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刘婷婷 谢小芳 杜鸿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081-1088.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药敏表型与产碳青霉
    烯酶酶型的相关性,探索流行菌株的耐药特征,为临床精准化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3年3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离保存的非重复CRE临床菌株共计102株,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或抑菌圈直径(KB值),用PCR法扩增CRE菌株中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检测细菌的同源性和遗传性,统计分析相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2株CRE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依次为20.6%、6.9%和5.9%。86株(84.3%)携带blaKPC-2,15株(14.7%)携带blaNDM, 1株(1%)同时携带
    blaKPC-2和blaNDM-1。CRE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90/102,88.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7/102,6.9%)。90株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
    型主要为ST11(61.1%)、ST15(24.4%)和ST700(3.3%),主要携带blaKPC-2(94.4%)。ST11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
    阿维巴坦、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依次为9.1%、7.3%和3.6%。未发现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药敏结果与产碳青霉烯酶酶型有
    相关性。结论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3类抗生素能很好地互相弥补其耐药性。对于明确CRE感染的重症患
    者,建议临床尽快检测CRE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种类指导是否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黄湘宁 刘鑫 龙姗姗 喻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089-1094.
    摘要:目的 分析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2021—202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医院不动杆菌以及皮特不动杆菌各成员单位分
    离鉴定及报告情况,以及各菌株科室、标本分布和抗菌药物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微生物菌种鉴定以及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
    考。方法 利用WHONET5.6软件对2021—2023年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共111家单位上报数据中上述3种细菌的科室分布、
    标本及药敏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问卷星对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核心网成员单位进行基质辅助激光基质电离飞行时间
    质谱仪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51918株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98.6%,皮特不动杆菌占1.2%,医院不动杆
    菌占0.2%。111家医院中仅7家医院(6.3%)有医院不动杆菌和皮特不动杆菌的报告。3种细菌主要分离于呼吸道样本,鲍曼不动杆
    菌和医院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皮特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和外科。鲍曼不动杆
    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性均显著高于医院不动杆菌和皮特不动杆菌。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由于通过生化反应难以进行区
    分,造成微生物实验室通常并未区分至菌种,但由于上述3种细菌样本来源、分离科室以及耐药性均有明显差异,提示微生物实
    验室应尽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基质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对菌种进行准确鉴定并加强耐药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经验用药。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王欢 陈素明 李霞 崔恩博 鲍春梅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095-1100.
    摘要:目的 研究侵袭性酵母菌菌种分布,临床特征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2—2023年期间分离自无菌部位的酵母菌810株,对感染标本类型、基础疾病和药物敏感性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810株酵母菌株以白念珠菌为主(53.33%),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构成比分别为19.26%和12.47%。最常
    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标本类型是腹水(30.00%),其次是中段尿(25.80%)。感染人群以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居多,肝炎肝硬化和
    恶性肿瘤患者为酵母菌易感人群。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为98.84%。近平滑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为90.24%~97.56%。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最低(58.97%~73.72%)。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首要病原菌是白念
    珠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的药物敏
    感性下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董小雪1, 2 张鸿娟1, 2 苏艳丹1, 2 李欣玥1, 2 许云敏1, 2 朱晓雁1, 2 郭兰花3 单斌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01-1106.
    摘要:目的 研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氨曲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产金属酶肠杆菌目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为临床
    产金属酶肠杆菌目细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
    细菌,PCR方法检测blaKPC、blaOXA-48、blaVIM、blaNDM和blaIMP等5种耐药基因,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氨曲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棋盘法检测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氨曲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协同抑菌活性,计
    算联合药敏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和敏感折点指数,判断两种组合之间的协同、相加、无关或拮抗作用,评估不同组合之间的协同
    效果。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234株,其中产金属酶的菌株占12.8%(30/234),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
    药率为100%(30/30)。分别从不同样本类型中选择6株产金属酶的代表性菌株进行联合药敏实验,结果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氨曲
    南对6株菌株部分抑菌浓度指数均<0.5,表现出协同作用,协同率为100%(6/6),联合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时,每个组合仅对1株菌
    株表现出协同作用,协同率为16.7%(1/6),但在美罗培南的组合中,有3株菌株表现出相加作用,相加率为50%(3/6),对2株双酶型
    菌株均无协同或相加作用,敏感折点指数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氨曲南明显优于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协同效果显著。结论 体
    外联合药敏结果显示,对产金属酶肠杆菌目细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氨曲南具有显著的协同效果,联合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
    协同效果不明显,因此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氨曲南可作为治疗产金属酶肠杆菌感染的方案之一。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陶佳1, 2 陈素明3 王文1, 2 李刚1, 2 王欢3 王亮1, 2 马婷婷1, 2 曲芬3 贾伟1, 2 王利茹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07-1113.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和宁夏地区2家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属的分
    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气单胞菌属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间2家医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
    属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菌种分布、标本类型分布和耐药率等,使用Whonet5.6软件和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0年间2家医院分离气单胞菌属细菌共541株,分别为198株和343株,感染患者均是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为50岁以上
    的中老年人。2家医院检出的气单胞菌属中均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其次为豚鼠气单胞菌、维隆气单胞菌温和亚种,其他检出
    的菌种包括维隆气单胞菌维隆亚种、杀鲑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541株气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主要为胆汁和血液,分别占
    31.98%和19.78%,其他标本类型包括痰液、引流液、分泌物等。2家医院气分离单胞菌属的标本类型有统计学差异,解放军总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前五位的标本类型为血液、粪便、腹水、胆汁和引流液,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标本类型主要为胆汁、痰
    液、分泌物、引流液、血液。气单胞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3种气单胞菌均未
    检测到阿米卡星耐药的菌株。豚鼠气单胞菌对头孢类及单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明显高于解放军总医院
    第五医学中心。结论 2家医院检出的气单胞菌属的菌种组成类似,但在临床分布及耐药性间均存在差异性,每个医院都需要
    监测本地区气单胞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为气单胞菌的诊疗提供参考。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张敬霞1 李刚2 陈素明3 蔡珍1 杜鸿4 黄彬5 张鞠玲3, ﹡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14-1200.
    摘要: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
    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
    床分离的无菌体液和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和耳道分泌物鉴定为LM患者的病例信息,并收集其菌株,回顾性分析LM病原学特
    点及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LM的感染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
    (51.47%);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51.8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颅内感染(24.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晕、头
    痛、意识模糊和感染性休克等,整体死亡率达到23.53%。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58.77(5.1~183) mg/L vs 89.08(12.4~272.7) mg/L,
    P=0.027]和降钙素原(PCT)[2.88(0.04~55.50) ng/L vs 12.35(0.19~38.56) ng/L,P=0.02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早期抗生素的选择对患
    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8)。结论 LM感染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和颅内感
    染为主,不同的感染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CRP和PCT的升高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青霉素、
    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美罗培南对LM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但复方磺胺甲恶唑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尽
    早使用有效灭活LM的抗生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林佳瑶 朱婕 闻奕丞 王靓 翟雅轩 钱艳 杜鸿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21-1130.
    摘要:目的 探究磷霉素与亚胺培南联合使用对携带blaNDM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21—2022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临床分离的非重复
    CRE,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筛选出携带blaNDM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和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CR-E. coli)。通过微量
    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磷霉素的
    MIC;采用棋盘法分别测定磷霉素与6种抗生素联用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以判定药
    物联合效果;通过时间杀菌实验判断磷霉素与亚胺培南体外联合杀菌效果;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
    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抗生素条件下菌株blaNDM、fosA、mrkA和murA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PCR筛选出24株携带blaNDM基因的
    CR-KP(12/24)和CR-E. coli(12/24)。棋盘试验显示磷霉素联合亚胺培南的协同作用(FICI≤0.5)相较其他抗生素效果最好(70.8%)。
    时间杀菌实验显示,磷霉素联合亚胺培南作用24 h内细菌数降低≥3 log10CFU/mL,呈现出较强的杀菌效应。结晶紫染色结果
    显示磷霉素与亚胺培南联合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磷霉素与亚胺培南联合处理后,生物膜形成
    与Ⅲ型菌毛合成重要基因mrkA表达相较对照组和亚胺培南组显著下调,而细胞壁形成重要基因murA表达相较其他两组上调。
    结论 磷霉素与亚胺培南联用可以抑制细菌生长,其可能通过减少生物膜形成、影响菌毛和细胞壁形成等方面对携带blaNDM的
    CR-KP与CR-E. coli发挥协同抗菌或杀菌作用。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王心静 安慧茹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31-1137.
    摘要:近2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动下,先后有20余种新药或再利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针对多重耐药结核病,
    WHO推荐了包含新药贝达喹啉和普托马尼/德拉马尼组成的方案。国内应用正起步,本文就这2类新药的历史背景、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特点和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综述讨论,以促进临床医生对新药的正确应用。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