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魏小雅 刘欣 于宏伟 郭润芳*
    2021, 46(05): 353-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非核糖体多肽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受到关注,它结构复杂、种类繁多。许多微生物能利用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NRPSs)合成这些非核糖体多肽。NRPSs是一类分子巨大的蛋白复合物,由一系列催化结构域组成,能识别、激活、转运氨基酸底物并按特定顺序合成非核糖体肽(non-ribosomal peptide,NRPs)。其模块化结构涉及的基因在基因组上成簇排列。基于基因组挖掘技术可以预测基因组上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并发现新的次级代谢产物。针对非核糖体多肽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布、挖掘、模块化结构以及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有望为理解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系统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机制和挖掘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依据。
  • 综述
    谢鑫 张踞林 王红宁 雷昌伟*
    2021, 46(05): 362-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抗生素的发现为治疗细菌感染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但随之而来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也愈发严峻。在减缓抗生素耐药性进展的同时,发现新型抗生素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天然抗生素是新型抗生素的潜在选择,而芽孢杆菌能够产生多种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细菌脂肽,包括polymyxins、surfactins、iturins、fengycins等,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开发潜力。本文综述了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系列脂肽类抗生素的特征、合成及作用机制,充分展现了芽孢杆菌脂肽的应用潜力。未来可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挖掘新型脂肽类抗生素合成通路,利用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产量,运用化学合成和化学修饰进行改良,促进芽孢杆菌中脂肽类抗生素的开发利用。
  • 综述
    黄娟1 龙超久2
    2021, 46(05): 371-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吡咯并[2,1-f][1,2,4]三嗪类化合物是抗病毒药瑞德西韦和多种激酶抑制剂的活性部分和关键合成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合成吡咯并[2,1-f][1,2,4]三嗪类化合物的主要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综述
    李莎 杜晶辉 商希鹏 刘旭*
    2021, 46(05): 384-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常引起慢性囊性肺纤维化患者、慢性创伤患者及滞留导尿管患者感染,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菌体形成生物膜,包裹于外周,转化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极不敏感,疗效不佳,感染难以治愈。因此,防止生物膜的形成、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成为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关键。本文就抗生物膜治疗相关的研究进行汇总概述,为临床有效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
  • 综述
    崔超 涂强 张友明*
    2021, 46(05): 388-3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由于肿瘤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性和可预见的耐药性,传统肿瘤疗法如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都未能完全根除肿瘤细胞,细菌疗法是一个新的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靶向性,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传统肿瘤疗法联合使用,都显示出对肿瘤复发和抑制转移的积极作用。在基因工程的帮助下,表达抗癌药物的肿瘤靶向细菌将直接针对肿瘤区域,分泌治疗分子,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细菌靶向治疗肿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综述了近年来细菌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细菌疗法的作用机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介绍了益生菌大肠埃希菌Nissle 1917(EcN)在靶向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李菲1 黄庶识2 胡文进3 李喆2 黄媛林2 潘信利2,*
    2021, 46(05): 396-4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勘探半红树植物海芒果内生和根际细菌多样性,挖掘具有高效广谱抗农用真菌活性菌株。以7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海芒果组织和根际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聚酮合酶(PKS)基因与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s)基因的扩增及检测。从海芒果组织和根际中共分离到454株细菌,隶属于35属71种,从中筛选出15株细菌在至少1个抗菌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21.13%,其中6株细菌对多种指示菌均有抑制活性;且15株活性菌株的基因组DNA均扩增出至少1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综上所述,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半红树植物海芒果内生和根际细菌具有丰富物种多样性、抗农用真菌活性及合成聚酮类和非核糖体肽类化合物的潜能。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康妮1,2 付加芳1,2 张佩佩1,2 张堃钰1,2 宗工理1,2 曹广祥1,2,*
    2021, 46(05): 406-4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F613-1为出发菌株,构建头霉素C基因簇中orf10、blp、lat、pcbAB和pcbC 5个完整基因片段(cep)的基因缺失突变菌株,探究头霉素C和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CA)生物合成的关系。方法    通过生物活性测定法检测出发菌株F613-1和两株cep片段基因缺失突变菌株(△cep::apra-2和△cep::apra-4)中的头霉素C产量,同时通过HPLC检测上述菌株的生物量以及CA产量,分析头霉素C和CA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出发菌株F613-1相比,△cep::apra-2和△cep::apra-4菌株的表型没有明显变化;固体发酵168h,F613-1菌株中头霉素C产量为0.8875g/L,△cep::apra-2和△cep::apra-4菌株中的头霉素C产量均为0;液体发酵144h,突变菌株△cep::apra-2和△cep::apra-4中CA产量的分别为4.28和4.26g/L,较F613-1(3.16g/L)分别提高了35%和34%。结论    在头霉素C生物合成能力缺失的情况下,CA产量明显提高,说明头霉素C和CA的生物合成存在明显的竞争作用,这对于探究CA与头霉素C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的证据,并且为提高CA产量提供新思路,对CA的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 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
    李晓露1 任风芝1 高月麒1 马志珺1 林旸1 张雪霞1,* 胡晓敏2
    2021, 46(05): 412-4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离和鉴定伊维菌素光降解杂质,为其储存条件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伊维菌素精粉通过光降解试验得到高比例目标杂质,然后采用色谱纯化技术分离制备目标杂质化合物,再通过波谱分析鉴定杂质结构。结果    伊维菌素精粉在(4500±500)Lx条件下放置120h,目标降解杂质占比大于5.0%。通过单体化合物的制备和波谱分析,确定目标杂质为8a-hydroperoxyivermectin B1a。结论    建立了伊维菌素光降解杂质的制备方法,并通过杂质纯化和波谱分析,确定了杂质结构,为伊维菌素储存条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钱建钦 陈悦 洪利娅*
    2021, 46(05): 416-4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技术对乙酰吉他霉素中的主要组分和杂质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    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色谱柱,以0.1mol/L乙酸铵溶液(乙酸调pH值至6.0)-乙腈(40:60)为流动相。在正离子模式下获取高分辨质谱数据,结合已有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质谱裂解规律,解析组分和杂质的结构。根据提取离子质谱图(EIC)峰面积计算乙酰吉他霉素中已知组分和杂质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分析了乙酰吉他霉素中5个主要组分,并鉴定解析了4大类共16个杂质,分别为2'位去乙酰化物、4位去乙酰化物、3''位乙酰化物、4''位去乙酰化物。结论    HPLC-Q-TOF-MS技术可快速、灵敏、准确地鉴定乙酰吉他霉素中的组分和杂质。不同厂家样品中组分和杂质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提示产品质量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
  • 论文
  • 论文
    沈丹丹1,2 吴群1,2 梁涵雁1,2 程义3 沈川3,*
    2021, 46(05): 423-4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盐酸克林霉素有关物质HPLC测定方法,并比较国产盐酸克林霉素杂质含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CAPCELL PAK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5)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按线性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1.0mL/min,测定9批盐酸克林霉素原料及75批制剂中的杂质含量。结果    3种已知杂质[林可霉素、克林霉素B(RRT 0.80)、7-差向克林霉素(RRT 0.89)]和其余未知杂质及克林霉素峰间的分离度大于1.5。林可霉素校正因子为0.68,采用外标法计算含量。国内仅1个生产企业不同批次的盐酸克林霉素胶囊杂质水平差异较小,其余生产企业杂质水平批间差异均较大。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能同时测定盐酸克林霉素原料及制剂的杂质。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卢玲玲 单洪波 许育绚* 钟钰芳 丁进龙 王慧兰
    2021, 46(05): 432-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核糖体RNA(rDNA)测序,在临床酵母菌和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1株真菌(包括5株标准菌株,9株室间质评酵母菌,24株临床酵母菌,23株临床丝状真菌),通过设计通用引物ITS和26S D1/D2,对61株真菌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将获得的所有序列在Seqman中打开,选取ITS和26S D1/D2正反向序列无重叠峰片段,进行BLAST核酸序列比对。结合Mycobank真菌分类信息以获得菌株鉴定结果。结果    61株真菌全部扩增成功,剔除杂峰后,所有菌株联合ITS和26S D1/D2测序鉴定,100%菌种能鉴定到属或群,97.0%(32/33)的酵母菌与73.9%(17/23)的丝状真菌准确鉴定到种。结论    经优化后的核糖体RNA(rDNA)测序,能准确快速的鉴定临床常见真菌与疑难菌。
  • 药理与临床
    汪晓辉 郭溶 聂晓彬 陈红梅 支维威 田孟良 刘帆*
    2021, 46(05): 437-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佛手的抗菌活性和机制,为佛手抗菌药物的开发和中药的抗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板蓝根水煎液、佛手水煎液、佛手挥发油和橙皮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菌体的生长曲线、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胞外核酸相对含量的测定研究橙皮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结果    佛手水煎液、佛手挥发油和橙皮苷对这4种菌的抗菌效果均强于板蓝根水煎液,其中以橙皮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最好,MIC为0.05mg/mL,MBC为0.2mg/mL;橙皮苷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生长显著缓慢,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胞外核酸相对含量增加。结论    佛手对4种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通过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通透性来影响细菌的生长,从而达到抑菌效果。
  • 药理与临床
    余佳佳 李虎 陶晓勤 王佳玮 孙静远 陆文思 陈峰*
    2021, 46(05): 442-4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9年度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方法    新华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依据CLSI 2018年版本以及上海耐药监测网要求对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利用Whonet 5.6软件进行药敏结果统计。结果    本院2019年度共检出6787株非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24株(31.3%),革兰阴性菌4663株(68.7%);检出菌株的标本类型前三位是呼吸道标本(42.8%)、尿液标本(26.5%)和血液标本(8.7%);呼吸道标本儿童患者中苛养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患者。葡萄球菌属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6.9%和83.7%;肠球菌属中发现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中介和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3.8%、6.2%和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54.4%、22.7%和53.9%,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检出率为15.6%,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71.2%。非发酵菌中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较为敏感。XDR菌株在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5%、1.7%、0.8%和0.1%。流感嗜血菌和黏膜炎莫拉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较高,分别高达60%和95%。结论    本院2019年度临床主要分离菌的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也较高,实时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为临床医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
  • 药理与临床
    邱付兰1 刘辉1 钟荣荣2,*
    2021, 46(05): 450-4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2012—2019年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BD Phoenix 100细菌鉴定仪和纸片扩散法对临床送检的血培养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8年间共分离病原菌3008株(剔除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73株,占72.2%,革兰阳性菌743株,占24.7%,真菌92株,占3.1%。居前6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0.0%)、肺炎克雷伯菌(15.4%)、金黄色葡萄球菌(8.2%)、肺炎链球菌(3.7%)和铜绿假单胞菌(3.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各自菌的34.3%和90.7%,未发现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低,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未发现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各自菌41.6%和19.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在6%以下;出现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分别为0.3%、1.1%和1.6%。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12%以下,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7.0%。鲍曼不动杆菌的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处于30%~50%。结论    血培养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血培养中最常见的分离菌。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在2012—2019年有不断上升趋势。应加强与临床沟通,注重血培养规范送检和医院感染控制,重视血培养分离菌的耐药监测工作,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药理与临床
    刘洁1,3 孙灵利1 王改先2,* 张海军2
    2021, 46(05): 456-4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创伤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样本的病原谱和耐药现状,为今后急诊抢救中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创伤重症患者导管涂抹、导管腔内血液及导管创口分泌物培养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实验。 结果    673名患者分离到1191株病原菌,520株分离自246名导管相关血行感染者,671株分离自427名患者,为导管分离或出口部位感染分离菌株。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占68.77%,优势菌株为葡萄球菌属细菌;革兰阴性菌29.30%,优势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真菌1.93%。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株中的葡萄球菌属,除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利奈唑胺外,对其它种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7.38%、78.72%、72.99%和78.26%,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1.42%和61.75%、79.43%和63.83%、 89.86%和66.67%。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利奈唑胺敏感性较好(<10%),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较高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除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以外抗菌药物保持了良好的敏感性。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比较不同分离株的药敏结果,可以发现导管/出口部位分离菌株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与导管血行感染分离菌株相比略低。结论    为了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除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敷料外,还需要在导管使用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消毒护理。同时应加强病原菌的药敏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合理用药。
  • 药理与临床
    刘雅 康梅* 吴思颖 张为利 肖玉玲 邓劲 马莹 陈知行 谢轶
    2021, 46(05): 462-4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B群链球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特别是非妊娠成人B群链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指标以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分离的B群链球菌菌株信息,筛选血培养阳性同时临床诊断为血流感染的患者信息,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结果。结果    276株非重复株B群链球菌分离自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占52.5%,患者平均年龄为(49.2±19.8)岁,分离标本前3位分别是尿液(43.5%)、皮肤软组织及伤口分泌物(25.4%)和血液(10.5%)。22例确诊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更高占86.4%,平均年龄为(50.8±17.5)岁,所有血流感染患者均有基础疾病,肝胆相关疾病及肿瘤分别占36.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22.7%,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占13.6%。典型临床表型为发热。血流感染经治疗患者中19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B群链球菌血流感染常规炎性指标与其他链球菌血流感染数据相比无特异性。血流感染分离菌株对克林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9.2%和45.5%,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未发现耐药株。结论    成人B群链球菌血流感染者主要为中年男性,多合并有基础疾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对于发热患者应尽早规范采集血培养以明确诊断,青霉素是B群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克林霉素以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不推荐经验使用,临床治疗时应重视药敏结果,避免不合理用药。B群链球菌血流感染者经临床合理诊治预后较好。
  • 药理与临床
    黄晓琳1 李明2 范晓怡1 刘菊珍1 黄云祖1 李小丽1 邹海珠1*
    2021, 46(05): 468-4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情况和耐药性变迁,并进一步探讨其耐药机制,为临床防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2019年分离的1514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标本来源、科室分布、耐药性变化等分析,并对其中123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失活法(mCIM)和EDTA碳青霉烯类失活法(eCIM)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试验,并通过PCR方法检测blaKPC、blaVIM、blaIMP和blaNDM4种最常见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结果    2015—2019年期间我院肺炎克雷伯菌每年的平均分离率为9.44%,从临床标本分布来看,主要分离自痰液(47.36%)、尿液(23.51%)和血液(16.51%);从临床科室分布来看,分离率最高的依次是ICU病区(17.83%)、呼吸病房(17.83%)和神外病房(9.11%)。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10%~30%),但在2019年明显上升;对喹诺酮类、头孢类、单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30%~50%);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123株CRKP中全部菌株mCIM试验阳性(100%),118株检测出blaKPC基因(95.9%),5株eCIM试验阳性(4.1%),均检测出blaIMP基因,未检测出blaVIM和blaNDM基因。结论    ICU病区、呼吸病房和神外病房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情况较为严重,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mCIM试验和eCIM试验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筛选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产KPC型碳青霉烯酶是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 药理与临床
    袁星1 胥振国1 苏琰1 李自生2
    2021, 46(05): 474-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和耐药性的关联。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尿路感染患者分为2组:大肠埃希菌组(UPEC患者,n=210)和非大肠埃希菌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其它尿路感染患者,n=64)。对尿液样品进行处理,并按照标准规程通过标准的微生物学程序鉴定细菌分离物。将分离物在BHI肉汤中于37℃下培养24h,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两组分离物生物膜形成。使用琼脂扩散技术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PCR检测毒力因子(papC,fimH,kpsMTII和fliC)的存在与否。通过多重PCR检测blaTEM,blaCTX-M,blaSHV和blaOXA基因。通过对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来评估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本研究共涉及210例UPEC患者,平均年龄42.16±5.37,男性患者71例(33.81%),女性患者139例(66.19%)。这些病例更常见于妇产科107(50.95%),其次是泌尿外科71(33.81%)和肾内科32(15.24%)。非大肠埃希菌组与大肠埃希菌组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和科室均没有差异性统计(P>0.05)。女性的UPEC发病率较高,女性占66.19%,男性占33.81%,21至40岁年龄段的女性更常见,共67人,其次是41至60岁年龄段的女性,共37人(17.62%)。生物膜形成试验阳性率为40.51%(111),大肠埃希菌的试验阳性率为48.57%(102),其他的大肠菌群生物膜试验阳性率为14.06%(9)。210株UPEC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50.48%),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低(8.57%)。生物膜阳性组对氨苄西林(71.57%)、庆大霉素(13.73%)和环丙沙星(40.20%)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膜阴性组(30.56%,3.70%和10.19%)(P<0.05)。生物膜阳性组β-内酰胺酶(ESBL)、fimH、fliC、papC、kpsMTII、blaCTX-M、blaTEM、blaSHV和blaOXA阳性率均较物膜阴性组高(P<0.05)。blaTEM阳性组对氨苄西林(80.87%)、头孢噻吩(40.87%)、庆大霉素(13.04%)、左氧氟沙星(40.87%)、环丙沙星(37.39%)和头孢他啶(21.74%)的耐药率高于blaTEM阴性组(13.68%,7.37%,3.16%,13.68%,20.00%和3.16%)(P<0.05)。结论    UPEC生物膜形成对抗生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膜阴性,生物膜阳性基因型阳性率较高。blaTEM阳性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blaTEM阴性。
  • 药理与临床
    西娜1 赵冠人1,* 陈明1 张策1 王如瑾2
    2021, 46(05): 481-4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寻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监测对同时联用利福霉素类药物与伏立康唑的结核病患者的意义。方法    对伏立康唑联用及从未联用利福霉素类药物的患者,进行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测定,探寻利福霉素类药物对伏立康唑谷浓度的影响强度。分析不同分组条件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及达标率的差异,评估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49例患者中联用利福霉素类18例,未联用31例,平均谷浓度为(2.30±1.86)mg/L。以1.0~5.5mg/L为达标范围,30例患者达标,其中联用利福霉素类药物4例,未联用26例。联用患者的平均谷浓度为(1.39±2.00)mg/L,未联用患者的平均谷浓度为(2.82±1.54)mg/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8),联用患者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达标率(22.22%)较未联用患者(83.87%)明显降低(P<0.001)。联用利福平与联用利福喷丁,总体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平均谷浓度利福平组显著高于利福喷丁组(P=0.024)。6例(12.24%)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均未联用利福霉素类药物,平均谷浓度为(5.96±0.66)mg/L;治疗总有效率为69.4%,未联用患者90.3%,联用患者33.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1)。结论    利福霉素类药物会严重降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不同利福霉素之间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对于应用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结核病患者,合用伏立康唑时应监测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据此调整剂量,以提高浓度达标率,使治疗安全有效。在浓度达标的前提下,利福霉素类药物对伏立康唑的影响不会影响其临床疗效,临床上需密切监护谷浓度>5mg/L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
    习彦花 赵燕肖 梁文华 方楠 崔冠慧 程辉彩* 张丽萍
    2021, 46(05): 487-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提高青霉素菌渣厌氧发酵效率。方法    以青霉素菌渣为原料,在(37±1)℃条件下厌氧发酵过程中添加Fe2+、Co2+、Ni2+及混合金属离子,分析其对青霉素菌渣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及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3种金属离子的添加均可以显著提高甲烷产量和厌氧发酵效率,促进效果Fe2+>Ni2+>Co2+。修正的Gompertz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进一步说明适量金属离子的投加可有效提高最大产甲烷效率1.2倍,明显缩短青霉素菌渣批式厌氧消化的滞留期2~3d。结论    说明适当浓度金属离子的添加可有效提高系统发酵效率及运行稳定性,该研究将从外源添加微量金属离子的角度为提高菌渣产甲烷效率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 其他
  • 其他
    2021, 46(05): 492-S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