速与通气量这两个
    发酵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考察;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流加技术控制碳源浓度。结果 经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其摇瓶产量提高了
    31.6%;50L罐发酵工艺参数优化后,发酵水平达到8558 mg/L。 结论 优化后的发酵工艺,显著提高了替考拉宁的产量,为其
    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王欣荣1 唐智超1 曾茂1 吕正1 翟龙飞1 张新宜1 刘超兰1 褚以文1 王克华2 黄挺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2, 47(06): 561-568.
    摘要:目的 通过对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孢菌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多杀菌素合成相关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发酵优化进一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RNA-seq技术对高产株SS-168及低产野生菌株SS-WT进行比较转录组
    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再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考察高产菌株的发酵水平。结果 转录组分析表明,与低
    产菌株相比高产株中有1341个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表明DEGs主要参与氧化还原生物过程和脂质代谢及辅因子结合和辅酶结
    合,主要分布在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等通路。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性达到100%。采用分别
    含有不同浓度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发酵培养进行筛选,多杀菌素发酵水平显著提高。结论 本研究通过新颖的转录组学
    方法获得了刺糖多孢菌高产菌株的差异基因,并对其高产机制和发酵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改良刺糖多孢菌菌株和优化发酵
    工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赵鹏鹏1 郄丽萍1 马婕1,* 赵国忠2 米贯东1 任风芝1 姜明星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2, 47(06): 569-574.
    摘要:目的 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高产新菌株,并提高替考拉宁产量。方法 以替考拉宁产生菌游动放线菌T19为出发
    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技术,获得一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高产新菌株,并对转速、接种量、温度和pH等发酵
    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从而提高了替考拉宁的产量。结果 诱变后菌株的发酵效价水平较出发菌株提
    高了42%;在转速为220 r/min,接种量为7.5%,温度为28℃,pH为6.5时,该菌株发酵效价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0%。结论
    ARTP诱变技术可有效用于游动放线菌的诱变选育,可大幅度提高替考拉宁的产量,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张堃钰1,2 张佩佩1,2 付加芳1,2 康妮1,2 宗工理1,2 马欣1,2 张少伟1,2 曹广祥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2, 47(04): 354-360.
    摘要:目的 探究珍贵束丝放线菌(Actinosynnema pretiosum)中双组分转导系统CNX_RS34865/CNX_RS34870对A. pretiosum中
    安丝菌素P-3(AP-3)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方法 本研究以A. pretiosum X47菌株为出发菌株,构建双组分转导系统CNX_RS34865/
    CNX_RS34870中调控基因CNX_RS34870的缺失突变菌株;利用HPLC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分析出发菌株X47与CNX_RS34870突
    变菌株(ΔRS34870)的AP-3产量差异;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菌株之间各基因的转录水平差异,分析CNX_RS34870对菌株AP-3生物
    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与出发菌株X47相比,ΔRS34870菌株在液体发酵条件下AP-3生物合成量显著下降,在第6天时,
    ΔRS34870菌株AP-3产量降低了36.94%。转录水平分析显示ΔRS34870菌株中1524个基因的转录较X47明显不同,其中AP-3生物合
    成基因簇中的asm1、asm2、asm30、asm32、asm33、asm34、asm35和asm37基因以及与初级代谢中与AP-3前体合成相关的pgk基因
    出现了显著下调。结论 CNX_RS34870是菌株AP-3生物合成的正调控基因,可通过调控AP-3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转录以及影响初级
    代谢从而影响AP-3的产生。本研究将为了解AP-3生物合成的调控网络以及工业菌株的遗传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李辉1 方志锴2 郭霞凌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2, 47(01): 28-34.
    摘要:目的 解析利普斯他汀(lipstatin)高产菌株毒三素链霉菌AP617-N12CA (S. toxytricini AP617-N12CA)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为深入研究该菌株高产lipstatin的分子机理与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联合应用三代单分子测序技术和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AP617-N12CA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相关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进基因组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并对lipstatin及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分析预测。结果 AP617-N12CA菌株整个基因组大约6.99Mb,GC含量73.76%,含有6134个编码序列;基因组由一条长约6.38Mb的线型染色体和一个长约0.61Mb的线型质粒组成;同时预测得到2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其中lipstatin基因簇定位在线型质粒右臂区域而非在染色体上。结论 首次完成了AP617-N12CA菌株全基因组完成图绘制,在S. toxytricini菌中首次发现和描述了线型质粒,在线型质粒上定位并鉴定分析了lipstatin基因簇。为S. toxytricini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lipstatin高产机理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后续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葛祥斌 徐鹏 刘阳 孟晓妍 叶晖 杨春敬 董宏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2, 47(01): 35-39.
    摘要:目的 高产庆大霉素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对出发菌株绛红小单孢菌GM20190109-15进行常温等离子体(ARTP)和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结果 经高通量筛选,得到一株突变菌株CH20190225-107,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突变菌株的各组份出峰时间与对照一致,其效价从1547 U/mL提高到2280 U/mL,摇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了47.4%,组分C1、C1a、C2a和C2的相对比例分别为29%、23%、25%和23%,且遗传性状稳定。结论 使用ARTP和氯化锂复合诱变庆大霉素产生菌的,效果较好,提高了庆大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