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过刊目录

  • 全选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杨佩霓1 李庆蓉1 杨旭1 王清1 和平安1 吕梅1 张双丽2,
    2024, 49(11): 1201-12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肠球菌是导致尿路感染、心内膜炎及医院相关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利奈唑胺被认为是治疗由多重耐药革兰阳
    性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后一种药物,然而自利奈唑胺被引入临床应用以来,不断有研究报道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inezolidinresistant
    Enterococcus,LRE)的出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获得可转移性恶唑烷酮耐药基因optrA是导
    致LRE的重要耐药机制,其在肠球菌中的扩散和流行,削弱了利奈唑胺治疗临床耐药菌株的疗效,应在临床应用中引起极大重
    视。本文综述了携带optrA基因的LRE菌株流行情况、参与optrA基因传播的可移动性遗传元件、optrA基因变体等,为临床控制
    LRE的流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等方面提供理论科学依据。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任静宜 陈琳 梁杰 柳忠豪
    2024, 49(11): 1210-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抗菌药物耐药是全球现代医学中的严峻挑战。然而口腔细菌的耐药问题被严重忽略。人类口腔中有大量细菌定居,
    这些细菌能够播散至机体其他部位并引发致死性感染性疾病。除此,口腔菌斑生物膜还能够促进抗菌药物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的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口腔科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量被严重低估,并存在许多不
    合理应用。与此一致,日益增多的研究发现口腔细菌出现抗菌药物耐药,并检测到ARG在人类口腔中的存在。因此,本文旨在
    回顾口腔细菌中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以提高对口腔医学中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视。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主淑1, 2 赵树龙3 宋爽1, 3 叶琳1 梁昕怡1 孙静芳3 康海全3,
    2024, 49(11): 1217-12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徐州地区多黏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主要耐药机制及其快速检测技术,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多黏菌
    素提供全面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分离的多黏菌素耐药肠杆菌目菌株,
    采用PCR扩增法检测双组分系统调控基因pmrA、pmrB、phoP、phoQ、mgrB和mcr-1,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
    谱仪(MALDI-TOF MS)在负离子模式下检测脂质A基础峰发生的位移变化。结果 共收集24株非重复多黏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目
    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9株,大肠埃希菌5株。基因检测显示大肠埃希菌均为mcr-1基因阳性菌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4株携
    带mcr-1基因,3株mgrB基因发生过早终止,6株pmrB基因发生G256R突变,另外2株pmrB基因同时发生G256R和A246T突变,
    2株phoQ基因分别发生L26Q和A351D突变,1株phoP基因发生D191G突变,还有1株不仅携带mcr-1基因还发生了mgrB的碱基
    137C→G突变。负离子模式下的MALDI-TOF MS检测显示mcr-1阳性菌株在天然脂质A基础峰上发生+123 m/z位移,而染色体上
    基因突变菌株在天然脂质A基础峰上发生+131 m/z位移。结论 徐州地区的肠杆菌目细菌对多黏菌素主要存在两种耐药机制,即
    携带mcr-1基因和双组分系统调控基因的突变,负离子模式下的MALDI-TOF MS可以实现主要肠杆菌目细菌因脂多糖修饰导致
    的多黏菌素耐药表型检测及耐药机制的鉴别。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马永辉 李玉森 岳霞 王吉霞 孔立 王娟 李宁 张敏 张幸 夏玉杰 文露菡 王双双 孟秀娟
    2024, 49(11): 1224-12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山东省济宁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情况,为细化抗菌药物管理(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AMS)和
    耐药防控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省济宁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现状进行调
    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AMS医院支持情况、对临床科室的要求以及AMS相关培训情况等。结果 共调查39所
    医疗机构,50%以上的医疗机构建立了AMS团队、制定了AMS管理制度;61.5%医疗机构实现借助信息化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
    管理;59.0%和41.0%的医疗机构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进行专档管理;医院拨付专项经费支持AMS活动的仅占25.6%。针对
    不同科室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要求和使用率目标值的医疗机构分别占48.7%和53.8%;30%以上的医疗机构病原学送检情况未
    达国家改进目标。76.9%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师进行AMS培训,但培训次数3次以上的仅占6.7%;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
    对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定期进行宣教活动的医疗机构分别占41.0%和30.8%。三级与二级医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方面体现在借
    助信息化、专档管理、拨付专款、开设会诊、患者宣教等方面(P<0.05)。结论 该地区多数医疗机构实施AMS策略,但需加强
    对AMS工作的支持,强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卢智奇1 王淑颖2,
    2024, 49(11): 1231-1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与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检出趋势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细菌耐药防控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西
    湖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期间住院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CRKP检
    出的数据。通过SPSS23.0软件分析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CRKP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5年的研究期间,分离到924株
    CRKP菌株,其中78株(8.4%)为血流感染分离菌株。CRKP检出率和CRKP血流感染发病率均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AUD呈正相关
    (r=0.575, P=0.008; r=0.584, P=0.007)。在2016年4月实施抗菌药物处方限制系统之前,CRKP血流感染发病率从2014年第一季度
    的0.08/1000 PDs上升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0.60/1000 PDs,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季度AUD也从2.84上升到4.47(r=0.669, P=0.049)。5
    年中,前一年第四季度到次年第一季度, CRKP检出率和碳青霉烯类药物AUD呈现出相同的增加趋势。结论 本研究表明影响
    CRKP流行的因素复杂,碳青霉烯类药物AUD是其中一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未加管控前碳青霉烯类药物AUD与CRKP检出、
    CRKP血流感染发病率的增加有关。对于CRKP检出率的增长而言,开展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控是有必要的。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王升1 杨金兰1 胡伟1 刘如品1 芦乙滨2,
    2024, 49(11): 1238-1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 MDRGNB)肺炎的危
    险因素,考察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 GNB)的菌种构成和耐药性,为经验性抗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
    性分析我院2020年5月—2022年7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呼吸道GNB阳性情况,将继发GNB肺炎的患者
    纳入病例组,将无肺部临床感染指征或非GNB所致肺炎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于继发GNB肺炎的患者,依据病原菌耐药性将
    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即MDRGNB感染组和非MDRGNB感染组,形成病例-病例-对照的分组模式。对比病例组与对照
    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差异显著的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MDRGNB感染和非MDRGNB感染的独
    立危险因素。随后分别考察两个病例组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结果 共纳入188例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13例,MDRGNB
    感染组48例,非MDRGNB感染组27例。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显示,亚低温治疗(OR=6.380,95%CI=1.838~22.146,P=0.004)
    是非MDRGN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亚低温治疗(OR=5.419,95%CI=2.030~14.465,P=0.001)、机械通气时长(OR=1.095,
    95%CI=1.003~41.196,P=0.043)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2.900,95%CI=1.137~7.397,P=0.026)是MDRGNB感染的独立
    危险因素。非MDRGNB组共检出31株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45.16%)。MDRGNB组共检出55株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
    菌为主(32.7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非MDRGNB组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替卡西林/棒酸的敏感率低于80.00%,对其他抗菌药
    物敏感率均大于80.00%。MDRGNB组对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85.45%和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
    感率均低于30.00%。结论 亚低温治疗与非MDRGNB感染和MDRGNB感染相关,机械通气时长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
    MDRGNB感染相关。非MDRGNB感染组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对于MDRGNB感染患者,可考虑以米诺环素、替加环
    素或多黏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抗菌治疗方案。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张培金1 唐丽玲1, 杨正海2
    2024, 49(11): 1247-12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前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临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变迁,为医院
    感染的防控及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2017—2019年组)、2020年
    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2020—2022年组)医院所有送检标本中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学
    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共分离出34734株细菌,其中2017—2019年组占比40.95%,2020—2022年组占比59.05%,均以革
    兰阴性菌为主。2020—2022年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升高,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
    较2017—2019年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较敏感,耐药
    率均<10%,2020—2022年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较2017—2019年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020—2022年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下降(均P<0.05);2020—2022年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
    胺培南、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升高(均P<0.05);2020—2022年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下
    降(均P<0.05),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碳
    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2017—2019年升高,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较2017—2019年下降(均P<0.05)。结
    论 2020—2022年医院分离细菌耐药性较2017—2019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
    药率持续上升,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黄忆鹤1 刘诗语2 廖俊2 陈丹阳2 杨兴运2 曹博文2 焦宇翔2 周鹏飞3 胡亚会1,
    2024, 49(11): 1255-1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患者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及临床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3年某三甲
    医院ICU住院患者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株数5166例,其中多重耐
    药菌(MDROs)株数1612例。检出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等为主。主要来源于痰液、肺泡灌洗液、尿液等,共占66.37%。MDROs以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
    菌(MDR-AB,518株)、耐碳氢酶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N,52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95株)、耐
    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0株)为主。鲍曼不动杆菌仅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8.53%,对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其他抗菌
    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甚至超过8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50%;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为56.1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低。结论 ICU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其中耐碳青霉烯肺
    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应成为感染防控工作重点。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耐药防治
    叶倩倩1 王澍2 周鹏程3, 4,
    2024, 49(11): 1263-1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osis,H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
    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组织胞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确诊患者20例,其中
    肺型4例,播散型16例。发病年龄集中在14~60岁(16例,80%),11例居住在农村(55%),4例存在HIV感染(20%)。4例肺型患者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16例播散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最常见症状为发热,病变累及肺部、肝脏、消化道、皮肤等多器
    官。18例患者(90%)通过肺部、骨髓、肠黏膜等组织活检确诊,2例通过病变组织活检结合宏基因组测序(mNGS)确诊。17例患
    者(85%)进行抗真菌治疗,多数预后良好,1例播散型患者因抗感染疗程不足组织胞浆菌病复发。结论 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误诊漏诊率高,结合mNGS等新技术联合诊断可提高HP检出效率,治疗方案可依据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两性霉素
    B或唑类抗真菌药。
  • 综述
  • 综述
    钟樱 方芳 朱靓 薛云新 王岱
    2024, 49(11): 1271-12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作为人畜共患致病菌,暴发性感染可诱发严重的全
    身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然而传统的抗生素治疗不仅导致耐药性的产生,还会促进志贺毒素
    (Shiga toxin, Stx)的释放,从而加重病情。因此亟需开发新型抗EHEC感染药物。植物天然产物因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在抑
    制细菌生长和抗毒力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成为研发新型抗EHEC感染药物的重要资源库。本文通过介绍植物天然产物,在
    此基础上对抑制EHEC生长和毒力因子的植物天然产物分别进行总结,为寻找预防和治疗EHEC感染提供思路和依据。
  • 微生物药物筛选
  • 微生物药物筛选
    陈乙煌1, 2 任佳1, 2 杨浩杰1, 2 李缘卓1, 2 王建明1, 2 罗晓霞1, 2,
    2024, 49(11): 1281-1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TRM763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预测其代
    谢产物,为发现潜在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llumina Novaseq对TRM76323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antiSMASH、
    CARD、OrthoFinder、Peppan软件进行基因组分析,进行代谢潜力、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差异预测,为指导新的微生物来源的天
    然产物的发现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获得代谢产物。结果 TRM76323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由7,338,911 bp组
    成,G+C含量为72.1%,共31个生物合成基因簇,有糖肽类耐药等抗性基因、分离获得化合物β-羰基-1H-吲哚-3-丙醛、环二肽和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结论 柽柳根际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TRM76323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能产生多
    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进一步发掘新抗生素的价值。
  • 微生物药物筛选
    王嘉涵1 常珊珊2 陈铭旭2 何宁2 王梦源2 解云英2, 袁丽杰1,
    2024, 49(11): 1289-1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目的 对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在分子网络指导下,利用HW40 C凝胶柱、
    Flash快速液相分离制备色谱仪、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
    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 从链霉菌10-37的菌丝体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
    个代谢产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oxazolomycin A3(1)和A4(2),以及2个已知化合物oxazolomycin A2(3)和oxazolomycin B(4)。其中
    化合物1和2为化合物3的一对几何异构体,它们三烯部分的构型分别为(4’E,6'E,8'E)(1)、(4’Z,6'E,8'E)(2)、(4’Z,6'Z,8'E)
    (3)、(4’E,6'E,8'E)(4)。结论 西藏特境的地理优势结合分子网络分析的策略,可以更高效地挖掘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
  • 分析质控与制剂
  • 分析质控与制剂
    吴春红1, 2 王健3 郭晓怡1 李健3 李亚玲1 刘明华1,
    2024, 49(11): 1297-13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丁香活性组分(active fraction from clove,AFC)具有明显的抗结肠癌活性,前期研究已制备AFC-PEG-PLGA
    纳米粒,本研究进一步系统评价AFC-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体内抗结肠癌活性。方法 常规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CT116、
    SW620、HCT8和LOVO,以CCK-8试剂检测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IC50值,筛选AFC-PEG-PLGA纳米粒敏感的结肠癌细胞;
    建立裸鼠HCT116结肠癌细胞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0.9% NS)、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30.0 mg/kg)及PEGPLGA
    空纳米粒对照组、AFC(100 mg/kg)、AFC-PEG-PLGA纳米粒(100 mg/kg)治疗组。每周连续给药5 d后停药2 d,给药4周,
    每2~3 d测量瘤径和体重1次,计算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和相对肿瘤增殖
    率(T/C%)。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剥取瘤组织,称瘤重,检测AFC-PEG-PLGA纳米粒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体外实验
    结果表明,AFC-PEG-PLGA纳米粒对结肠癌细胞HCT116、SW620、HCT8和LOVO的IC50为(99.58±5.48)、(145.66±6.96)、
    (162.62±6.58)、(229.24±9.25) μg/mL,活性最强的是HCT116细胞,活性略强于AFC。体内实验结果发现,经5-Fu、AFC与
    AFC-PEG-PLGA纳米粒治疗后,裸鼠TV、RTV、T/C/%及裸鼠瘤重均明显下降,其中T/C/%分别为37.54%、57.39%和43.04%,
    AFC-PEG-PLGA纳米粒作用强于AFC,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 AFC-PEG-PLGA纳米粒具有较强的体外、体内抗结
    肠癌活性,以HCT116作用最强,活性强于AFC。
  • 药理与临床
  • 药理与临床
    白婷婷 周琴 王丹 杨向贵 范英子 杨敏
    2024, 49(11): 1304-13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017—2023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真菌血流感染的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室抗真菌用
    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3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患者血培养中检出真菌的菌株及临床资料,采用基质辅助
    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VITEK-MS)及ATB FUNGUS 3试剂盒对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WHONET 5.6软件对药敏试
    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23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阳性的标本中共分离出真菌56株。排名前三的菌
    株为白念珠菌(18株,32.14%)、近平滑念珠菌(12株,21.43%)与光滑念珠菌(9株,16.07%)。患者年龄集中在51~80岁,分布科室
    主要是重症医学科(28.57%)、神经外科(14.29%)、神经内科(12.50%)与消化内科(10.71%)。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伏
    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5.56%和5.56%。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于两性霉素B,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与伏立康唑
    的耐药率最高,均为8.33%。结论 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是我院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多发生于
    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持续监测血培养阳性菌株及耐药情况,提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
    据,从而有效控制耐药菌的产生。
  • 药理与临床
    董小雪1, 2 马志刚1, 2 张鸿娟1, 2 李欣玥1, 2 许云敏1, 2 单斌1, 2,
    2024, 49(11): 1309-13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孕晚期孕妇生殖道无乳链球菌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分布以及和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及D试验阳
    性率的相关性,为临床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感染的预防控制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孕晚期孕妇临床分离的GBS菌株,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多重PCR的
    方法进行荚膜血清型分型,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分析,药敏分析应用WHONET 5.6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26.0。结果 共
    收集168株无乳链球菌,血清分型中血清型Ⅲ的检出率最高为31.5%(53/168),其次为Ⅴ型31.0%(52/168),Ⅰb型25.0%(42/168),
    Ⅰa型7.7%(13/168),Ⅱ、Ⅳ型少见,未检出Ⅳ型、Ⅶ型、Ⅷ型、Ⅸ型。检出的9种不同的毒力基因中每株菌至少含有3种上的
    毒力基因,其中cylB、fbsA和fbsB基因检出率为100.0%(168/168),hylB、lmb和scpB基因检出率均大于91.0%,bac基因检出率最
    低,为27.0%(47/168)。血清型Ⅰb中bca和bac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血清型(P<0.05),分别为92.1%(39/42)和88.1%(42/47),
    血清型Ⅲ中bac基因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他血清型(P<0.05),为3.8%(2/53)。未检出对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克林霉
    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6.7%和70.8%。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D实验阳性率
    为16.6%(28/168),其中Ⅴ型血清型中D实验阳性率为85.7%(24/28),与其他血清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孕晚期孕妇生
    殖道GBS血清型以Ⅲ型和Ⅴ型为主,普遍存在3种以上毒力基因,不同血清型之间毒力基因表达率、D试验阳性率、红霉素和克
    林霉素的耐药率存在差异。未发现耐青霉素G和万古霉素的菌株,青霉素仍可作为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药理与临床
    李医 赵艳春 刘洁
    2024, 49(11): 1316-1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星座链球菌造成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方法 通过回顾2018年11月—2023年11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检出的30株星座链球菌引起感染的临床病例,分析其科室分布、标本来源、感染部位、临床
    特点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30株感染星座链球菌患者年龄在15~89岁,平均年龄50.30岁,男性22株(73.33%)、女性8株
    (26.67%)。30株星座链球菌科室分布前3位的是耳鼻喉科6株(20.00%)、腹部外科5株(16.67%)、手足显微外科4株(13.33%)。标
    本来源分布前3位的是脓肿引流物11株(36.67%)、脓性渗出物6株(20.00%)和腹腔积液5株(16.67%)。感染部位分布前3位的是皮
    肤软组织9株(30.00%)、腹腔6株(20.00%)、胸腔4株(13.33%)和脏器4株(13.33%)。30株星座链球菌的临床特点中无基础性疾病的
    患者13例(43.33%),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17例(56.67%)。17例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中,糖尿病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糖
    尿病合并高血压4例、脑梗、慢性肾病、呼衰各1例。30株星座链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中,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吡肟敏感率为
    100%,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敏感率均为96.67%,青霉素敏感率为100%,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氯霉素敏感率为93.33%,利
    奈唑胺敏感率为100%,替加环素敏感率为100%,红霉素、克林霉素敏感率分别为36.67%和40.00%。结论 星座链球菌常引起
    皮肤软组织、胸部和腹部感染,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由于其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较强,应根据药敏试验
    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原发病灶。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