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解读
    李晓冉 曲俊彦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7): 755-763.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属于我国规定的乙类传染
    病。近些年来我国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本文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中更新
    内容及要点进行解读,以供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考,提高布病诊治能力,降低病死率。
  • 综述
    卢嵘 成泓 赵西林 王岱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11): 1201-1210.
    摘要: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使现有抗生素的治疗不再有效,而新抗生素的开发耗时长、难度高,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菌感染难题。抗菌增敏剂与抗生素联合疗法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抗菌增敏剂能够恢复抗生素的杀菌活性,同时减缓耐药的发展进程,是对抗耐药菌有效且可持续的策略。本文概述了抗菌增敏剂的作用靶点,在此基础上简述了几种典型超级细菌的抗菌增敏剂-抗生素联合治疗策略,并对近些年抗菌增敏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抗菌增敏剂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王诗怡 王玉妃 刘江晔 刘硕 李子林 刘金燕 孔凡栋 王聪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5): 510-518.
    摘要:目的 对北部湾3株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进行研究,研究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 MDCW-573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通过10倍稀释法分离小叶海金沙、野牡丹和莲子草的内生真菌,对小叶海金沙内生真菌Spegazzinia sp. 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ECD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法进行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检测,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3株植物中分离到内生真菌171株,从Spegazzinia sp. MDCW-57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得到异香豆素类化合物3个,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化合物3对MRSA的抑菌活性MIC均为128 μg/mL。结论 化合物1~3都是首次从斯氏霉属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获得,化合物1是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和3具有抑菌活性。
  • 综述
    安婷1, 2 谭慧1, 2 郭蓉1 马晓丽1 文怀秀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9): 961-985.
    摘要: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近年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篮状菌属(Talaromyces sp.)是一种重要的内生真菌,是青霉属
    (Penicillium)的有性型属菌种。Talaromyces sp.属分布广泛,其次级代谢产物包括生物碱类、多肽类、酯类和聚酮类等,其中一
    些具有抑菌、抗炎和抗肿瘤等活性。Talaromyces sp.属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农业的生产,并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Talaromyces sp.属在医药、食品和农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文共收录了338种篮状菌属的次级代谢
    产物,包括38种生物碱、116种酯类、47种异香豆素类、69种聚酮类、16种醌类和52种甾体类及萜类化合物,这些数据能够为
    以后Talaromyces sp.属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医学、农业和环境等方面做出贡献。
  • 综述
    卢宇欣 陈雪帆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11-618.
    尽管抗生素在早期取得了成功,但由于耐药细菌的出现和传播,目前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仍然是全球最严峻的健康挑战之一。改进现有的抗生素药物传递系统是当下克服该问题的最有前途的研究策略之一。近年来,脂质体载药系统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炎症部位抗生素的局部浓度,改善药物生物学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抑制细菌诱导耐药性的产生,并有利于减小全身给药剂量,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本文对脂质体作为抗生素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脂质体作为抗生素载体的优缺点,以期为抗生素脂质体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 少见临床分离菌和特殊耐药菌的临床及实验特征
    刘婷婷 谢小芳 杜鸿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081-1088.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药敏表型与产碳青霉
    烯酶酶型的相关性,探索流行菌株的耐药特征,为临床精准化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3年3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离保存的非重复CRE临床菌株共计102株,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或抑菌圈直径(KB值),用PCR法扩增CRE菌株中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检测细菌的同源性和遗传性,统计分析相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2株CRE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依次为20.6%、6.9%和5.9%。86株(84.3%)携带blaKPC-2,15株(14.7%)携带blaNDM, 1株(1%)同时携带
    blaKPC-2和blaNDM-1。CRE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90/102,88.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7/102,6.9%)。90株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
    型主要为ST11(61.1%)、ST15(24.4%)和ST700(3.3%),主要携带blaKPC-2(94.4%)。ST11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
    阿维巴坦、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依次为9.1%、7.3%和3.6%。未发现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药敏结果与产碳青霉烯酶酶型有
    相关性。结论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3类抗生素能很好地互相弥补其耐药性。对于明确CRE感染的重症患
    者,建议临床尽快检测CRE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种类指导是否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
  • 综述
    严茹钰 沈瀚 曹小利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2): 1360-1367.
    摘要: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不断出现及流行严重限制了抗感染治疗用抗菌药物的选择,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其耐药的主
    要机制。因此,针对β-内酰胺酶开发的抑制剂也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多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问世或已投入临
    床使用。这些抑制剂的研发不仅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提供了新的希望,而且也为抗菌药物的再利用和研发提供了重
    要思路。本文将对这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抗菌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专论
    胡昌勤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3): 241-251.
    摘要: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广谱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一种有效解决细菌耐药的策略之一。目前上市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按其化学结构主要包括氧青霉烯类(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和二氮杂二环辛烷类化合物(阿维巴坦),本文对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稳定性与降解反应特性进行综述,并结合当前药典标准中的有关物质检查项,探讨上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杂质谱控制策略。
  • 综述
    柳知君 李晓宇 徐永平 尹家俊 吴惧 王丽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2): 121-127.
    摘要:随着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增多,噬菌体的潜力逐步被发掘。裂解酶在噬菌体裂解宿主菌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外源纯化蛋白使用时,防控效果更为显著。现有研究中,针对革兰阳性菌噬菌体裂解酶的表达更多,因其不具有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肽聚糖层,而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的噬菌体裂解酶研究仍较为罕见。但已有研究表明,多种策略可以克服其肽聚糖层带来的阻碍。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用于防控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裂解酶及其作用机制和防控优势,旨对其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 综述
    张晓琴1 王静2 马仕洪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3): 252-261.
    摘要:季铵盐类抑菌剂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阳离子抑菌剂,主要包括苯扎氯铵、苯扎溴铵、聚季铵盐-1、苄索氯铵和西曲溴铵等,被广泛作为药物制剂中的抑菌剂或药品生产及医疗环境控制的消毒剂使用。本文对常用的季铵盐类抑菌剂在药物制剂中的使用剂量、应用范围、抑菌性能和安全性等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类抑菌剂的性质有更全面的了解,为药物制剂中合理选用季铵盐类抑菌剂提供参考。
  • 综述
    白穆冉 于婷 陈培 李晓岩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5): 481-489.
    摘要:芽胞杆菌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和抗菌防病作用,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类生防菌。芽胞杆菌可产生醇、酮和酸等多种挥发性物质,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此外,芽胞杆菌还能合成多种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如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和环二肽等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芽胞杆菌的有效抑菌物质主要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及影响病原菌的代谢通路发挥其抑菌活性。本文主要总结了芽胞杆菌发酵液中的挥发性、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其抑菌机制,为芽胞杆菌作为生防菌的深度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 微生物药物筛选
    刘仟茜1 王茹2 蔡磊2, 3 殷军1 刘玲1, 2, 3,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27-633.
    目的 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LW152发酵提取物的抗细菌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数据并与文献数据对比进行确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化合物抗菌活性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从真菌LW152发酵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脱氧-7,14-二脱氢水杨酸(1)、7-脱氧-7,8-二脱氢水杨酸(2)、pseudaboydin B(3)、(Z)-5-(羟甲基)-2-(6'-甲基庚-2'-烯-2'-基)苯酚(4)、aspergillusene A(5)、2,4-二羟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6)和1-亚油酸单甘油酯(7)。结论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LW152能产生具有抗细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4和5对6种致病细菌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7对青枯雷尔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 综述
    董高秋 张学丽 胡琳璘 何杰 李梦雪 邵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19-626.
    摘要: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常需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然而,抗感染药物可能引发血糖波动,导致患者血糖管理负担加重。为了预测和减少因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当造成血糖波动的不良事件发生,本文检索了近5年的国内外文献,探究抗感染药物造成血糖波动的可能机制与后果。抗感染药物造成血糖波动的原因主要包括:抗感染药与降糖药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对健康人群胰岛产生损伤从而阻断胰岛细胞正常功能,在年老及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出现难以解释的血糖异常升高或降低及其他并发症等。综上,本文建议临床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选择适当的抗感染药物并应用合适的疗程,对于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特殊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减少抗感染药物造成血糖波动引起的不良后果。
  • 药理与临床
    周国栋 曹贤 张娜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714-719.
    目的 分析总结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途径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病例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病例,并分别以“Cryptococcus neoformans”“Cryptococcal neoformans infection”“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感染”为关键词,检索1965—2023年外文PubMed数据库、中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诊疗线索及方法。结果 中文数据库未见新型隐球菌尿路感染病例报道,有外文文献回顾调查了1992—2003年新型隐球菌中段尿培养阳性的16名患者情况。其中,15例患有HIV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9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余7例患者在治疗前被误诊或死亡,病死率为64%;13例有新型隐球菌播散性感染的表现,其余3例表现为单一性尿路感染;16例患者尿培养均检出新型隐球菌,其中2例(占13%)尿常规提示酵母菌阳性、12例尿蛋白阳性(75%)、5例为脓尿(31%)。本例患者在入院当日尿常规检测中提示酵母菌阳性,并先后在中段尿培养和血培养中检出新型隐球菌,给予氟康唑等抗感染治疗,最终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 新型隐球菌引起尿路感染的病例极罕见,尿路创伤受损可能是主要危险因素。尿中检出新型隐球菌可能是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一个潜在的早期指标,临床应提高对该菌致尿路感染的认识,及早进行相关监测及治疗,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 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解读
    由屹先 蒋维 吕晓菊 吴东波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7): 737-742.
    2023年末,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结合国内外诊疗经验及研究进展出台了《水痘诊疗方案(2023年版)》,更新了
    水痘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增加了水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对水痘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管理办法作了更
    加详细的阐述。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对比国内既往文件,对《水痘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
    及补充,以期为水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帮助。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汪洁 余田甜 陈雪琴 赵嘉怡 刘文彬 马艳 金小宝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41-649.
    目的 对具有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美洲大蠊肠道来源菌株WA5-1-7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 采用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利用PCR技术扩增菌株16S rRNA,通过其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发酵后经乙酸乙酯溶剂萃取获得粗提物,粗提物经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HPLC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谱数据与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检测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菌株WA5-1-7初步鉴定为环圈链霉菌(Streptomyces anulatus),从粗提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SF2738F(1)、SF2738D(2)、环(脯氨酸-亮氨酸)二肽(3)、SF2738A(collismycin A, 4)、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5)、SF2738C(6)、1H-吲哚甲醛(7)、大豆黄酮(8)、放线菌素 X2(9)、放线菌素 D(10),其中化合物4、9和10有较强抗菌活性。结论 本研究从美洲大蠊肠道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为深入探索美洲大蠊肠道菌奠定了基础。
  • 综述
    崔嘉伟 豆梁丁 赵西林 王岱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601-610.
    摘要:MmpL(Mycobacterial membrane protein large,MmpL)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类重要外排泵转运蛋白,主要参与底物转运,也能介导耐药发生,是潜在的抗结核靶点。本文从MmpL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耐药机制、蛋白抑制剂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MmpL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分枝杆菌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建议。
  • 综述
    袁露平1 洪阁2 刘天军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12): 1334-1344.
    摘要:细菌广义上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生命力顽强的原核生物。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甚至有的细菌获得了多重耐药性,导致临床上出现了用药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发展新型的抗菌剂已经迫在眉睫。光动力抗菌是一种新型抗菌疗法,其不仅不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抗菌效果更好,是目前最有希望的一种替代疗法。故本文主要对抗菌光敏药物(卟啉及其衍生物、酞菁及其衍生物、吩噻嗪类光敏剂、其他类光敏剂)以及光敏抗菌材料(光催化抗菌材料、光动力抗菌材料、光热抗菌材料)的开发现状进行综述。
  • 专论
    胡昌勤 姚尚辰 冯艳春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3): 241-255.
    摘要:药品质量标准服务于药品监管,是药品监督检验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产品生产者判断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性文件,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本文从论述抗生素质量标准的发展规律着手,探讨当前抗生素标准的热点问题。通过精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效地表征/控制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利用精准的化学分析替代传统的生物学分析是当代抗生素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
  • 药理与临床
    周燕霞1 郭辉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06): 700-704.
    目的 分析1株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均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特征。方法 肺炎克雷伯菌KP2016分离自我院临床痰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KP201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对菌株进行第二代Illumina和第三代Oxford Nanopore全基因组测序。通过Unicycler对第二代和第三代序列进行混合拼接。通过ABRicate v0.8.13调用Resfinder数据库分析耐药基因。通过ISFinder分析移动元件。利用CGE(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网站分析菌株的ST型和质粒复制子类型。利用Proksee对质粒结构进行可视化。结果 KP2016菌株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均耐药,MIC分别为512和16 mg/L。MLST分析显示KP2016属于ST656,携带多黏菌素耐药相关mcr-1和mcr-8基因和替加环素耐药相关tmexCD1-toprJ1基因簇。KP2016携带1个染色体和5个环形质粒,质粒大小3,991~275,345 bp,GC含量44.35%~52.20%。mcr-1基因位于约44 kb的质粒p1上,上下游环境为ISKpn26-mcr-1-pap2-ISApl1;mcr-8基因位于IncR/IncN型质粒p2上,遗传结构为ISEcl1-mcr-8-orf-ISKpn26;tmexCD1-toprJ1基因簇结构为IS26-tnfxB1-tmexC1-tmexcD1-toprJ1。此外,菌株还携带多黏菌素耐药相关的染色体介导的CrrB突变(L204V、V237I)。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KP2016多黏菌素耐药由mcr-1、mcr-8和crrB突变介导,替加环素耐药由tmexCD1-toprJ1基因簇介导。应加强合理监测,防止其在医疗机构中进一步传播。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