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药理与临床”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药理与临床
    陈燕1, 2 邓丽英3 韦莹莹1 戴佩如1 吴晓梅1 胡文4 陈春林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2): 205-215.
    摘要: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拮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
    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4株铜绿假单胞菌(PA)和1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8),建立两种菌共
    培养模型和平板互作模型,观察两者间的互作关系;收集菌株上清液,盐酸-氯仿、硫酸-蒽酮法对绿脓素和鼠李糖脂进行初步
    提取和定量,探究PA与MDR-KP8共培养的变化;硅胶吸附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绿脓素进行纯化和定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绿
    脓素对MDR-KP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绿脓素的抗菌活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法探究绿脓素对MDR-KP8作用机理。结果 共培养4 d,4株PA菌落数均多于MDR-KP8菌落数;平板互作实验显示随着4
    株PA与MDR-KP8距离的增加,MDR-KP8菌落面积也在增加,而PA菌落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定量结果显示4株PA共培养分泌
    的绿脓素和鼠李糖脂含量均多于单独培养时的含量。绿脓素对MDR-KP8最小抑菌浓度为128 μg/mL;经绿脓素处理后,上清液
    中碱性磷酸酶、核酸、蛋白质等物质含量增加,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结论 PA与MDR-KP8间存在拮抗关系,PA分泌
    的绿脓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从而抑制MDR-KP8的生长繁殖。
  • 药理与临床
    吴梦1, 2 郭玉梅2 王可1, 2, 高伟利2 董新燕2 田会方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2): 216-224.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健康人群肠道中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s,ARGs)分布特征及影响因
    素,为耐药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应用基于qPCR的TaqMan阵列卡技术检测孕妇、药厂工人和儿童3类人群中常见
    ARGs的携带情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ARGs检出数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儿童与孕妇和药厂工人中ARGs检出数量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P=0.004),儿童ARGs平均检出数量最低为19种,其余两组人群为22种。研究共检测到12大类45种
    ARGs亚型,其中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类(MLSB)、
    万古霉素类ARGs是肠道ARGs中占比最丰富的类型,硝基咪唑类、多重耐药类和黏菌素类ARGs检出率最低(11.46%,19.79%,
    20.83%)。tetM、tetS、qnrS、blaTEM和mefA等5种亚型检出率高达100%,未检出nimE。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年龄(β=0.365,
    P<0.001)与ARGs检出数量呈正相关,食用水产品(β=0.247,P=0.009)的ARGs检出数量高于未食用者。结论 健康人群肠道中
    ARGs普遍存在且检出率较高,需要加强孕妇、药厂工人和儿童3类人群的ARGs监测及成因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控策
    略,以降低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 药理与临床
    冯苗 程盼盼 姚孟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2): 225-234.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
    我院收治的30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分为非多
    重耐药菌组和多重耐药菌组,在训练集中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重症肺炎患者发生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性粒
    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CAR)、侵入性操作≥3种、联合抗真菌药物、ICU住院
    时长≥7 d和感染前30 d外院ICU住院史是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建立列线图预测
    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示: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是85.1%(95%CI:79.9%~90.3%)、验证集83.7%(95%CI:
    75.6%~91.8%);校准曲线示模型预测结果与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际情况吻合良好,训练集Brier评分
    0.154(95%CI:0.126~0.183),验证集Brier评分0.162(95%CI:0.119~0.204);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临床决策曲线基本高于两条极端
    曲线,临床影响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在阈值概率P>0.8、验证集在P>0.6时,被模型划分的高风险人数与真阳性人数较为接
    近。结论 对于重症肺炎患者需要及时考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AR、侵入性操作种类、联合抗真菌药物、ICU住院时长、感
    染前30 d外院ICU住院史综合评估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和临床价值。
  • 药理与临床
    王晓康1 韩兴旺2 朱艳萍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2): 235-240.
    摘要:目的 了解产时发热产妇所生新生儿住院期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分析影响抗生素疗程长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
    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因母亲产时发热收住新生儿科的足月新生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抗
    生素使用天数将其分为短疗程组(≤3 d)及中长疗程组(>3 d),对比两组间影响抗生素疗程长短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指
    标(血常规及炎症因子)的差异,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221例患儿,其中短疗程组53例,中长疗
    程组168例。中长疗程组新生儿出生后首次炎症因子指标高于短疗程组CRP14.15 mg/L(9.20, 20.75) vs7.90 mg/L(5.95, 14.05),PCT
    2.48 ng/mL (1.22, 4.85) vs 1.51 ng/mL (0.70, 2.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长疗程组新生儿的第二次炎症因子指标高
    于短疗程组CRP 15.2 mg/L (11.20, 22.65) vs 8.2 mg/L (6.60, 10.60),PCT 1.6 ng/mL (0.75, 3.40) vs 0.99 ng/mL (0.49, 1.76),差异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新生儿出生后首次及第二次血检中WBC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长疗程组新生儿的
    母亲发生羊水污染、确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胎膜早破比例高于短疗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
    归分析显示:新生儿生后第二次CRP指标高(OR=1.178,95%CI 1.086~1.279,P<0.05)、产妇发生胎膜早破(OR=2.384,95%CI
    1.039~5.470,P<0.05)、产妇确诊绒毛膜羊膜炎(OR=3.344,95%CI 1.503~7.438,P<0.05),是影响抗生素疗程长的独立危险因
    素。结论 临床中产妇胎膜早破、明确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生后第二次CRP升高会影响医生判断,延长抗生素的使用疗程。
  • 药理与临床
    徐特龙1 张亚淋2 白璐璐1 李烈飞2 姜亚军1, 3 王少玲2 张文竹1 李颖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70-77.
    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特征,为有效防控艰难梭菌感染的潜
    在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1—2022年在海南地区4家医院中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RT-PCR检测艰难梭菌,
    并进行厌氧培养分离艰难梭菌,对所有分离株使用PCR法检测毒素基因及MLST分型,采用E-test条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
    结果 共收集205份样本,其中核酸阳性率为10.73%(22/205),共分离17株艰难梭菌。在所有分离株中,有1株为非产毒艰难梭
    菌,16株为产毒株(tcdA/B+)。MLST共发现15个ST型别,其中ST3(clade 1)、ST5(clade 3)各2株,其余ST型均各一株,并发现一
    株新ST型别。药敏结果表明,分离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58.8%)、红霉素(47.1%)、莫西沙星(23.5%)以及利福平(11.8%)呈现不同
    程度耐药。此外,所有分离菌株均对万古霉素、甲硝唑、氯霉素、美罗培南和四环素敏感。结论 海南省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
    的感染多为产毒株,分子分型具有高度的离散特征,优势克隆群不明显,但clade 3群菌株分离率高于既往其他地区报道,应加
    强开展艰难梭菌的持续监测。
  • 药理与临床
    易星驰 张利霞 李宏雨 王曼卿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78-83.
    摘要:目的 探究喹诺酮类耐药肠球菌Ⅱ型拓扑异构酶突变和外排泵基因表达发生率,并与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LVX)的耐药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7月—2023年6月临床分离的67株屎肠球菌与17株粪肠球菌。用琼脂稀释
    法测定肠球菌对LVX的最低抑菌浓度,并用PCR扩增外排泵基因emeA、efrA、efmA和Ⅱ型拓扑异构酶gyrA与parC基因,并对
    gyrA和parC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屎肠球菌LVX耐药率为89.6%(60/67),有61株发生gyrA突变,62株发生parC突变。粪肠
    球菌LVX耐药率为32.9%(6/17),有8株发生gyrA突变,10株发生parC突变。而总体外排泵检出率efmA基因(59, 70.2%)、efrA(53,
    63.1%)、emeA(24, 28.6%),共同表达主要发生在efmA+efrA/B(30, 35.7%),而3种外排泵PCR同步扩增为14.3%(12/84)。结论 Ⅱ
    型拓扑异构酶gyrA与parC碱基突变在耐喹诺酮类肠球菌株中非常普遍,并为肠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而外排泵
    基因的检出率提示该地区肠球菌耐药由外排泵基因引起的可能性。
  • 药理与临床
    张小姣1 张玉如1 梁美春1 李曦2 茅国峰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84-91.
    摘要:目的 了解167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pyogenic liver abscess, KP-PLA)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细菌性
    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KP-PLA组167例和非KP-PLA(non-Klebsiella pneumoniae-pyogenic liver abscess, NKP-PLA)组48例,
    针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KP-PLA组男性占比64.67%,平均年龄(60.19±14.20)岁,
    小于NKP-PLA组平均年龄(66.33±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P-PLA组,患糖尿病比例较高(χ2=5.732,P<0.05),
    NKP-PLA组患胆道系统疾病(χ2=13.633,P<0.001)和恶性肿瘤(χ2=13.062, P<0.001)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
    查中,KP-PLA组的血红蛋白[x - ±s=(116.55±18.54) g/L]、PCT(x - =1.85 ng/L)、肌酐(x - =65.75 μmol/L)、甘油三酯(x-
    =1.24 μ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x -=6.70%)均值水平均高于NKP-PL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KP-PLA组肝右叶发生脓肿概率为70.06%,少部分位于肝左叶和肝左右叶交界处,脓肿直径以50~100 mm为主。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显示除左氧氟沙星之外,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均在90%以上。KP-PLA组预后比NKP-PLA组预后好(P<0.05)。结论 KP-PLA更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炎症指标高于
    NKP-PLA,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 药理与临床
    岑菁 高倩 刘睿翔 马攀﹡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92-98.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使用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达标情况与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
    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2022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脓毒症患者使用替考拉宁治疗后的血药谷浓度
    达标情况、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16例脓毒症患者共监测替考拉宁Cmin 169例次。第4剂前和第6剂前Cmin平均值分别为
    (16.35±10.05) mg/L和(20.46±10.2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剂前和第6剂前Cmin≥15 mg/L的达标率分别为
    43.97%(51/116)和62.26%(3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116例患者临床有效率85.34%,不良反应发生率6.03%。75
    例目标性治疗患者共检出90株革兰阳性菌,临床总有效率86.67%,细菌清除率87.78%,不良反应发生率6.67%。目标性治
    疗中按Cmin达标情况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18%(41/44)和77.42%(24/31),细菌总清除率分别
    为92.98%(53/57)和78.79%(2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5%(2/44)和9.68%(3/31),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33/34)和
    78.05%(32/41),细菌总清除率分别为97.73%(43/44)和78.79%(3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5.88%(2/34)和7.32%(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考拉宁在治疗脓毒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时疗效好,安全性较
    高。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及Cmin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且未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 药理与临床
    钟雅韵1, 2, 3 李滨2, 3 曹永娜2, 3 张姗姗2, 3 张云2, 3, 柳丽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99-111.
    摘要:目的 构建异烟肼(Isoniazid, INH)致肝损伤斑马鱼模型,对多肽LLTRAGL保肝作用及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
    法 采用肝脏特异表达绿色荧光的转基因斑马鱼Tg(L-FABP:EGFP)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斑马鱼培养用水)、
    INH致肝损伤组(INH 6 mmol/L)、阳性药组(INH 6 mmol/L+GSH 10 μmol/L)和多肽处理组(INH 6 mmol/L+LLTRAGL 25、50、
    100 μg/mL)。药物处理48 h后,检测斑马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通过TUNAL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区域细胞凋亡情况。运
    用转录组学、分子对接及RT-qPCR技术测定多肽对差异表达基因的调控情况。结果 与INH致肝损伤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多
    肽处理组斑马鱼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均显著恢复,且肝脏细胞凋亡显著减少。转录组学分析表明GO富集分析涉及包括与
    细胞凋亡相关在内的64个条目,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均涉及MAPK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多肽LLTRAGL与
    MAPK信号通路上核心靶点EGFRa、FGFR1、PDGFRa、PDGFRb和INSR具有良好对接能。RT-qPCR结果表明,与INH致肝损伤
    组相比,多肽LLTRAGL显著下调egfra、fgfr1、map2k2、map3k1、map3k7和mapk12a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下调凋亡相关基
    因caspase1、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斑马鱼INH致肝损伤模型,探究了多肽
    LLTRAGL的保肝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其保肝作用可能为通过参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降低凋亡因子表达,从而缓解
    肝脏损伤,为INH致肝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药理与临床
    吴伟1, 2 吴俊汐3 耿福昌2 刘彬2, 赵珊1 范青峰1 尹洪寅1 杨怡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5, 50(1): 112-119.
    摘要:目的 研究彝医药灵通清肺汤(Lingtong Qingfei Decoction, LTQFD)改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介导大鼠肺
    毛细血管渗漏(capillary leakage, CL)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用LTQFD干预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大鼠,
    进行肺组织基因芯片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检测肺炎性状态、CL指标和气道指标、呼吸功能和病理改变;进而用正常大鼠
    LTQFD含药血清预处理LPS干预的大鼠肺静脉内皮细胞(rat pulmonary vein endothelial cells, RPPVECs),检测促炎细胞因子释放、
    跨膜电阻和细胞旁渗漏及枢纽蛋白c-Fos的表达。结果 LTQFD抑制了LPS介导的Toll样受体级联激活和c-Fos高表达,改善了过
    激的炎性反应,缓解了肺和RPPVECs的CL,从而改善了ALI的肺病理改变、气道指标和呼吸功能。结论 LTQFD可能通过逆转
    LPS介导的Toll样受体级联激活和c-Fos高表达来改善ALI肺CL、病理学改变、气道指标和呼吸功能。
  • 药理与临床
    李静1, 2 李政1, 2 王梦园1, 2 纪冰3 满思金4 伊茂礼5 李仁哲6 王世富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2): 1411-1418.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山东地区不同年龄段腹水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差异,为临床腹腔感染的早期经验性治疗提供
    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WHONET5.6分析软件,回顾分析山东地区2017—2022年间山东省儿童组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研究协
    作网成员单位上报的腹水病原菌构成及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病原菌10991株,革兰阴性菌占比为
    57.1%(6281/10991),以肠杆菌目细菌为主(83.73%),其次为非发酵菌(14.87%);革兰阳性菌占比38.23%(4202/10991),以葡
    萄球菌属为主(14.94%),其次为肠球菌属(14.73%);真菌共检出470株,其中白念珠菌占比最高(53.4%),其次为热带念珠菌
    (15.7%)。成人检出前5位的菌种为大肠埃希菌(28.92%)、肺炎克雷伯菌(9.21%)、屎肠球菌(8.47%)、表皮葡萄球菌(5.46%)、
    粪肠球菌(4.35%);儿童组检出前5位的菌种为大肠埃希菌(51.18%)、铜绿假单胞菌(7.58%)、肺炎克雷伯菌(6.96%)、屎肠球菌
    (5.22%)、表皮葡萄球菌(2.48%),两组间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构成有较大差异(χ2=102.1, P<0.0001)。山东省腹水分
    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的占比分别为(27.5%)和(16.4%),两种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均较低,分别为
    1.4%和3.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较高,两者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9.5%和56.3%。未发现耐
    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20.4%,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
    率为37.3%。结论 山东地区儿童组与成人组腹水病原菌构成有一定差异,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
    杆菌检出率较高,耐氟康唑的热带念珠菌占比较高,需重点监测。实时监测腹水的病原谱和耐药趋势特点,将助力腹腔感染的
    精准诊治。
  • 药理与临床
    卢文婷1 李彬2 吴磊2 杜叶2 刘日慧2 邓梦雨2 刘钱3,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2): 1419-1430.
    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探究铁死亡参与脓毒症的机制及预测治疗脓毒症的潜在中药,以期
    为脓毒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及用药思考。方法 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脓毒症的基因表达数
    据,利用R语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在FerrDb平台收集与铁死亡相关的靶点。采用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CGNA)筛选关键模块基因。得到DEG、WGCNA和铁死亡基因数据集的交集基因,然后通过3种
    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脓毒症相关铁死亡核心基因,利用GSE232753数据验证脓毒症相关铁死亡核心基因。通过CIBERSORT算
    法评估22种免疫细胞丰度进而评估脓毒症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最后,通过核心基因预测潜在治疗中药,根据药物性味归
    经拓展中医理论。结果 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 SVM-RFE)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共筛选得到脓
    毒症相关铁死亡核心基因,进一步利用GSE232753数据集进行验证,最终确定TXN、NR1D2、PARP15为脓毒症相关铁死亡的核
    心基因,且其基因表达量均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ROC分析显示,3个潜在核心基因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均大于0.9。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多种免疫细胞可能参与脓毒症的发展,以上3个核心基因在不同程度上与免疫细胞有一
    定的相关性。利用本草图鉴数据库对上述3个核心基因,通过《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筛选整理得到脓毒症相关铁死亡
    核心基因靶向中药沙棘、蜂房等22味中药,靶向中药大多药性偏平,药味甘,归经入胃、肺。结论 铁死亡参与脓毒症的机制
    可能与TXN、NR1D2、PARP15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同时预测了针对脓毒症相关铁死亡核心基因的靶向治疗中药,为脓毒症的
    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及用药参考。
  • 药理与临床
    沈长虹 孙晨 姚子晴 程芳 程泽芳 刘波 张若琪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2): 1431-1440.
    摘要:目的 研究广藿香-陈皮挥发油(patchouli-citrus volatile oil, PCO)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胃窦肌张力、脑肠肽和自噬,增
    强胃动力和减轻不适感方面起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大鼠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
    (Control)、模型组(FD)、莫沙必利组(Mosapride)、广藿香-陈皮挥发油低剂量组(PCOL, 100 mg/kg)和广藿香-陈皮挥发油高剂量
    组(PCOH, 400 mg/kg)。给药7 d后,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胃排空率(gastric emptying rate, GER)和肠推进率(intestinal propulsion
    rate, IPR);通过体外肌张力仪器检测胃窦环形肌张力的变化,评估PCO对大鼠肌张力的作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的表达;酶联免
    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脑肠肽胃动素(motilin, MTL)、胃泌素(gastrin, GAS)、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5-羟基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的含量;
    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胃窦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窦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苄氯素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
    3(LC3)、p62的表达; 结果 PCO给药后可作用于胃窦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和5-HT受体,调节胃窦肌张力; 还可
    以调节自噬相关p62、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抑制ICC过度自噬以及调节FD大鼠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s , BGP): 提高MTL、
    GAS、Ghrelin水平,降低VIP、5-HT水平和胃窦CGRP mRNA表达,增强胃动力,促进消化功能以及减轻内脏超敏反应引起的
    疼痛。结论 PCO可通过调节胃窦肌张力、抑制自噬以及调节血清脑肠肽水平,起到增强胃动力和调节脑肠轴方面起到治疗FD
    的作用。
  • 药理与临床
    白婷婷 周琴 王丹 杨向贵 范英子 杨敏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1): 1304-1308.
    摘要:目的 探讨2017—2023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真菌血流感染的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室抗真菌用
    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3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患者血培养中检出真菌的菌株及临床资料,采用基质辅助
    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VITEK-MS)及ATB FUNGUS 3试剂盒对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WHONET 5.6软件对药敏试
    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23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阳性的标本中共分离出真菌56株。排名前三的菌
    株为白念珠菌(18株,32.14%)、近平滑念珠菌(12株,21.43%)与光滑念珠菌(9株,16.07%)。患者年龄集中在51~80岁,分布科室
    主要是重症医学科(28.57%)、神经外科(14.29%)、神经内科(12.50%)与消化内科(10.71%)。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伏
    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5.56%和5.56%。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于两性霉素B,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与伏立康唑
    的耐药率最高,均为8.33%。结论 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是我院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多发生于
    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持续监测血培养阳性菌株及耐药情况,提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
    据,从而有效控制耐药菌的产生。
  • 药理与临床
    董小雪1, 2 马志刚1, 2 张鸿娟1, 2 李欣玥1, 2 许云敏1, 2 单斌1,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1): 1309-1315.
    摘要:目的 分析孕晚期孕妇生殖道无乳链球菌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分布以及和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及D试验阳
    性率的相关性,为临床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感染的预防控制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孕晚期孕妇临床分离的GBS菌株,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多重PCR的
    方法进行荚膜血清型分型,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分析,药敏分析应用WHONET 5.6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26.0。结果 共
    收集168株无乳链球菌,血清分型中血清型Ⅲ的检出率最高为31.5%(53/168),其次为Ⅴ型31.0%(52/168),Ⅰb型25.0%(42/168),
    Ⅰa型7.7%(13/168),Ⅱ、Ⅳ型少见,未检出Ⅳ型、Ⅶ型、Ⅷ型、Ⅸ型。检出的9种不同的毒力基因中每株菌至少含有3种上的
    毒力基因,其中cylB、fbsA和fbsB基因检出率为100.0%(168/168),hylB、lmb和scpB基因检出率均大于91.0%,bac基因检出率最
    低,为27.0%(47/168)。血清型Ⅰb中bca和bac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血清型(P<0.05),分别为92.1%(39/42)和88.1%(42/47),
    血清型Ⅲ中bac基因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他血清型(P<0.05),为3.8%(2/53)。未检出对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克林霉
    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6.7%和70.8%。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D实验阳性率
    为16.6%(28/168),其中Ⅴ型血清型中D实验阳性率为85.7%(24/28),与其他血清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孕晚期孕妇生
    殖道GBS血清型以Ⅲ型和Ⅴ型为主,普遍存在3种以上毒力基因,不同血清型之间毒力基因表达率、D试验阳性率、红霉素和克
    林霉素的耐药率存在差异。未发现耐青霉素G和万古霉素的菌株,青霉素仍可作为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药理与临床
    李医 赵艳春 刘洁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1): 1316-1320.
    摘要:目的 探究星座链球菌造成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方法 通过回顾2018年11月—2023年11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检出的30株星座链球菌引起感染的临床病例,分析其科室分布、标本来源、感染部位、临床
    特点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30株感染星座链球菌患者年龄在15~89岁,平均年龄50.30岁,男性22株(73.33%)、女性8株
    (26.67%)。30株星座链球菌科室分布前3位的是耳鼻喉科6株(20.00%)、腹部外科5株(16.67%)、手足显微外科4株(13.33%)。标
    本来源分布前3位的是脓肿引流物11株(36.67%)、脓性渗出物6株(20.00%)和腹腔积液5株(16.67%)。感染部位分布前3位的是皮
    肤软组织9株(30.00%)、腹腔6株(20.00%)、胸腔4株(13.33%)和脏器4株(13.33%)。30株星座链球菌的临床特点中无基础性疾病的
    患者13例(43.33%),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17例(56.67%)。17例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中,糖尿病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糖
    尿病合并高血压4例、脑梗、慢性肾病、呼衰各1例。30株星座链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中,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吡肟敏感率为
    100%,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敏感率均为96.67%,青霉素敏感率为100%,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氯霉素敏感率为93.33%,利
    奈唑胺敏感率为100%,替加环素敏感率为100%,红霉素、克林霉素敏感率分别为36.67%和40.00%。结论 星座链球菌常引起
    皮肤软组织、胸部和腹部感染,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由于其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较强,应根据药敏试验
    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原发病灶。
  • 药理与临床
    张艳君1 万玉香2 马炜2 黄晓春2 徐丽2 邓嫦姿2 林佳2 秦琴2,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62-1167.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某三甲医院利奈唑胺非敏感肠球菌的流行趋势、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抗
    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动化仪器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和E-test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分离的菌株进行
    药物敏感性试验,参照2022版CLSI M100-S32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 共分离出非重复利奈唑胺非敏感肠球菌(linezolid nonsensitive
    Enterococcus, LNSE)142株,其中粪肠球菌128株(90.1%),屎肠球菌13株(9.2%),鸟肠球菌1株(0.7%)。5年非敏感粪
    肠球菌(linezolid non-sensitive E. faecalis,LNSEFA)平均检出比例(128/1621, 7.9%)高于非敏感屎肠球菌(linezolid non-sensitive
    E. faecium,LNSEFM)(13/1075, 1.2%),2019—2022年LNSE检出率明显高于2018年。分离菌株数位于前三位的标本类型是
    尿(50.4%),分泌物(20.6%),引流液(17.7%),分离菌株数位于前五位的科室是门诊(22.0%)、泌尿外科(19.2%)、重症医学科
    (10.6%)、肛肠外科(9.9%)、烧伤科(9.2%)。药敏结果显示LNSEFA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多数高于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linezolid
    sensitive E. faecalis, LSEFA),但对青霉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低于LSEFA,LNSEFA和LSEFA二者对磷霉素、青霉素G、呋喃妥
    因、氨苄西林敏感率较高,对万古霉素非敏感率为0。LNSEFM对四环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高于利奈唑胺敏感屎肠球菌
    (linezolid sensitive E. faecium, LSEFM),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耐药率低于LSEFM。LNSEFM对万古霉素
    耐药率为0,而LSEFM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6%。结论 LNSE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对多数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对其监
    测,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预防和控制此类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 药理与临床
    邓林强 陈益国 陈会 杜宇娜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68-1174.
    摘要:目的 了解江西某三甲医院无菌体液中酵母菌分布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3—2022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酵母菌的分布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从
    临床无菌体液标本中共分离出1028株酵母菌,以念珠菌属为主(95.2%),白念珠菌分离出398株(38.7%),近平滑念珠菌有239株
    (23.2%),其他酵母菌如新型隐球菌45株(4.4%),菌株分布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②1028例分离出酵母菌的患者中,
    年龄以18~<65岁为主(53.1%),年龄段人员分布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分离率最高的是血液标本(41.1%),其次
    是尿液标本(12.6%),标本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标本来源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患者总分离率占比较高(40.5%),门诊
    分布较少(1.2%),病区分布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③1028株酵母菌中,近平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
    为32.2%,高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占比(均在10%以下);对伊曲康唑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为6.3%,低于光滑念
    珠菌(37.0%)和热带念珠菌(60.9%)的占比;对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76.2%和88.7%)也高于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为2.2%~20%。结论 某院2013—2022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的酵母菌在菌
    株、患者年龄、病区和标本种类分布存在差异。不同的酵母菌对抗真菌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在治疗其感染时需结合体外药敏
    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 药理与临床
    周娇1 吴建国2 肖天兵2 黄余清2 陈燕2 熊杰2 贾蓓1,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75-1182.
    摘要:目的 分析念珠菌尿及合并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并评估念珠菌的频率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念珠
    菌尿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2015—2021年我院316例念珠菌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
    分析。结果 我院念珠菌尿主要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为(63.66±19.55)岁,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78.4%),以无症状
    患者为主(89.6%),非白念珠菌的分离率超过了白念珠菌(57.6% vs. 42.4%)。3.8%的念珠菌血症主要发生在ICU。常规尿检显示
    酵母样细胞检出率超过70%,氟康唑耐药率超过10%。超过60%的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念珠菌的多部位定植、免疫功能低
    下状态、脓毒性休克和气管插管是合并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念珠菌评分的诊断价
    值,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34,最佳截断值为3.5分。结论 医生需重视尿常规检测酵母样细胞阳性患者以及时去除诱
    因改善念珠菌尿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存在过度治疗念珠菌尿,合并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及多部位定植,念珠菌
    评分>3.5分应考虑合并念珠菌血症的风险。
  • 药理与临床
    张鼎 张慧 朱云竹 李家斌 叶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 49(10): 1183-1191.
    摘要:目的 探究α-亚麻酸(ALA)在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小鼠肺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2只
    BALB/c小鼠随机分成野生组和肺炎组,分别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野生组和肺炎组小鼠的血清和肺组
    织中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另取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vehicle组)、A. baumannii感染组(A. baumannii组)和实验组
    (A. baumannii+ALA组)。空白组和A. baumannii感染组给予普通饮食28 d,实验组给予定制饲料(含5% ALA)喂养28 d,第28天时
    A. baumannii感染组和实验组给予鲍曼不动杆菌悬液滴鼻,空白组给予PBS缓冲液滴鼻。24 h后取小鼠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
    红(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肺组织炎症因子;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肺组织
    辅助性T细胞17(Th17)比例。体外评估ALA对于Th17细胞的影响时,设立ALA组(添加100 μmol/L ALA)和对照组(添加相同体积
    PBS)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细胞比例。结果 代谢组学显示,肺炎组小鼠血清的ALA水平显著低于野生组[(3.19+0.76) μg/mL
    比(10.32+1.75) μg/mL, P<0.0001]。转录组学显示,肺炎组小鼠的肺组织IL-17信号通路中有32个差异基因,其中包括28个上调
    基因和4个下调基因。在添加ALA的小鼠实验组中,实验组肺组织病理感染严重程度相比于A. baumannii感染组明显减轻,肿瘤
    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17A水平和Th17细胞比例相比于A. baumannii感染组有明显降低(均P<0.05),IL-6和IL-10
    水平相对于A. baumannii感染组明显升高(均P<0.05)。在体外分化实验中,ALA组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
    论 AB肺炎小鼠血清ALA水平低下,补充ALA后通过抑制Th17分化,对鲍曼不动杆菌所致肺炎具有保护作用,提示膳食补充
    ALA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益处。
在线办公
期刊信息

《中国抗生素杂志》1976年创刊

主办: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编:蒋建东

常务副主编:刘涛

副主编:张舒 李俊龙 周洪彬

编辑:《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ISSN:1001-8689

CN: 51-1126/R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华冠路168号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邮编:610106

电话(传真): 028-84618674

邮箱: siiacjap@126.com

邮发代号:62-19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101034000074

高被引文章 更多