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2010年, 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凌保东
    2010, 35(4): 2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重以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导致的感染流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大多数细菌耐药基因与表型特征均充分反映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的外膜通透屏障与药物主动外排泵的协同作用使其呈现明显的天然多重耐药性,而其染色体可整合获取外源性由转座子/整合子可移动基因元件与多重耐药基因相联系的耐药岛区域或携带含有类似的整合子与多重耐药基因盒的质粒,这些基因结构导致该菌进化形成了对多类化学结构各异的临床常用抗生素的高度获得性耐药性,使其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极其有限。尽管可考虑选用碳青霉烯类、含舒巴坦复合制剂、多黏菌素E或联合使用抗生素等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严重存在的多重耐药性等要求用药时更密切地观察药物的疗效,并参考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虽然新的抗生素如替加环素等显示一定的体外抗鲍曼不动杆菌活性,但其临床疗效仍待继续研究。采取各种风险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性细菌感染疾病包括合理使用各类抗生素是防止及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及耐药性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对策。

  • 论文
    夏蕊蕊 国宪虎 张玉臻 徐海
    2010, 35(4): 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结构、进入细菌体内的方式及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简明阐述。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而导致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的原因入手,阐述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从染色体突变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几种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为研究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 论文
    张永红 吴军营 张志华 王立松 郄丽萍 田红
    2010, 35(4): 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雷莫拉宁产生菌RM05-55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紫外诱变复合链霉素抗性筛选,然后进行微波诱变,获得一株雷莫拉宁高产菌株W07-28,其发酵单位较出发菌株提高了59.3%。传代试验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水平较稳定。

  • 论文
    茹琴 陈红霞 郑艳波 尚伯杨 甄永苏
    2010, 35(4): 2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重组力达霉素rLDM,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构建完整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表达载体pET30-sldp,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重组辅基蛋白rLDP,纯化后的rLDP蛋白与力达霉素发色团AE在体外进行组装制备rLDM,MTT法检测rLDM和LDM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者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rLDP蛋白以可溶形式在大肠埃希菌中分泌表达,与发色团组装后经HPLC检测在340nm处出现特定吸收峰,表明rLDM制备成功;MTT实验结果显示rLDM和LDM对SKOV3细胞的IC50值相近,无显著性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证明两者对SKOV3细胞周期的影响趋势相似。结论    大肠埃希菌表达的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和发色团体外组装得到的重组力达霉素,具有和天然力达霉素相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论文
    陈璩1 罗勤2 夏亮2 王明蓉1
    2010, 35(4): 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细胞裂解液提取法、超声波细胞破碎法、细胞冻融法、bugbuster提取法和高压细胞破碎法,对比研究了从大肠埃希菌周质中提取可溶性抗体的相关参数,并通过SDS-PAGE电泳,BCA蛋白浓度测定和ELISA法检测了上述四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对于试验室小试规模的抗CEA抗体的细胞释放,超声法破碎,提取的目的抗体量最多,优于细胞裂解液提取法,冻融法和bugbuster法,最佳条件为:细胞缓冲液与湿菌体的比例为 5mL/g,磁力搅拌混匀,冰浴中以250W功率,超声波破碎:4s工作5s间隔140次。另外,对于大规模抗体的制备,高压破碎仪在850Pa下,破碎两次效果最佳。

  • 论文
    郑玉林 管海英
    2010, 35(4): 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阿莫西林合成工艺的改进。方法    以6-APA为起始原料,工艺路线为6-APA胺盐溶液与混合酸酐反应得阿莫西林。结果    目标产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 、13C-NMR谱数据确证,且质量符合国家2005版药典。结论    改进后的工艺新解决了原工艺酸酐反应不完全及水解等问题,操作简单、产品质量稳定、收率高、成本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 论文
    陈林 游莉 石克金 李江红 张晓 刘家健
    2010, 35(4): 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头孢匹胺的合成工艺。 方法    (R)2-(6-甲基-4-羟基吡啶-3-羰基)-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酸乙酯(NPA-Et)经水解、成盐得到(R)2-(6-甲基-4-羟基吡啶-3-羰基)-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酸钠( NPA-Na)。NPA-Na与7-TMCA,即:(6R,7R)3-(1-甲基-1H-四唑-5-硫代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羧酸)缩合得头孢匹胺粗品,再成三乙胺盐,转酸,得到头孢匹胺成品。结果    第一步收率84.6%,第二步收率69.3%。结论    本工艺易操作,三废少,收率较高,为中试生产提供了依据。

  • 论文
    郭兆霞1 阮林高2 李航3 朱丽2 陈代杰1, 3
    2010, 35(4): 2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含N-甲基转移酶的粗酶液对无糖万古霉素进行催化,从得到的反应液中分离、纯化N-甲基无糖万古霉素,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  利用大孔树脂吸附、中压反相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分析,进行结构解析。结果  分离到一个糖肽类化合物N-甲基无糖万古霉素。结论  经鉴定N-甲基无糖万古霉素为新结构化合物。

  • 论文
    刘浩1,2 潘颖2 陈代杰1
    2010, 35(4): 2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用瞬间等速电泳(t-ITP)-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技术在线富积并检测头孢比肟及其注射剂中的微量N-甲基吡咯烷(NMP)。方法    采用非涂层弹性石英毛细管;背景电解质为0.03mol/L咪唑溶液(pH4.7);间接紫外检测。以高浓度的探针离子兼作前导离子,供试品溶液中的头孢比肟、氢离子或精氨酸作为终结离子,在毛细管前端构建t-ITP体系以产生样品自身堆积效应并富积NMP+。结果    可大体积进样以增加灵敏度并同时避免NMP+区带的展宽。本文方法的定量限约为2µg/mL,相当于头孢比肟量的0.01%,检测灵敏度比文献报道的CZE法和离子色谱法高10倍以上。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对头孢比肟及其注射剂中的微量NMP的高灵敏度检测。

  • 论文
    张建强1 杨放1, * 姚洁1 李蔷薇1 何正有1 邓小宽1 陈书峰1 金英华1 刘君焱1 胡杨洋2
    2010, 35(4): 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制乳酸环丙沙星眼用即型凝胶。方法    以泊洛沙姆407为温敏型材料制备乳酸环丙沙星眼用即型凝胶,通过对胶凝温度的考察确定处方,考察了乳酸环丙沙星眼用即型凝胶的黏度,采用无膜溶出模型对药物的体外释放机制进行研究,对制剂的眼刺激性进行评价。结果    确定18%的泊洛沙姆407作为乳酸环丙沙星眼用即型凝胶的基质。药物的体外释放呈零级动力学特征,释放量取决于凝胶溶蚀量。该制剂对兔眼无刺激。结论    该制剂制备方法简单,剂量易于控制,展现出良好的眼部应用前景。

  • 论文
    李志 乔海灵
    2010, 35(4): 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青霉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交叉过敏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 test, RAST)方法检测133例青霉素过敏患者血清中针对4种青霉素类药物的8种特异性IgE抗体,采用RAST抑制实验和单个核细胞增殖实验研究青霉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交叉过敏反应的关系。结果    8种特异性IgE抗体的总阳性率为59.40%(79/133),仅对一种药物抗体呈阳性的占26.36%(35/133),不同药物间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存在交叉反应的占33.08%(44/133)。RAST抑制实验表明,有的病例侧链的抑制率与药物相近,母核抑制率最低;有的病例母核抑制率最高,药物及其各侧链结构的抑制率相近。细胞增殖实验显示,药物、侧链、母核均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药物诱导细胞增殖能力较强,而侧链诱导细胞增殖能力最弱。结论    青霉素类药物的母核和相似侧链结构在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论文
    李勇湧1 黄文祥1 朱卫民1, * 李崇智1 张德梅2
    2010, 35(4): 3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合成和筛选具有一定抑酶作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肽,考察其抑制活性及抑制动力学生化特征,以用于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所致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固相合成法在计算机上三维模拟设计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肽。选取我院08年临床分离鉴定的产酶菌8株,测定临床常用抗生素对8株细菌的MIC值,采用试管稀释法进行β-内酰胺酶抑制肽活性初步筛选。分光光度法研究抑制肽对8株产酶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抑酶效力,Dixon作图法求取抑制常数Ki,计算相关抑制动力学参数。结果  合成了6段系列短肽分子,筛选得到3段具有抑制活性的抑制肽,抑制底物动力学研究验证3段β-内酰胺酶抑制肽具有一定抑制活性,但抑制常数均较大,其抑制方式均为竞争性抑制。结论  3段具有抑制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肽的抑制活性均较弱。

  • 论文
    朱勇军1 翁玄1 陈婷梅2, * 张健1, *
    2010, 35(4): 3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脯氨酸精氨酸抗菌肽(proline-arginine rich 39-amino acid peptide, PR-39)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检测其在BMSC中的表达及抗菌活性。方法    PCR扩增目的克隆,并连接入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中,与包装质粒pHelper1.0、pHelper2.0在脂质体2000介导下共转染293T细胞生产慢病毒颗粒,Real-Time PCR法检测其滴度;分离培养BMSC,BMSC转染PR-39慢病毒,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RT-PCR检测PR-39基因表达,并检测PR-39抗菌活性。结果    成功包装出滴度为2×109 TU/mL的PR-39慢病毒载体,并转染BMSC,转染72 h后可观察到细胞呈现绿色荧光,转染效率为74.09%,同时RT-PCR检测BMSC表达PR-39基因,其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98.43% (P<0.05)。结论    在慢病毒介导下,BMSC成功表达分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抗菌肽PR-39。

  • 论文
    陈艳芬1,* 杨淑梅2
    2010, 35(4): 3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考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按照卫生部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评价意见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前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须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

  • 论文
    许玉丽
    2010, 35(4): 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平阳霉素高产菌株。方法    以平阳霉素产生菌—平阳链霉菌为出发菌株,采用60C0诱变处理并通过遥瓶试验。结果    获得一株高产突变株,其产素能力达到出发菌株效价的1.86倍。传代试验表明该突变株的高产遗传特性稳定。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是获得高产菌株有效途径之一。

  • 论文
    王芳 仪宏 王丽丽
    2010, 35(4): 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青霉素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羟胺法。方法  研究了可能会影响羟胺法的影响因素。结果  试验表明Fe3+、 pH对结果无影响,显色稳定,且检测时间不受限制。结论  该方法比经典方法碘量法更为简单、快捷、准确。

  • 论文
    刘继志 彭菲 左永昌
    2010, 35(4): 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用方药三品、三黄膏的抑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药物小沟镶嵌法对化脓性细菌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并与外用西药利凡诺、呋喃西林等作比较。结果    三黄膏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利凡诺和庆大霉素无显著差异(p>0.05);三品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利凡诺、庆大霉素(p<0.01)。 结论    两种外用方药对化脓性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杀菌效果,临床上治疗疔毒疮疡和骨髓炎等化脓性感染时值得推广应用。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