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冯凯1 辛杰2 田俊1 常宏宏1 高文超1,*
    2021, 46(09): 809-8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抗生素的发现和大规模使用是人类健康领域的重大革命。但随之而来的耐药性问题乃至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使人类健
    康又一次受到威胁,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新挑战。本文系统性地对近年来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β- 内酰胺类以及氨基糖苷类
    等天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开发新型抗生素等提供参考。
  • 综述
    付星宇 汪庆* 毕聪聪 曹弘扬 郭绍月 梁海崟 李梦涵 骆慧晓
    2021, 46(09): 821-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目前,抗生素耐药菌在水和土壤中的传播扩散已被广泛研究,但
    大气环境中耐药菌的污染现状还鲜有报道。大气作为一种强流动性的耐药菌存储库,可使细菌在空气介质中长时间跨区域传播
    扩散,并可直接被人体吸入,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本文介绍了大气环境中抗生素耐药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了大气中耐药菌的来源以及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对今后有关大气环境耐药菌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对正确揭示耐药菌在
    空气中的传播扩散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综述
    孙亮1 牛华英2 王冬晶3 王新1 王晓芳1 徐亮1 刘彬1,*
    2021, 46(09): 829-8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药物废水成分复杂,来源广泛,生物毒性强,尽管传统治理方法有多种,但是其效果不甚理想。本文综述了纳米
    技术在吸附法、光催化、声催化和电化学法等传统药物废水处理方法中的应用,分析了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隙多、吸附力
    强,以及在光、电、超声等条件下能发生电子-空穴对分离等性质在提升传统废水处理方法效果中的作用和机制。最后,总结
    了纳米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纳米材料不仅是一种成本低廉、生态友好型的材料,而且重复利用率较
    高,必将成为改良污水处理方法的重点研究方向。
  • 综述
    武杰1 赵建平2,*
    2021, 46(09): 837-8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一直以来是全世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
    重要致病菌之一。MRSA的耐药机制主要与由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上的mecA和mecC耐药基因有关。同时,在sarA系
    统和agr系统等调控下细菌容易聚集形成生物膜,能有效的阻挡抗菌药物作用而产生极大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和生物膜的共同作
    用使MRSA的耐药机制更为复杂,并在全球广泛传播,而及时准确地选择抗菌药物和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MRSA流
    行状况、抗菌药物选择、SCCmec的基本结构与功能、MRSA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为临床治疗和预
    防MRSA引起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李菲1 李喆2 黄媛林2 潘信利2 黄庶识2,*
    2021, 46(09): 845-8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勘探红树植物角果木树皮来源放线菌多样性,挖掘具有高效广谱抗农用真菌、高产多种功能酶和一定耐药性的放线
    菌,为开发农用生防菌肥提供参考依据。应用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植物角果木中可培养放
    线菌的多样性,并对其进行抑制植物病原菌、功能酶活性及其基因组DNA的聚酮合酶(PKS)基因与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
    因筛选;同时对抑菌活性菌株开展有机磷农药耐受试验。结果表明,从角果木树皮中共分离到30种放线菌,隶属于10科12属;
    从中筛选出10株放线菌在至少1个抗菌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且对多种有机磷农药均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此外,其中24株放
    线菌具有至少一种功能酶活性,及18株放线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出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综上所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内红树植物角果木树皮来源放线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多种显著的生物活性。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 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
    王志娟1,2 黄鹤1,2 田勋1,2 马宁1,2 胡海峰1,2,*
    2021, 46(09): 854-8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基于子囊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机制,根据生物合成基因簇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游动放线菌(Antinoplanes
    sp.)N902-109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天冬氨酸激酶/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lysC/asd/ppc)基因,整
    合至子囊霉素产生菌株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中,成功构建了过表达lysC/asd/ppc基因的重组工程菌,命名为
    AS-07。将AS-07工程菌进行摇瓶发酵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菌相比,子囊霉素的产量提高了25%。通过初步优化摇瓶发酵工
    艺,AS-07工程菌与野生菌相比,子囊霉素的产量提高了85%。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李进 姚尚辰 尹利辉 许明哲* 胡昌勤
    2021, 46(09): 859-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利他唑酮的单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蒸汽扩散法制备利他唑酮单晶,并采用单晶X-ray衍射法测定
    单晶的结构。结果 通过单晶数据的解析,确证了利他唑酮的绝对构型。结论 该研究为利他唑酮及其他恶唑烷酮类药物的结
    构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 分析质控与制剂
    刘力强1 任娟娟1 刘浩2 周晓辉1,*
    2021, 46(09): 863-8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阿莫西林生产合成过程中蛋白残留量,确定最适生产条件。方法 通过单一变量法,研究不同条件酶法
    合成阿莫西林过程中蛋白残留量。结果 随着母核侧链摩尔比降低,合成阿莫西林过程中蛋白残留量却有所提高,当比例达到
    1:1.15后,蛋白含量趋于稳定。生产温度越低、反应时间越长,蛋白质残留量越高,当温度达到15℃时蛋白含量最低,随着温
    度升高蛋白含量逐渐升高。磁力搅拌反应过程中蛋白残留量(2189.01mg/L)远远大于机械搅拌(177.50mg/L)。反应批次对蛋白残
    留量影响较小,其残留量稳定在180~190mg/L左右。结论 生产过程中采用15℃,1:1的母核侧链摩尔比,机械搅拌的方式合成
    的阿莫西林蛋白残留量最少。
  • 分析质控与制剂
    梅芊 郜继东 刘英*
    2021, 46(09): 868-8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对管碟法测定磷霉素效价中抑菌圈质量的影响,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按中国药典
    2020年版四部通则1201要求,逐一分析磷霉素效价测定过程中对抑菌圈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 对影响抑菌圈质量的因素
    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结论 使用管碟法测定磷霉素类品种时,将影响抑菌圈的质量的因素控制好,才能
    确保效价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梁振伟 胡辛欣 聂彤颖 卢曦 李雪 王秀坤 杨信怡 李聪然 游雪甫*
    2021, 46(09): 873-8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产blaNDM-1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多黏菌素耐药的可能性,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黏菌素肉汤
    传代培养研究携带blaNDM-1菌株产生多黏菌素耐药的可能性,并对分离出的耐药株通过PCR、Real-time PCR、脉冲场凝胶电泳等
    方法进行耐药分子机制研究。结果 通过黏菌素肉汤传代培养,产blaNDM-1肺炎克雷伯菌可进一步表现高水平多黏菌素耐药表
    型。检测发现耐药株中膜孔蛋白基因及双组分调节系统中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发生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菌株对多黏菌素
    高水平耐药。结论 产blaNDM-1肺炎克雷伯菌经黏菌素传代诱导培养后可进一步发展多黏菌素耐药,需要引起临床注意。
  • 药理与临床
    马富艳1,2 华春珍1 谢永平1 汪洪姣1 李建平1 袁天明1,*
    2021, 46(09): 879-8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成人百日咳鲍德特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菌株的体外耐药性,为儿童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细菌培养证实的成人感染者(我院百日咳疑诊患儿的家长)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百日咳鲍德特菌以百日
    咳血清凝集试验鉴定并经质谱分析验证。药敏试验采用E-test法。结果 研究年限内疑诊为百日咳的74名住院患儿的209名家属
    进行百日咳鲍德特菌培养,86(41.1%)人阳性,女性占81.4%(70/86),年龄范围24~70岁,平均(36.1±11.9)岁。65.1%(56/86)为患
    儿母亲,18.6%(16/86)为父亲,15.1%(13/86)为祖父母、外祖父母。86.0%(74/86)标本采集前未使用过抗菌药物,70.3%(52/74)的
    家庭有2名或2名以上儿童。仅37例(43.0%)的感染者有咳嗽症状,其中9例(10.5%,9/86)咳嗽剧烈;49例(57.0%,49/86)无明显咳
    嗽症状。这些成人家庭的74名住院儿童中40.5%(30/74)百日咳培养阴性。菌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的MIC50和MIC90
    均>256μg/mL,57.0%的菌株为MIC>256μg/mL的高水平耐药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恶唑和
    美罗培南的MIC90分别为0.19、0.064、0.19、0.5和0.125μg/mL。所有菌株对哌拉西林的MIC均<0.016μg/mL。分别用阿奇霉素和
    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患者,2周时鼻咽部细菌的清除率分别达86.8%和76.9%。结论 百日咳鲍德特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高,
    成人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有效清除鼻咽部大环内酯类耐药株;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百日咳鲍德特菌检测有助于提高儿童百日
    咳的病原诊断率。
  • 药理与临床
    蒋丰岭1 郭佳汶1 程如越1 沈曦1 杜志琳2 樊三虎2 刘海燕2,3 李鸣1 何方1,*
    2021, 46(09): 884-8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由乳双歧杆菌HN019、乳双歧杆菌V9与益生元共同组成的益生菌、益生元复合制剂对头孢曲松引起的
    小鼠免疫异常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效果。方法 45只四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头孢曲松以
    及头孢曲松+益生菌复合制剂30d后,检测受试小鼠的体重、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脾脏细胞中免疫細胞因子的
    mRNA表达、用RT-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術检测粪便双歧杆菌含量以及粪便细菌的构成。结果 头孢曲松+复合制剂组受试小鼠
    体重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头孢曲松组脾脏IL-10 mRNA表达量有下降趋势,头孢曲松+益生菌复合制剂组受试小鼠脾脏IL-
    10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头孢曲松组(P<0.05)。头孢曲松组受试小鼠粪便双歧杆菌含量有下降趋势,头孢曲松+益生菌复合制剂
    组受试小鼠粪便双歧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头孢曲松组(P<0.05)。头孢曲松组和头孢曲松+复合制剂组与空白组相比,受试小鼠α-多
    样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头孢曲松组拟杆菌门减少,厚壁菌门和肠球菌属增多。头孢曲松+复合制剂组与头孢曲松组相比,受
    试小鼠厚壁菌门与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少,放线菌门增加。结论 头孢曲松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异常,肠道双歧杆菌等有益
    菌减少,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紊乱。益生菌、益生元复合制剂可通过促进抗炎因子的产生改善了宿主免疫功能,并通过增加双歧
    杆菌和减少某些致病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头孢曲松导致的宿主肠道菌群异常、促进肠道健康。
  • 药理与临床
    罗骞1 高楚2 曾洁1 朱莉娜1 欧汝静1
    2021, 46(09): 891-s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及皮试阳性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20年2月上报的624份抗菌药物ADR报告,按照患者基本情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
    发生时间、恢复时间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4例中有196例为皮试阳性,196例皮试阳性报告中女性(56.12%)多于男性
    (43.88%),其中≤10岁的患者最多(38.78%);皮试阳性的症状以皮丘隆起、有伪足、红晕、瘙痒为主,皮丘的直径平均为1.88cm;
    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在16~30min多见。428例为使用药品过程发生ADR的患者,其中也是女性(58.18%)多于男性(41.82%),男女性别
    比为1:1.39,以21~3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以粉针剂静脉滴注发生ADR数量最多;品种头孢菌素最常见,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
    累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0~30min占绝大多数(60.18%),恢复时间多以
    16~30min。结论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及详细上报工作,详细询问,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刘昌孝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