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司徒天欣 汪川蕾 严旭 张亮 江海洋*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492-498.
    摘要: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及制剂是主要的应对手段之一。金属有机框
    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纳米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易于修饰、生物相
    容性好等特点。目前已发现MOFs具有抗菌作用,其结构适合装载和递送药物,这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新机遇。本文概
    述了MOFs的结构特点与抗菌和载药机理,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 综述
    蒋庆佳1 杨放2 杨安迪3 武英4 卢文婷5 雷诗懿1 吴小林4,*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55-861.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常用抗生素的局限性不断显露。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特点,其细菌作用特点机制可能并不单一,不同的药物抑菌作用也存在差异。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抗菌的主要成分对其抑菌机制进行总结,同时对中药逆转耐药性机制讨论,为中药抗菌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金嘉悦 方淼森 尹凯波 姜明国 王一兵*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481-491.
    摘要:海洋生态环境(如高盐、高压、低温和寡营养等)以及海洋生物物种间复杂广泛关系赋予了海洋真菌独特的新陈代谢
    途径及适应机制,因此相比于陆地来源的相同种属真菌,海洋来源真菌能够产生结构独特、丰富多样、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合
    物。迄今为止,已经有上万种化合物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出来,但受限于传统培养技术,新结构和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几率和速度
    都有所下降。“一株多化合物”(one stain-many compounds, OSMAC)策略是传统培养方法的发展,为寻找新型天然产物提供了
    新的方法,提高挖掘海洋真菌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逐渐被应用于海洋天然产物的发现。本文对OSMAC策略在海洋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发现及活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提高海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加快先导化合物和生
    物资源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徐志勇1 熊伟1 吴磊1 刘云飞1 谢传奇1 徐静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6): 625-635.
    红树林植物长期处于高盐、缺氧、频繁潮汐等独特环境,其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共同进化,从中挖掘出了许多结构新颖的功能分子,是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发现的来源于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重点总结了它们的化学结构类型、宿主来源。描述化合物460个,其中新化合物217个,出新率达47.2%;结构类型涉及聚酮类、萜类、生物碱;研究较多的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间座壳属Diaporthe、青霉属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研究较多的宿主植物为秋茄、红海榄、海莲、角果木。本文旨在总结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李玮玮 郭伟鸿 张雪 张昕阳 朱伟伟 薛云新 王岱 赵西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9): 973-981.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持续攀升及新型抗菌药物研发进展缓慢,使得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早期抗生素呋喃妥因具
    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较低的临床耐药率,被重新考虑作为治疗尿路感染的一线药物,但其确切的分子作用靶点仍不清楚。本文
    回顾了呋喃妥因的抗菌和耐药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联合用药研究,以期为呋喃妥因的合理使用及抗菌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翟晓旭1,2 刘迪1,2 隋丽英3 罗轲轲2 张本印4 张得钧4 薛春梅1,* 刘少伟2,5,* 孙承航2,4,5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07-517.
    摘要:目的 对藏北高原当穹错盐湖来源放线菌N85进行初步分子鉴定及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法 通过菌株16S
    rRNA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初步确定N85的分类地位;以抗菌活性及代谢物丰富度为指标,采用
    OSMAC策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基于HPLC-UV、UPLC-Q-TOF-MS及UNIFI数据库筛查技术,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预测;通
    过硅胶柱色谱和反相HPLC分离纯化活性成分;经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菌株N85隶属于
    拟诺卡菌属放线菌,经过OSMAC培养基优化,从菌株粗提物中预测并分离鉴定3个活性产物,分别为萘醌类化合物2-methoxy-
    1,4-naphthoquinone (1),吡喃酮类化合物norcardiatone A(2)和norcardiatone C(3),其中化合物1为主要活性成分。化合物1~3首次
    从内陆盐湖来源放线菌中分离获得。结论 应用光谱、质谱等多谱学数据分析结合UNIFI数据库筛查等策略,可快速实现天然
    产物的早期结构排重,对加速新型抗生素的高效发现具有指导意义。
  • 药理与临床
    梁良1 居阳2,* 黄莹莹3 葛春悦4 翁剑真2 朱愿超1 石鑫4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95-600.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
    析北京医院收治的1例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中文以“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
    菌”为检索词,英文以“Capnocytophaga sputigen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万
    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纳入文献范围为2021年10月10日前发表的所有
    中文及英文文献。结果 患者男,22岁,左侧颌面部肿瘤3程化疗后,第4程化疗前出现发热寒颤,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培养需氧瓶及厌氧瓶均为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文献检索共检索国内外病历报道37例,其中34例报道了明确的治疗方案。
    结合本例患者,共35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16例,未知性别1例,年龄介于0~94岁。感染部位方面,20例患者为血流感染,
    其中4例同时合并其它部位的感染。除1例患者流产后没有给予任何药物治疗外,34例患者接受了基于β-内酰胺类药物的治疗方
    案,有5例患者同时接受了外科手段干预。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死亡。结论 生痰二氧化碳纤维菌引起的感染临床少见,美
    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并未对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推荐药敏试验方法及折点范围,临床中多经验性使用基于β-内
    酰胺类药物的治疗方案。疾病预后较好。
  • 分析质控与制剂
    沈振1,2 丁勃1,2 孟晓丽1,2 徐晓洁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32-537.
    摘要:目的 建立适用于制霉菌素口用凝胶中制霉菌素效价测定的方法。方法 通过考察试验菌株、溶剂浓度、N,N-二甲
    基甲酰胺、菌层体积、缓冲溶液、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基适用性等影响管碟法的因素,确定采用管碟法的二剂量法,以
    啤酒酵母ATCC2601为试验菌,用制霉菌素检定培养基(pH6.0)和磷酸盐缓冲液(pH6.0),在30℃~32℃下培养20~24 h,对制霉菌
    素标准品和口用凝胶中制霉菌素的效价进行测定。结果 在91.71~12.29 U/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7),方法的专属
    性、中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要求。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制霉菌素口用凝胶中制霉菌素的效价测定。
  • 综述
    周志莲 周彤 周秀娟 龙坤兰 陈骏 张传涛 高培阳*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8): 862-868.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超级细菌”的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疗相关感染的机会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被一种称为“群体感应”的复杂机制调节,其调节毒力因子的产生、生物膜形成、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细菌运动等等,并可减弱宿主的免疫应答。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QSIs)可以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降低细菌毒性,并可抑制和消除生物膜,增加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这些特性使QSIs成为目前研发抗感染和辅助抗感染药物的热点,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和铜绿假单胞菌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药理与临床
    张蕊 张明芳 陈代杰 经莉莉 殷瑜*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47-553.
    摘要:目的 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对抗细菌感染时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发挥了重要的防御功能。本文探索依替米星在治疗
    斑马鱼感染过程中,对中性粒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斑马鱼胚胎心包腔内注射方法,考察不同细菌负载量对斑马
    鱼生存率的影响,建立感染模型;通过考察斑马鱼生存率及体内细菌清除情况,确定依替米星的体内治疗浓度;将表达红色荧
    光蛋白的大肠埃希菌与绿色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Tg(mpx: GFP)结合,通过苏丹黑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的颗粒,
    通过多色荧光成像和细胞计数观察细菌与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并统计分析依替米星对中性粒细胞的增殖、趋化及脱颗粒的
    影响。结果 通过心包腔注射大肠埃希菌1000 CFU/胚胎,建立斑马鱼感染模型;确定依替米星治疗浓度为4 mmol/L,该浓度下
    感染斑马鱼24 hpi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体内的活菌数及细菌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趋化因子IL-8转录水平是感染组的1/3,心包腔
    部位中性粒细胞“+++”等级的斑马鱼占比是感染组的1/4,体内总中性粒细胞数量和脱颗粒比例占比略有下降,但不显著。 结
    论 依替米星在斑马鱼感染过程中,可有效清除心包腔部位的细菌,提高斑马鱼生存率,并且显著抑制趋化因子IL-8诱导的中性
    粒细胞趋化,避免其在炎症部位聚集,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但对中性粒细胞增殖和脱颗粒的影响不显著。
  • 综述
    冯佳妮 李玮玮 朱伟伟 薛云新 王岱 赵西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499-506.
    摘要:持留菌(persisters)指的是细菌群体中的一个小亚群,它们可以在致死浓度的抗生素应激下进入休眠状态,躲避抗生
    素的杀伤,然而这种耐受抗生素的能力并不具备可遗传性,在抗生素压力降低或者去除时持留菌便可正常生长并恢复对抗生素
    杀菌的敏感性。本文介绍了持留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慢性感染等临床相关问题的关系,综述了TA模块及SOS反应等促进细菌
    持留形成的分子机制,总结了现有研究中针对细菌持留可行的防治手段,以期引发临床对持留菌更广泛的关注和警惕,且为持
    留菌的深入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骆慧晓 张晓婷 汪庆* 杨光 李思敏 刘长振 齐丽英 李书唱 侯雅茹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45-753.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环境中出现了大量耐药菌,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会通过水平转移在微生物间传播,加重了耐药基因及耐药菌对环境的污染。由于肠道菌群多样性较高且包含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人体肠道逐渐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适宜场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容易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宿主免疫功能,导致定植抗性的丧失,促使外源耐药菌在肠道定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影响人体肠道中耐药基因组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抗生素的使用,食物,饮水等。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的组成和传播,总结了肠道菌群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增强对人体肠道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认识,并为减少或控制肠道中抗生素耐药性方法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 药理与临床
    孟雪斐1 张鸿娟1 宋贵波1 马志刚1 李小凤1 梁媛1 刘涵禹2 单斌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63-572.
    摘要:目的 通过对直肠拭子主动筛查出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和
    对应患者感染后分离出的CRE进行配对分析研究,以探讨CRE定植和感染之间的分子特征异同,为临床CRE感染的防控提供
    帮助和指导。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患者直肠拭子标本进行CRE菌株筛查。监测筛查阳性患者的感染发生情
    况,对感染菌株及其定植菌株同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CRE主动筛查定
    植率为2.41%(75/3116),其感染率为45.3%(34/75)。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检出以blaKPC为主:定植组blaKPC(25/34)、blaOXA48(9/34),
    感染组blaKPC(25/34)、blaOXA48(10/34),检出率P>0.05;ST分型以ST11型检出率最高,定植组ST11型(25/34)、ST231型(9/34),
    感染组ST11型(25/34)、ST231型(9/34),检出率P>0.05。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的为:定植组mrkD(34/34)、uge(32/34)、
    fimH(33/34)、wabG(32/34)、entB(32/34),感染组mrkD(34/34)、fimH(31/34)、uge(34/34)、wabG(31/34)和entB(30/34),检出率
    P>0.05。定植菌是否发生感染与毒力基因uge、iucA、iutA、rmpA和iroB相关,P≤0.05。结论 肠内定植CRE与其感染CRE之间
    高度同源,主动筛查是防控CRE感染的重要举措,通过CRE主动筛查对高危人群预防CRE感染意义重大。
  • 药理与临床
    温泽文1,2 陈程纯2 沈宗霖2 邓向斌1,2 邓启文1,2 余治健1,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54-562.
    摘要:目的 探究奥替溴铵抑制革兰阳性菌生长及抑制生物被膜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奥替溴铵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并通过生长曲线分析奥替溴铵对浮游菌生长的影响,杀菌曲线评估奥替溴铵杀菌活性;结晶紫染色生物被膜含量测定和激光共
    聚焦显微镜检测奥替溴铵的抗生物被膜活性;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奥替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结果 奥替溴铵对
    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和杀菌活性,MIC90≤12.5 μmol/L,奥替溴铵在1/2×MIC浓度时对细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此外,奥替溴铵能够以剂量依赖形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可灭杀成熟生物被膜中的细菌;蛋白质组分析
    显示奥替溴铵处理能够显著抑制细菌初级代谢过程,诱导过氧化应激。结论 奥替溴铵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佳的抗菌活性和抗
    生物被膜活性,通过抑制细菌初级代谢和引发过氧化应激达到抑菌效果。
  • 药理与临床
    陈金莲 刘泉波*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73-578.
    摘要:目的 对某儿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来源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院感防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
    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在某儿童医院住院的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
    情况、标本来源、检出科室分布、基础疾病、并发症、耐药情况及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标本309例,多
    重耐药菌有95例,非多重耐药菌214例。男女比例1.51:1,平均年龄1.59岁,其中1岁以下的有69.6%(215/309)。标本来源以痰液
    81.9%(253/309)为主,其次为血液(6.5%,20/309)、皮肤分泌物(3.9%,12/309)。前4位检出科室为新生儿科( 35.9%,111/309)、
    重症医学科(27.5%,85/309)、呼吸科(5.5%,17/309)及血液科(4.5%,14/309)。合并基础疾病者有117人,其中前3种基础疾病分
    别为先天性心脏病(38.5%,45/117)、外科术后(15.4%,18/117)及血液肿瘤系统恶性疾病(14.5%,17/117)。165例患儿发生脏器
    功能衰竭,其中呼吸衰竭(48.5%,150/309)、感染性休克(6.8%,21/309)、多器官功能衰竭(1.6%,5/309) 。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
    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在30%以上,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0.0%和30.1%,对头孢哌酮/舒
    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6.3%、29.8%及25.3%,对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
    22%、23.8%及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创呼吸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留置导尿管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或感染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儿童中以呼吸系统定植或感染为主,1岁以下小婴儿
    多见。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应区分其为定植或感染,感染者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控有创呼
    吸机、留置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加强手卫生及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 药理与临床
    薛佳琦1 王雪冰2 崔尧2 马小涵2 邢欢1 王娜1 刘泽梁1 段立科1 施淇源1 周君辰1 李娟2 周海健2,* 董爱英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79-585.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河北省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的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为临床鉴别、治疗
    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鉴定临床分离非重复纹带棒状杆菌89株。经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仪联合16S rRNA鉴定
    为纹带棒状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
    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都表现为敏感,对环丙沙星(89, 100.0%)全部耐药;全基因组测序共检出identity在90%以上耐药基因16种,
    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匹配度较高;在基因组水平上,纹带棒状杆菌的传播具有优势克隆群。结论 该
    院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同时携带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其某些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具有一致性。该院纹带棒状杆菌院内
    传播由于优势克隆群的存在,菌株在进化过程中能通过耐药基因的获得及累积而产生不同的克隆群。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蒋玉婷 朱慧 贾晨波 岳思君 苏建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18-523.
    摘要:目的 对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泰乐菌素还原酶(tylosin reductase,SFR)进行改造以抑制其对泰乐菌素
    (tylosin)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方法 在前期对泰乐菌素还原酶编码基因第642位碱基进行定点突变
    形成终止密码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642位后碱基进行敲除;对基因敲除菌株的生长以及发酵产物中泰乐菌素(A组分)和雷诺菌
    素(relomycin,D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了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的弗氏链霉菌菌株M1-d1;该菌株培养过
    程中生长状态及稳定期生物量与原始菌株基本一致,菌落形态正常;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敲除菌株A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
    相比增加了10.08%,而D组分相对含量较原始菌株减少68.75%。结论 弗氏链霉菌泰乐菌素还原酶基因部分序列敲除不影响菌
    体正常生长,但能够抑制泰乐菌素还原酶对A组分的还原作用,提高泰乐菌素发酵产物中A组分含量,显著降低D组分含量。
  • 分析质控与制剂
    覃玉梅1 袁铭铭2 邵伍军1,* 段光玉1 潘妮娜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24-531.
    摘要: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吡柔比星中Li、V、Co、Ni、Cu、Cd、Hg、As、Sb、Pb共
    10种元素杂质的含量。方法 供试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法对10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以Y、Te和Bi元素为内标校
    正基体效应和漂移。结果 10种元素在各自的检测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97)。准确度各浓度点平均回收率为
    86.3%~115.3%(n=3),加标回收率RSD为0.66%~3.2%(n=3);重复性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88.1%~109.8%(n=6),加标回收率RSD为
    1.0%~2.2%(n=6);中间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88.7%~108.5%(n=6),加标回收率RSD为0.69%~1.9%(n=6);两分析人员12份
    溶液加标回收率RSD为1.3%~5.7%(n=12)。结果均符合现行版的USP中方法学验证的要求,不同样品批次中10种元素杂质的含量均
    符合ICH规定。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吡柔比星原料药中元素杂质的质量控制。
  • 分析质控与制剂
    苏旸1 杨玲1 李园园1 冷睿思1 周光华2 李翀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5): 538-546.
    摘要:目的 制备二甲双胍/多西环素复合微球(Met/DH-Ms)并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考察二甲双胍与多西环素的体外
    协同抑菌作用,并探究复合微球对Ⅱ型糖尿病合并肺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W/O/W复乳法制备并优化二甲双胍/多
    西环素复合微球,棋盘法评价二甲双胍与多西环素的体外协同抑菌作用,建立Ⅱ型糖尿病合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肺感染模型来评价复合微球在体内的治疗作用。结果 制备的复合微球中二甲双胍与多西环素的最佳包封率分别为
    63.19%±2.97%、94.07%±3.55%,且球体圆整,大小均一;二甲双胍能够增加MRSA对多西环素的敏感性,复合微球能够有效
    改善T2DM合并MRSA肺感染(T2DM&MRSA)小鼠的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及肺部感染情况。 结论 成功制备二甲双胍/多西环
    素复合微球并优化了其制备工艺,证实该制剂对T2DM合并MRSA肺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综述
    刘尔越 陆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07): 728-735.
    纳米结构生物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如超小且可控的尺寸,高比表面积和可经修饰功能化的结构等。这些特性有助于开发抗菌药物新剂型,从而克服传统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中的一些局限性。近年来,使用纳米颗粒系统装载抗菌药物已成为一种创新且有前途的策略,可提高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副作用。本文综述了常用纳米颗粒在抗菌药物开发中的研究进展。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