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蒋庆佳1 杨放2 杨安迪3 武英4 卢文婷5 雷诗懿1 吴小林4,*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55-861.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常用抗生素的局限性不断显露。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特点,其细菌作用特点机制可能并不单一,不同的药物抑菌作用也存在差异。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抗菌的主要成分对其抑菌机制进行总结,同时对中药逆转耐药性机制讨论,为中药抗菌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李玮玮 郭伟鸿 张雪 张昕阳 朱伟伟 薛云新 王岱 赵西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973-981.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持续攀升及新型抗菌药物研发进展缓慢,使得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早期抗生素呋喃妥因具
    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较低的临床耐药率,被重新考虑作为治疗尿路感染的一线药物,但其确切的分子作用靶点仍不清楚。本文
    回顾了呋喃妥因的抗菌和耐药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联合用药研究,以期为呋喃妥因的合理使用及抗菌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综述
    周志莲 周彤 周秀娟 龙坤兰 陈骏 张传涛 高培阳*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62-868.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超级细菌”的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疗相关感染的机会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被一种称为“群体感应”的复杂机制调节,其调节毒力因子的产生、生物膜形成、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细菌运动等等,并可减弱宿主的免疫应答。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QSIs)可以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降低细菌毒性,并可抑制和消除生物膜,增加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这些特性使QSIs成为目前研发抗感染和辅助抗感染药物的热点,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和铜绿假单胞菌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综述
    骆慧晓 张晓婷 汪庆* 杨光 李思敏 刘长振 齐丽英 李书唱 侯雅茹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45-753.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环境中出现了大量耐药菌,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会通过水平转移在微生物间传播,加重了耐药基因及耐药菌对环境的污染。由于肠道菌群多样性较高且包含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人体肠道逐渐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适宜场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容易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宿主免疫功能,导致定植抗性的丧失,促使外源耐药菌在肠道定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影响人体肠道中耐药基因组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抗生素的使用,食物,饮水等。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的组成和传播,总结了肠道菌群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增强对人体肠道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认识,并为减少或控制肠道中抗生素耐药性方法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 综述
    刘尔越 陆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28-735.
    纳米结构生物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如超小且可控的尺寸,高比表面积和可经修饰功能化的结构等。这些特性有助于开发抗菌药物新剂型,从而克服传统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中的一些局限性。近年来,使用纳米颗粒系统装载抗菌药物已成为一种创新且有前途的策略,可提高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副作用。本文综述了常用纳米颗粒在抗菌药物开发中的研究进展。
  • 分析质控与制剂
    陶静 李黎 廖蓉惠 涂娜 沈雪*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921-929.
    目的 制备以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为载体,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 DOX)的纳米粒子,对纳米粒制备处方进行优化,并对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初步考察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去溶剂-交联法制备得到负载阿霉素的白蛋白透明质酸纳米粒子(DOX-HSA-HA NPs),并利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筛选最优处方,采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对纳米粒的形貌和粒径进行考察,并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效果及体外溶血情况,最后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初步考察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效果。结果 按优化条件制得的DOX-HSA-HA NPs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分布均一,粒径为(213.39±0.79) nm, PDI值为0.062±0.012,Zeta电位为-25.53 mV,包封率达88.85%,载药量达2.06%;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在pH 6.8和pH 7.4条件下DOX-HSA-HA NPs具有缓释效果,加入透明质酸酶之后,DOX的释放量增加;溶血性实验表明,纳米载体材料HSA-HA NPs无溶血风险,可用于静脉注射给药;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空白载体对细胞基本无毒性,相比于DOX-HSA NPs, DOX-HSA-HA NPs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细胞毒性增强。结论 采用去溶剂-交联法制得的DOX-HSA-HA NPs分布均匀,包封率高,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增强的细胞毒性。
  • 药理与临床
    孙素越1,2 于姣阳3 王卫晓1 董慧1 卢晓亮3 韩丽梅1 王世伟3 胡春梅1,* 陈伟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1037-1047.
    目的 从医院废水中筛选并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表达和优化其裂解酶。方法 以收集的临床铜绿假单
    胞菌为宿主菌,分离纯化烈性噬菌体,并深入鉴定其中一株裂解能力强的广谱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和进化
    特征,表达和改造噬菌体裂解酶,测定噬菌体与抗生素的协同杀菌作用以及不同穿膜辅助剂对于裂解酶杀菌活性的影响。结果
    噬菌体vB_PaeM-YQ78是一株新的铜绿假单胞菌肌尾噬菌体,潜伏期为10 min,裂解量为43;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01;在40℃
    以下和pH 5~10范围内保持稳定。噬菌体与环丙沙星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在24 h内无突变菌株生长。不使用穿膜辅助剂时,裂
    解酶LysYQ78在1 h内能将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降低1个log单位,在添加5 mmol/L EDTA时,LysYQ78可以将细菌浓度降低6个
    log单位。将ApoE蛋白N端穿膜肽融合到LysYQ78的N端后,Lys1410-YQ78的杀菌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可以在1 h内将宿主菌浓度
    降低2个log单位。结论 本实验分离鉴定了一株新的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其具有较宽的宿主谱,与环丙沙星具有较强的
    协同作用。并且,其裂解酶本身就可以穿透细胞外膜,展现杀菌活性,而与穿膜肽融合后,杀菌活性得到显著增强。本实验的
    裂解酶改造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思路,为将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噬菌体治疗提供新的选项。
  • 综述
    洪峻1,2 郑波3 赵志刚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47-854.
    为探究抗菌药物复方制剂在我国的上市情况以及可及性。本研究对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地区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上市品种、数量进行了统计,并对《国家基本药品目录(2021版)》(NEML)、《WHO基本药品目录(第22版)》(EML)、《WHO儿童基本药品目录(第8版)》(EMLc)中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收录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我国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种类及数量位居前列,但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②NEML同EML和EMLc相比重合药物仅占3种,建议收载新型复方制剂,例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美罗培南/法硼巴坦,以完善用药体系。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我国抗菌药物复方制剂的研究和规范管理,需进一步研究。
  • 综述
    张良1 潘滢浩2 袁瑜2,3 黄波2 孟广鹏2 李元波2 周琳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21-727.
    摘要:抗菌肽相比传统抗生素,具有广谱杀菌、对多重耐药菌有效、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近年来,抗菌肽独特的细胞膜靶向作用机制得到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机制上的结构优化策略也成为了近期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抗菌肽的细胞膜损伤机制展开,就近期通过氨基酸替换、线性肽成环、化学修饰、多聚化、抗生素偶联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等手段对抗菌肽结构予以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期望对抗菌肽设计与改构研究提供思路。
  • 综述
    闫开成1,2 陈丽3 刘晓丽4 梁文馨2 蔡芸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69-878.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感染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危机,虽然近些年研发了一些新型抗菌药物,但耐药趋势并未逆转,目前急需替代疗法来应对这一危机。低频超声作为一个安全且有应用前景的物理方法,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被受到重视,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能产生协同杀菌作用,杀菌机制包括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本文综述了体内外低频超声联合抗菌药物在抗浮游菌和生物被膜、促进植入物药物释放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旨在对低频超声进一步研究和未来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
  • 药理与临床
    马聪1 余志晴2 田佩灵2 杨俊莉2 雷燕莉2 唐焓嫣2 徐玉玲3, 4,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930-936.
    目的 探究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机制,为黄连配方颗粒抑菌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及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E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并根据测定的结果进行EC抑菌曲线的绘制、胞外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电导率的研究。结果 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对EC的MIC分别为3.14、5.06和0.80 mg/mL;MBC的结果分别为3.14、10.13和3.19mg/mL;EC在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质量浓度为1×MIC和1/2MIC的情况下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空白组EC生长良好;在供试品质量浓度为1×MIC和2×MIC情况下,随着时间增加,EC胞外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电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 在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的作用下,EC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泄露,从而达到抑菌作用。
  • 药理与临床
    柳朔怡1 顾全2,* 李会平2 戚桂杰1 鲁程绯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826-832.
    目的 分析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异质性耐药现象的探索。 方法 对2016—2021年收集的4株多重耐药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multidrug resistant Providencia Rettgeri, MRPRE)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携带的耐药基因进行分析。采用异质性耐药菌谱分析与亚抑菌浓度抗生素诱导实验探索庆大霉素异质性耐药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适应性耐药。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4株MRPRE,其中3株检出blaNDM-1基因,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同时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复方磺胺甲恶唑、喹诺酮类药物耐药。1株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但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质性耐药,在亚抑菌浓度庆大霉素诱导下,庆大霉素MIC值由8 μg/mL上升至64 μg/mL,亚胺培南MIC值由2 μg/mL上升至8 μg/mL,出现适应性耐药。结论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可携带blaNDM-1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同时表现对多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异质性耐药菌株在亚抑菌浓度庆大霉素诱导下可出现庆大霉素与亚胺培南的适应性耐药。
  • 综述
    薛永常 吴欣园 朱晨阳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41-846.
    差向异构结构域作为非核糖体肽合成酶体系中重要组分,将L型氨基酸异构化为D型氨基酸,赋予了非核糖体肽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对蛋白酶的抵抗力。本文结合近期研究阐述了差向异构结构域的蛋白结构特征和异构化过程中的去质子化/再质子化机制,此外还对差向异构结构域在非核糖肽合成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总结,展望了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为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的工程改造和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 药理与临床
    马晶 王德亚 田忠景 康美玲 李庆亮 朱峰 孙夏 丁诚实*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833-840.
    目的 采用抗生素饮水饲喂小鼠,观察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共有和特有OTUs、多样性和复杂度;PCA、NMDS、PCoA和 UPGMA聚类树作多样本比较分析;聚类热图和柱状图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并预测肠道菌群功能的改变。结果 饮水摄入抗生素能够显著降低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复杂度,升高优势菌群的总体占比,变形菌门的肠道细菌对抗生素的拮抗能力更强,并可能影响其功能。结论 抗生素具备改变肠道菌群的作用,需做好食品特别是饮用水受其污染的防控工作。
  • 综述
    李岩鹏 王兵 沈峥 徐冬梅 王振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999-1007.
    摘要:Thaxtomin是由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酸性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等植物病原菌产生的天
    然产物,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和良好的除草活性,是美国环境保护局批准用作农田除草剂的主要活性物质,是一类非常有潜力
    的新一代生物除草剂。本文主要从thaxtomin结构特点、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衍生物合成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总结讨论了thaxtomin产量提高及衍生物合成的策略,并对thaxtomin的后续研究进行了探讨。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李铭晖 王明明 殷鹏凯 杨自忠 肖怀 杨大松 杨银河*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85-893.
    目的 研究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成虫肠道的活性真菌,为抗菌、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新的真菌资源。方法 结合稀释涂布法和选择培养法对喙尾琵琶甲成虫肠道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以9株病原菌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检测肠道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结合形态学,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ITS序列比对,鉴定抗菌活性显著的真菌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5株肿瘤细胞,对已鉴定的菌株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从喙尾琵琶甲肠道中分离获得108株真菌,其中17株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选择7株抑菌活性显著(抑菌圈直径≥14 mm)的真菌进行鉴定;研究还显示3株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喙尾琵琶甲肠道来源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抗菌及抗肿瘤活性。
  • 综述
    李梦涵 汪庆* 杨光 李思敏 刘长振 张晓婷 齐丽英 李书唱 申芷瑜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54-765.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大量残留的抗生素及抗生素耐药基因在食品环境和临床环境中被检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极易获得和传播耐药基因,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可以在食品环境和临床环境间传播,使人体内菌群的耐药性增强。大肠埃希菌作为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储存库,其抗生素耐药性已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食品环境与临床环境中耐药菌株的出现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食品和临床环境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阐述了食品贸易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全球性传播的推动作用以及临床环境中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驱动因素,探讨了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在食品与临床环境间的传播途径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以期为未来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杨骁1 任晋玮2 徐利剑1,* 刘玲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79-884.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Fusarium sp. HL2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分离纯化;后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方法并比对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孢子萌发法评价其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结果 从该菌株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plancyin G(1)、吲哚-3-乙醛酸甲酯(2)、吲哚-3-乙酸(3)、丁二酸二甲酯(4)、阿魏酸(5)、gibepyrone F(6)、6-((2S,3S)-2,3-二羟基-2-丁醇基)-3-甲基-2-吡喃酮(7)和6-((2R,3S)-2,3-二羟基-2-丁醇基)-3-甲基-2-吡喃酮(8)。结论 化合物5、7和8对青枯劳尔菌BXL018、甘蓝黑腐病菌BLY013和辣椒青枯病菌BLY014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
  • 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解读
    李晓冉 曲俊彦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7): 755-763.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属于我国规定的乙类传染
    病。近些年来我国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本文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中更新
    内容及要点进行解读,以供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考,提高布病诊治能力,降低病死率。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项仁鑫 孙鹏 杨小虎 潘玲玲 方佳双 应灵萍 徐倩*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1017-1023.
    目的 筛选PF1022A高产菌株,并优化发酵条件,以提高发酵水平。方法 以PF1022A产生菌座坚壳菌(Rosellinia
    sp.)HS-NF-1412Z(3050 mg/L)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育种,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BB)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
    件。 结果 获得一株产PF1022A的高产稳定菌株HS-NF5-86-5-88,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9%。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麦
    芽糊精163.0 g/L,酵母抽提物19.7 g/L,棉籽饼粉25.0 g/L,豆油5.0 g/L时,硫酸镁2.0 g/L,氯化钠2.0 g/L,碳酸钙2.0 g/L,菌株摇瓶
    发酵产量5978 mg/L。结论 通过菌种诱变选育与配方优化,PF1022A的摇瓶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6%,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